理財 - 需要 & 想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Needs & Wants

很常見於賣場家長教育小孩:「這個東西是想要還是需要?」、「先買需要的東西,想要的下次再買。」。實際上,家長在做關於自身的決策時,是否能夠明確辨別、判斷,哪個是「想要」?哪個是「需要」嗎?難說。


是因為最近生活或工作的壓力太大,神經太過緊繃,需要透過「適時、適度、適量的」吃、喝、玩、樂來放鬆心情、釋放壓力,以便整理思緒、重新出發?還是只是想要藉著最近生活或工作的壓力太大,神經太過緊繃,需要好好放鬆一下的名義,藉機享受,盡情地吃、喝、玩、樂?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就是「需要」跟「想要」的最大差異。前者是需要放鬆,所以透過吃、喝、玩、樂這些方式來達成放鬆的目標;後者是想要享受吃、喝、玩、樂,藉著放鬆的名義說服自己,好降低罪惡感。


同樣是花費在吃、喝、玩、樂等享樂行為上,前者是有目的、有預算的執行,達成既定的目標「放鬆心情、釋放壓力」後,就會停止;後者則多半會毫無節制的花費在吃、喝、玩、樂上,因為真實目標是「享受」,而非放鬆,即使少數一兩次可以控制住慾望,但次數一多,早晚會失控。


假設需要添購一台電腦,用途是文書作業、瀏覽新聞、搜尋資料,以及閒暇時追個劇,這樣是買台價值2萬元的平價、堪用的文書工作機就好?還是要買台價值10萬元的規格頂尖、效能一流、外觀又絢麗的娛樂影音機呢?

其實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符合個人需求的選擇就是對的。買台堪用的文書機,可以滿足工作和娛樂的需求,還多了8萬元可自由支配,有何不可?若買一台外觀炫麗的娛樂影音機,雖說花費是五倍高,但若帶來的爽快度和愉悅感,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又有何不可?

額外的花費若有帶來實質的效益,且效益大於花費的金額,那這個花費就是划算的。
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沒祖產、沒後援,私立學店大學畢業,20年來都在低薪服務業打轉。四十歲的時候,想轉換跑道卻毫無頭緒,決定將自己過往經歷轉換成文字,試試看是否能理出思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儲蓄是理財的一種方式,而存錢是理財的基礎。
財務規劃這名詞,聽起來好像很專業、很厲害,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對吧?其實不是。
投資的第二步,確認自己的「風險屬性」。
股票損益=資本利得+股東股利-股票手續費-證券交易稅
推薦這種方法的原因是,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耐心、增加穩定性、不容易短期進出,進而完整獲得時間複利的加成效果。
被動收入來源有很多很多種,但其中最好達成的應該就是「現金股利」這項。
儲蓄是理財的一種方式,而存錢是理財的基礎。
財務規劃這名詞,聽起來好像很專業、很厲害,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對吧?其實不是。
投資的第二步,確認自己的「風險屬性」。
股票損益=資本利得+股東股利-股票手續費-證券交易稅
推薦這種方法的原因是,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耐心、增加穩定性、不容易短期進出,進而完整獲得時間複利的加成效果。
被動收入來源有很多很多種,但其中最好達成的應該就是「現金股利」這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小時候大人都會教導我們「需要」跟「想要」的差別,主要是想培養節儉不要浪費的習慣。但是現在生活富足了,當基本的需求面都被滿足的時候,這兩者的界線就變得很模糊。現今社會,買東西應該不只是考慮「生存面」的需求,「心理面」也非常重要,所以我把這兩個詞重新定義成「必要」跟「需要」。 什麼是必要,就是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什麼都想要... 這是一句夯到不能夯的廣告詞,大家都甚是愛用。 是,小孩子才做選擇,如果可以,我也想什麼都要。 可問題....廣告裡的什麼都想要,是要你把錢錢換成他家的商品。他賺到你的錢,自然開心,你買了他的東西,當下的心情很是糾結,你是當下有衝動的開心,可不代表你會一直
Thumbnail
買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沒這麼簡單,內藏許多心理意涵。 小時候生日到,可以向父母要求買禮物:要娃娃(已經有一床的娃娃,還要)、要貼紙(同學都有什麼什麼可愛的貼紙,我都沒有)、要吃麥當勞肯德基(每次都不能吃炸雞漢堡,生日要吃)...,這會兒,父母順勢拿出道理來教育孩子,澄清這是需要還是想要
Thumbnail
曾在一家玩具店裏偷偷旁觀了一對母子的買玩具拉鋸戰。一個看起來大約4-5歲的小男孩,手上拿了一個小汽車吵著要買,媽媽說已經有很多小汽車了,和他說道理,試圖要他放棄。那位媽媽很有耐心,反覆地跟孩子說,"你告訴我,這個玩具是「想要」還是「需要」"? 然而小朋友根本聽不進去,只是不停地喊,"我要買我要買"!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想要;有點想,得不到會覺得不舒坦,但又不是非常的迫切需要… 必要:非常想,得不到會覺得很難過,但真的是「需要」嗎? 要-積極的要,請付出代價… 要-消極的要,請付出等待… 你(妳)逛街走著,看到帥氣/漂亮的衣服,「想買」… 理性消費者會守住荷包不輕易消費… 感性消費者會買下它,不管這衣服
Thumbnail
分析關係中的需求和慾望可能不在過去日常中,看似困難。但我們在商業上權衡 give&take,或是買東西前想的「想要還是必要」,都是在思考「需求還是慾望」,也會進一步去想「界線在哪裡」。
Thumbnail
斷捨離:人生中的「想要」與「需要」 斷捨離、斷捨離,這是這幾年經常被提及的字眼。 有捨才有得。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你們都是怎麼決定是否要購買某樣東西的呢?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小時候大人都會教導我們「需要」跟「想要」的差別,主要是想培養節儉不要浪費的習慣。但是現在生活富足了,當基本的需求面都被滿足的時候,這兩者的界線就變得很模糊。現今社會,買東西應該不只是考慮「生存面」的需求,「心理面」也非常重要,所以我把這兩個詞重新定義成「必要」跟「需要」。 什麼是必要,就是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什麼都想要... 這是一句夯到不能夯的廣告詞,大家都甚是愛用。 是,小孩子才做選擇,如果可以,我也想什麼都要。 可問題....廣告裡的什麼都想要,是要你把錢錢換成他家的商品。他賺到你的錢,自然開心,你買了他的東西,當下的心情很是糾結,你是當下有衝動的開心,可不代表你會一直
Thumbnail
買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沒這麼簡單,內藏許多心理意涵。 小時候生日到,可以向父母要求買禮物:要娃娃(已經有一床的娃娃,還要)、要貼紙(同學都有什麼什麼可愛的貼紙,我都沒有)、要吃麥當勞肯德基(每次都不能吃炸雞漢堡,生日要吃)...,這會兒,父母順勢拿出道理來教育孩子,澄清這是需要還是想要
Thumbnail
曾在一家玩具店裏偷偷旁觀了一對母子的買玩具拉鋸戰。一個看起來大約4-5歲的小男孩,手上拿了一個小汽車吵著要買,媽媽說已經有很多小汽車了,和他說道理,試圖要他放棄。那位媽媽很有耐心,反覆地跟孩子說,"你告訴我,這個玩具是「想要」還是「需要」"? 然而小朋友根本聽不進去,只是不停地喊,"我要買我要買"!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想要;有點想,得不到會覺得不舒坦,但又不是非常的迫切需要… 必要:非常想,得不到會覺得很難過,但真的是「需要」嗎? 要-積極的要,請付出代價… 要-消極的要,請付出等待… 你(妳)逛街走著,看到帥氣/漂亮的衣服,「想買」… 理性消費者會守住荷包不輕易消費… 感性消費者會買下它,不管這衣服
Thumbnail
分析關係中的需求和慾望可能不在過去日常中,看似困難。但我們在商業上權衡 give&take,或是買東西前想的「想要還是必要」,都是在思考「需求還是慾望」,也會進一步去想「界線在哪裡」。
Thumbnail
斷捨離:人生中的「想要」與「需要」 斷捨離、斷捨離,這是這幾年經常被提及的字眼。 有捨才有得。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你們都是怎麼決定是否要購買某樣東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