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抗的下一個戰場:電動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美國總統拜登於2023/08/09簽署行政命令,在保護國家安全的理由下,不但要求美國公司必須披露其在中國對AI等高科技領域的投資,更禁止美國企業未來對中國的半導體、AI與量子科技等三大領域繼續投資;英國銷量最大的報紙-每日電訊報同日刊登「The alarming reality of cheap Chinese cars on British roads」的聳動標題,頓時市場上紛紛開始傳言,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的發展成果讓全球在【減碳時程】、【產業保護】、【安全監控】上面臨無法兼顧和繞道的狀況,看起來電動車或許會是下一個美中對抗的戰場。

拜登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對中三項敏感技術投資

拜登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對中三項敏感技術投資

電動汽車產業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崛起,而中國已經於2022年超過德國&日本,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輸出國,每年輸出超過107萬台汽車。目前中國出口的汽車中電動車占比超過25%,依照目前全球的發展趨勢這個數字會成長得越來越快。

raw-image

全球禁售燃油車政策助攻中國電動車產業

淨零排放規則讓全球陸續公告將從 2030 年起在英國、2035 年在歐洲其他國家禁止銷售傳統汽油車,雖然減碳政策及碳稅課徵等政策有機會建立歐洲產業的護城河,但是在歐洲傳統車廠尚未開發中低價位電動車款時,歐洲國家禁售燃油車的政策確實為上汽集團、比亞迪和吉利等中國品牌提供了市場上的鋼性需求及奪取市場份額的機會。

raw-image

中國汽車品牌抓緊此次市場重組的機會,準備推出比歐洲、日本和美國競爭對手低 10,000 歐元(8,600 英鎊)的汽車,以超乎想像的價格傾銷至歐洲市場。專家、業內人士和高級政界人士表示,這種迫在眉睫的轉變威脅著歐洲汽車製造業的生存,也給各國政府帶來了令人擔憂的安全問題。

中國今年汽車出口強勁

中國今年汽車出口強勁


中國的電動車產業為何如此具備競爭力?

電動車核心「三電系統」分為電池系統(電池模組)、電驅系統(功率半導體)、電控系統;中國在電池上成本和技術擁有絕對優勢,另外在經過投資入主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後,在電控的實力也已經不容小覷,可以區分成以下三點來進行說明:政策支持、市場競爭、創新能力。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影響電動汽車產業競爭的關鍵因素。中國政府加大力度參與電動汽車汽車領域投入巨額資金,並實施嚴格的排放標準,推動汽車製造商轉向電動汽車生產。此外,中國的補貼政策長期存在,大幅降低了電動汽車的價格,促使市場需求增加,造就了全球電動車最普及的國家。

市場競爭

中國是全球最早投入且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廣大的市場發展出許多中國品牌如蔚來、比亞迪、小鵬崛起,而且在中國政府積極推動電動車的發展,提供豐厚的補貼和優惠購車政策,讓電動車相關產業在中國大陸百家爭鳴,領先全球試驗了非常多電動車衍生服務及產業,即使是在全球大放異彩的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也面臨許多競爭挑戰。

創新能力

中國利用其在電池關鍵礦產-鋰的主導地位,創建了一條自上而下的供應鏈,並鼓勵外國公司也在那裡設立工廠。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總部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鋰電池製造商,福特、大眾、寶馬和特斯拉都是其客戶。關鍵原物料的主導加上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有助於大幅降低純電動汽車的製造成本。另外中國非常早就注意到電動車產業推展必須建立在基礎設施的完善,自好幾年前就投入大量人力與財力來優化電動車充電設施,建立一個非常好的電動車產業發展及試驗環境,使得中國在電池技術、充電基礎設施和智能車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比亞迪達成「第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僅9個月就狂產200萬輛

比亞迪達成「第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僅9個月就狂產200萬輛


結語

中國電動車產業在質與量都已經通過市場驗證,實質地成為全球的領先者,老實說這真的很像當初華為的狀況,而華為後來的故事,我們大家也都親眼看到,因此未來幾年,或許全球會在電動車發展推展和產業保護主義的矛盾中看到一場全新的美中對抗賽。因此電動車產業競爭除了公司之間、協議規格之間,還多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合作,真的是非常刺激和多變,準備投入相關領域的朋友們,真的要帶著保持開放積極學習的態度,要不然常常會被像藤原拓海過彎的產業轉向力道甩出賽道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電趨未來】電動車 | 智慧移動 | 能源 | 企業
20會員
26內容數
M-Torque|Leveraging the Future 在這個電動化、智慧移動與綠色能源快速變革的時代,一個正確的支點,能改變一切。 以理工思維為槓桿,以商業邏輯為力量,沒有生硬的專業用語,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讓你一看就懂。
2025/03/22
「最強大的團隊是最薄弱的系統服務養出來的」這句話,道出逆境能鍛鍊團隊的強大韌性與應變能力,但並不鼓勵企業刻意維持系統薄弱。文章探討如何在團隊與系統建設間取得平衡,提出補齊系統短板、團隊參與系統建設、優化人機配合等最佳實踐,目標是打造強大系統支持強悍團隊,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Thumbnail
2025/03/22
「最強大的團隊是最薄弱的系統服務養出來的」這句話,道出逆境能鍛鍊團隊的強大韌性與應變能力,但並不鼓勵企業刻意維持系統薄弱。文章探討如何在團隊與系統建設間取得平衡,提出補齊系統短板、團隊參與系統建設、優化人機配合等最佳實踐,目標是打造強大系統支持強悍團隊,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Thumbnail
2024/11/25
職場霸凌成為社會熱議議題,涉及權力不對等和人際壓力。這篇文章探討了不同形式的職場霸凌,包括上對下的壓迫、下對上的反向霸凌以及橫向霸凌,並分析了新世代員工對權威的挑戰。文章強調主管在管理過程中面臨的雙重壓力,以及如何透過多元化的管理方式與支持系統來應對這一挑戰,以建立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2024/11/25
職場霸凌成為社會熱議議題,涉及權力不對等和人際壓力。這篇文章探討了不同形式的職場霸凌,包括上對下的壓迫、下對上的反向霸凌以及橫向霸凌,並分析了新世代員工對權威的挑戰。文章強調主管在管理過程中面臨的雙重壓力,以及如何透過多元化的管理方式與支持系統來應對這一挑戰,以建立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2024/09/26
隨著電動車在全球的普及,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成為重要議題。本文探討了電動車的兩種主要充電計費方式:時間計費與度數計費,分析其優缺點。時間計費簡單易懂,但對不同充電效率的車型不夠公平;而度數計費則提供更高的公平性與透明度,但在推廣上面臨挑戰。最後,提出多元計費模式的必要性,以滿足不同車主的需求。
Thumbnail
2024/09/26
隨著電動車在全球的普及,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成為重要議題。本文探討了電動車的兩種主要充電計費方式:時間計費與度數計費,分析其優缺點。時間計費簡單易懂,但對不同充電效率的車型不夠公平;而度數計費則提供更高的公平性與透明度,但在推廣上面臨挑戰。最後,提出多元計費模式的必要性,以滿足不同車主的需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美對中科技競爭再添一筆: 近年來,半導體已成為美國阻止與制裁中國技術進步的一個焦點。現在,美國華府將目光鎖定另一個中國在其中取得巨大進展、且看似於當紅炸子雞的科技領域:電動車電池(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 去年,根據美總統拜登(Joe Biden)才批
Thumbnail
美對中科技競爭再添一筆: 近年來,半導體已成為美國阻止與制裁中國技術進步的一個焦點。現在,美國華府將目光鎖定另一個中國在其中取得巨大進展、且看似於當紅炸子雞的科技領域:電動車電池(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 去年,根據美總統拜登(Joe Biden)才批
Thumbnail
- 中歐峰會本週登場:貿易、政治難分割,中國與歐盟能否迎來外交「解凍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科技、傳產大咖加入虛擬電廠 彈性調度用電 強化電網韌性|經濟日報 - 助台廠了解晶片禁令!美方擬明年初赴科學園區說明|科技新報 - 半導體新聚落 鎖定嘉科園區|工商時報
Thumbnail
- 中歐峰會本週登場:貿易、政治難分割,中國與歐盟能否迎來外交「解凍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科技、傳產大咖加入虛擬電廠 彈性調度用電 強化電網韌性|經濟日報 - 助台廠了解晶片禁令!美方擬明年初赴科學園區說明|科技新報 - 半導體新聚落 鎖定嘉科園區|工商時報
Thumbnail
過去十年,是智慧手機崛起的時代,台股蘋果供應鏈那時輝煌燦爛;未來十年,很肯定是電動車的時代,電動車普及化正加速來臨,滲透率不斷提高,市場規模持續成長,未來的投資佈局不可錯過電動車相關商機!
Thumbnail
過去十年,是智慧手機崛起的時代,台股蘋果供應鏈那時輝煌燦爛;未來十年,很肯定是電動車的時代,電動車普及化正加速來臨,滲透率不斷提高,市場規模持續成長,未來的投資佈局不可錯過電動車相關商機!
Thumbnail
全球電動車市場正在風起雲湧的快速發展中,但在高利率經濟放緩的同時,也出現了由特斯拉降價帶動的激烈價格戰,在不同的市場呈現了非常不同的格局。在最激烈群雄並起的中國市場,是特斯拉降價和補貼福利最積極的地方,因為中國的對手比歐美市場都強悍許多。
Thumbnail
全球電動車市場正在風起雲湧的快速發展中,但在高利率經濟放緩的同時,也出現了由特斯拉降價帶動的激烈價格戰,在不同的市場呈現了非常不同的格局。在最激烈群雄並起的中國市場,是特斯拉降價和補貼福利最積極的地方,因為中國的對手比歐美市場都強悍許多。
Thumbnail
拜登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企業未來對中國的半導體、AI與量子科技等三大領域繼續投資,敲響新一輪的中美對抗,而電動車產業似乎已經敲敲成為下一個主要戰場,到底中國在電動車產業有什麼強大優勢?讓我們來看看
Thumbnail
拜登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企業未來對中國的半導體、AI與量子科技等三大領域繼續投資,敲響新一輪的中美對抗,而電動車產業似乎已經敲敲成為下一個主要戰場,到底中國在電動車產業有什麼強大優勢?讓我們來看看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與環保意識的抬頭,電動車已逐漸成為汽車產業的主流趨勢,其發展前景看好,將對未來交通運輸產生深遠的影響。儘管 2022 年全球車市因烏俄戰爭及中國大陸疫情封控而衰退 0.6%,但電動車需求持續增長。2022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達 1,052 萬輛,較 2021 年成長 55%。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與環保意識的抬頭,電動車已逐漸成為汽車產業的主流趨勢,其發展前景看好,將對未來交通運輸產生深遠的影響。儘管 2022 年全球車市因烏俄戰爭及中國大陸疫情封控而衰退 0.6%,但電動車需求持續增長。2022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達 1,052 萬輛,較 2021 年成長 55%。
Thumbnail
英國電動車市場萎縮? 歐盟要和英國互課關稅? 美中漁翁得利?
Thumbnail
英國電動車市場萎縮? 歐盟要和英國互課關稅? 美中漁翁得利?
Thumbnail
文 / 丁學文 全球汽車製造商確實拼命在生產目標上超越自己,金融機構的產業分析師也在想方設法努力跟上。據Bloombergnef分析,到2030年,電池汽車可能會從2021占全球汽車銷量的不到10%擴大到40%。 延伸閱讀 川普2024捲土重來,民主黨藉機甩開美國經濟不振包袱?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文 / 丁學文 全球汽車製造商確實拼命在生產目標上超越自己,金融機構的產業分析師也在想方設法努力跟上。據Bloombergnef分析,到2030年,電池汽車可能會從2021占全球汽車銷量的不到10%擴大到40%。 延伸閱讀 川普2024捲土重來,民主黨藉機甩開美國經濟不振包袱? 延伸閱讀
Thumbnail
全球電動車銷量,在2021年預估總銷量將達到630萬輛,創歷史新高。這數字幾乎是2020年的一倍之多,趨勢銳不可擋。 根據2021Q3統計,全球電動車銷量當季成長+94%(YoY),約170萬輛左右,連續四季超過100萬輛。
Thumbnail
全球電動車銷量,在2021年預估總銷量將達到630萬輛,創歷史新高。這數字幾乎是2020年的一倍之多,趨勢銳不可擋。 根據2021Q3統計,全球電動車銷量當季成長+94%(YoY),約170萬輛左右,連續四季超過100萬輛。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搞懂了電動車產業的整體趨勢、各國政府與各大品牌的目標,並釐清現在電動車在創新採用的階段,本篇學長將帶各位繼續深掘中國電動車市場的銷量排行、介紹幾檔資產規模較大的電動車ETF,並接著分析它們的前十大持股,勾勒出產業樣貌。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搞懂了電動車產業的整體趨勢、各國政府與各大品牌的目標,並釐清現在電動車在創新採用的階段,本篇學長將帶各位繼續深掘中國電動車市場的銷量排行、介紹幾檔資產規模較大的電動車ETF,並接著分析它們的前十大持股,勾勒出產業樣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