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與改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我們在談Lean的時候,常常會提到標準化和改善這兩個精神。大家有沒有發現標準化和改善之間有衝突。就像自由和法治從某個角度來看是衝突的一樣。大家要標準化就是因為大家行為不一致;改善就是因為被標準化的規則沒有效率。也就是lean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自相矛盾的方法論?


我的堂弟曾經在網路上發表一套想法(https://vocus.cc/article/5dee60bafd8978000109ed4f),來嘗試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應該諄循一套"禮義廉恥"的進化規則(我建議大家先不要執著在這四個字上面,先把這四個字當作階段的符號)。這本書字太多,所以我只是借用這個體系解釋標準和改善是在不同時期要重視的。

首先 "禮" 的階段我英文翻譯成Control phase,這觀念和six sigma的DMAIC中 C 觀念類似。就是團體內的所有人都認同新的規則平衡的狀態。所有的製造流程和方法在上一次的改善,並且定義新的標準之後已經達到大家認同的完美程度。

這種大家都滿意的狀態不會很久,就會進入"義"的階段 。我英文翻譯成Enhancing phase。這階段中,組織裡就會有人開始對於因為標準化而被僵化的作業模式不滿。在這個階段,管理層就要打壓(你沒看錯,要打壓)這種挑戰標準的人群。原因是剛建立的標準很脆弱,如果這時候就去挑戰的話。大家花這麼多時間建立的標準很容易就崩潰。

等管理層覺得大家對新標準已經認同了以後,就會進入"廉"的階段。我英文翻譯成"Challenge phase"。這時候管理層要鼓勵團隊中少數人對於目前的標準做法產生質疑。用一些work shop和討論會來辯證這個新標準部分內容的合理性。如果大家對於新的改善有共識,就開始進行改善專案。

改善專案需要得到全體的共識。這就是"恥"的階段。我英文翻譯成"improve phase",也和six sigma的DMAIC中的 I的觀念 類似。大家一起面對目前標準流程或方法的問題。一起來做改善。

有些six sigma的專家可能會質疑說"C怎麼會在I前面?"。我在這裡強調的是一個標準化成熟的循環,不是專案的進行過程。專案只是標準化成熟循環的一部分,或者應該說,在這個大循環中,six sigma的改善從這個階段才開始,到下一個階段結束。

在這裡有兩個重要觀念

第一,在每一次定義新的標準(標準流程;規範;方法)的時候。要抱持著定義憲法的態度,一定要有很周詳的考慮。絕對不可以有這種"反正以後會改"的錯誤心態。

第二,改善不是全盤推翻,而是在原本已經有周詳的標準規範下,像是民法依據憲法要調整或是重新解釋一樣,要充分尊重原來標準的精神和基礎。法國大革命之所以亂了十年,就是因為大家只想改善但是不尊重既有基礎。

唯有把握好兩個觀念,分階段平衡標準與改善的"度",才能像是建立法治社會一樣。在調整的過程中建起一個健康的lean的高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ilosi Kuo的沙龍
2會員
9內容數
hilosi Ku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21
近年來Agile  methethology的風潮席捲全世界軟體業,弄得好像哪個公司不懂Agile就落伍了一樣。我的公司現在也讓很多專案用Agile的方法做。我本人也是Agile methodology的信奉者。 最近有人問我說,為什麼大型套裝軟體的案子不能用Scrum (Scrum是Agile
2023/08/21
近年來Agile  methethology的風潮席捲全世界軟體業,弄得好像哪個公司不懂Agile就落伍了一樣。我的公司現在也讓很多專案用Agile的方法做。我本人也是Agile methodology的信奉者。 最近有人問我說,為什麼大型套裝軟體的案子不能用Scrum (Scrum是Agile
2023/08/21
十五年前,一雙NIKE Air Jordan鞋子售價約三四千台幣,而一個液晶螢幕售價約兩萬台幣。然而,時至今日,一雙NIKE Air Jordan鞋子售價約四五千台幣,而一個液晶螢幕售價僅約兩三千台幣。這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呢? 當我曾在一家球鞋OEM公司負責專案時,NIKE嚴格要求所有有瑕疵的鞋子,
2023/08/21
十五年前,一雙NIKE Air Jordan鞋子售價約三四千台幣,而一個液晶螢幕售價約兩萬台幣。然而,時至今日,一雙NIKE Air Jordan鞋子售價約四五千台幣,而一個液晶螢幕售價僅約兩三千台幣。這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呢? 當我曾在一家球鞋OEM公司負責專案時,NIKE嚴格要求所有有瑕疵的鞋子,
2023/06/26
OEM這個名詞在亞洲人中非常普及,但在歐美卻相對陌生。許多歐美人難以想像,一個品牌的產品竟然是由另一家公司製造的。從產品本身來看,品牌公司很難控制其他公司生產的產品質量;從設計角度來看,這樣一來設計理念和技術不都被學走了嗎?從OEM公司的角度來看,沒有理由辛苦製造一個產品,最終利潤卻被品牌公司賺走。
2023/06/26
OEM這個名詞在亞洲人中非常普及,但在歐美卻相對陌生。許多歐美人難以想像,一個品牌的產品竟然是由另一家公司製造的。從產品本身來看,品牌公司很難控制其他公司生產的產品質量;從設計角度來看,這樣一來設計理念和技術不都被學走了嗎?從OEM公司的角度來看,沒有理由辛苦製造一個產品,最終利潤卻被品牌公司賺走。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隨著團隊組織方式的改變,個人在團隊中的角色也有了改變,改變至今大概有三個多月,從不同的角度在看事情時,也能得到許多有趣的想法,加上幾次參加C.C. Agile也都能得到意外的驚喜,讓自己反省:自己真的Agile了嗎?真的了解scrum?
Thumbnail
隨著團隊組織方式的改變,個人在團隊中的角色也有了改變,改變至今大概有三個多月,從不同的角度在看事情時,也能得到許多有趣的想法,加上幾次參加C.C. Agile也都能得到意外的驚喜,讓自己反省:自己真的Agile了嗎?真的了解scrum?
Thumbnail
各位職場新兵或老鳥,一定遇過老闆說:有關公司的建議,只要是「合理」的都會採納作為改進...。只是如何界定「合理」?還是老闆說了算。 合理、合理,多少的惡假汝之名! 日前開會時,聽到高層會中發表論點,很弔詭! 員工請補休盡量避免,應該自我奉獻,不能影響工作? 基層有意見時,要循正常管道,不該爆料*
Thumbnail
各位職場新兵或老鳥,一定遇過老闆說:有關公司的建議,只要是「合理」的都會採納作為改進...。只是如何界定「合理」?還是老闆說了算。 合理、合理,多少的惡假汝之名! 日前開會時,聽到高層會中發表論點,很弔詭! 員工請補休盡量避免,應該自我奉獻,不能影響工作? 基層有意見時,要循正常管道,不該爆料*
Thumbnail
切記,每一次的上限,都是一個新的底線。 1. 保持循序漸進的步調 你需要從很前面開始,就讓他們覺得無法對你提出的論點說不。 從他們腦中的想法出發,那才是所謂的標準。 你需要從對方熟悉的地方開始,從那裡逐步進行。 你可以從大方向開始問起, 好比說「你想達成協議嗎」、「你想獲利嗎」、「請問你們信守承諾嗎
Thumbnail
切記,每一次的上限,都是一個新的底線。 1. 保持循序漸進的步調 你需要從很前面開始,就讓他們覺得無法對你提出的論點說不。 從他們腦中的想法出發,那才是所謂的標準。 你需要從對方熟悉的地方開始,從那裡逐步進行。 你可以從大方向開始問起, 好比說「你想達成協議嗎」、「你想獲利嗎」、「請問你們信守承諾嗎
Thumbnail
在這種既荒謬又追求平均的體制形構中,站在這些表象運作背後的,是一種很獨特的唯心論......
Thumbnail
在這種既荒謬又追求平均的體制形構中,站在這些表象運作背後的,是一種很獨特的唯心論......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二章 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二章 第二節
Thumbnail
一直以來,在台灣的我們如果被要求提高效率,最先跳出來的詞彙往往有兩個:「標準化」以及「模組化」,彷彿只要建立了這樣的機制,效率就能鏳鏳的往上漲。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種方式在現在社會中還適用嗎?用「標準化」思維提高效率後,下一步就能成就卓越嗎?如果不行,只會這樣處理問題的我們還能被算作「精英」嗎?
Thumbnail
一直以來,在台灣的我們如果被要求提高效率,最先跳出來的詞彙往往有兩個:「標準化」以及「模組化」,彷彿只要建立了這樣的機制,效率就能鏳鏳的往上漲。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種方式在現在社會中還適用嗎?用「標準化」思維提高效率後,下一步就能成就卓越嗎?如果不行,只會這樣處理問題的我們還能被算作「精英」嗎?
Thumbnail
站在不信任員工的立場來設計各種防範與懲罰制度,這是人性本惡的出發點規劃。站在信任員工的立場來設計各種獎勵與刺激制度,則是人性本善的出發點規劃。
Thumbnail
站在不信任員工的立場來設計各種防範與懲罰制度,這是人性本惡的出發點規劃。站在信任員工的立場來設計各種獎勵與刺激制度,則是人性本善的出發點規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