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一章 第二節
年輕人:「嗯……如果超越性的事情太難理解,還有沒有層次低一點又和道德有關的事呢?」
史學家:「那就聊聊『美德』吧。」
年輕人:「美德有什麼值得探討的地方呢?」
史學家:「那麼你認為美德是什麼呢?」
年輕人:「應該是價值不及道德,但支持道德的一種行為或觀念吧。」
史學家:「這就是為什麼美德值得探討了,因為美德其實與道德無關。」
年輕人:「怎麼會呢?人們不是都認為有美德的人是可親近、可學習的嗎?」
史學家:「其實正如我之前所說,好人總是讓人討厭,正是因為他們道德意識、正義感很強,而世人多愚昧,所以好人常有『勸世』的舉動,只是更有智慧的好人會明白『好為人師』的反效果,所以不那麼『逼人太甚』,因此說他們可學習是對的,但肯定不可親近,若一個真正的好人竟被凡夫俗子認為可親近,那其實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年輕人:「你可以舉個例子嗎?」
史學家:「美德是不是道德,端看於美德是為了什麼事而存在,而事實上就是,美德未必符合道德,甚至可說是反道德的。美德只是心虛者或無知者對縱容者的稱讚而已,你認為有哪些行為算是美德呢?」
年輕人:「有到反道德這麼嚴重嗎?例如一個人生活很自律、信守承諾、有寬容精神,這些應該都算美德吧?」
史學家:「生活自律當然是件好事,我也十分贊同人應該要自律,不過這也須看他的思想在什麼層次,或是說他的目的是什麼,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也可以生活得很自律,這是不衝突的。」
年輕人:「那麼信守承諾呢?這總該算是一件好事了吧?」
史學家:「信守承諾也可以是守一個不道德的承諾,所以不遵守承諾也未必是不道德的,因為這有可能是你突然醒悟,也有可能是因為不可抗力之因素而不得不打破承諾,這其實是雙方都要共同承擔的後果。如果強行遵守承諾,反而可能放棄更重要的事而得不償失,可謂『一錯再錯』。事實上,承諾是在不完美世界中,強求完美的產物,君子不需給予承諾,小人的承諾不可信,凡夫的承諾亦有風險,人人若都能誠實明理,則承諾不需存在,即便做出承諾而又打破,人人也均能理解,可見承諾只是一種社會性需求而已,無關道德。」
年輕人:「嗯,總之美德與道德不是等義詞對吧,那麼寬容精神我大概也清楚了,不過既然都提到了,還是希望你能多為我說明一下。」
史學家:「寬容和之前所提到的原諒其實很像,一樣不能改變犯錯的人犯錯的事實,甚至有可能使其更肆無忌憚,受害者絕對沒有所謂的『道德壓力』要勉強自己寬容為惡的人。如果說好人『懲奸除惡』是有道德、富有正義感的表現,那麼寬容絕不會是有道德的行為。」
年輕人:「有時候要做出正確評斷真是件困難的事,我從來沒思考過有關美德的問題,或是有時覺得美德未必是對的,但這念頭都只是一閃而過而已,因為大家都認為美德是對的,那應該就不會錯。」
史學家:「所以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美德的涵義根本和道德無關,人們卻賦予它『美德』這樣的美名,其實只不過是賦予低層次價值一個『道德化』美譽而已,要正確評斷事物是不是符合善的,最根本的辦法就是用基本的邏輯判斷,將其『回歸真理』,如此萬事萬物的本質在你眼前皆『無所遁形』。」
年輕人:「你說的很有道理,只是我可能離這樣的境界還有點遠吧,不過既然我已經知道美德與道德是兩回事,那麼美德與道德最大的不同在哪裡呢?」
史學家:「其實我前面常常說到真善美『價值』高低,不過道德其實不只是一種價值選擇,因為它出自真理,所以它超越了價值,而美德就真的只是價值選擇而已,例如有的人自律是因為想提升自己,進而對社會有所貢獻,而有的人只是習慣而已,自律這件事毫無價值可言。」
年輕人:「我瞭解了美德為什麼只是價值了,而道德不是價值選擇,是因為道德是一定要履行的義務對吧?」
史學家:「沒錯,常人不明此理是因為善惡有分大小,常須做出選擇,因此會有認為道德是價值選擇的錯誤認知,殊不知這是因為現實環境所逼,因人間實為不完美的處境,只能盡力而為。所以有正確認知的好人一定或多或少有些罪惡感,因此大多數想為人們找出幸福途徑的史學家均是持『道德價值』論,所以才會造成道德定位成為倫理學中的大難題。」
年輕人:「原來對真理有無的認知竟會造成哲學界的分裂。」
史學家:「不過有個概念必須說明,那就是既然真理及道德等具有超越性,那就代表以人世間的理性邏輯來論真理及道德,肯定有所不能理解之處,不過理性邏輯又是人最可靠的、可培養的認知本能,可見人們對於超越性存在的認知具有先天性的障礙。」
年輕人:「我們目前為止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嗎?」
史學家:「當然啦,我們講了這麼多的『超越性』,這個詞就是理性邏輯所不能理解的。之前我們討論過,由真論善的義務論才是對的,這意味著我們須知道真理『是』什麼,所以才能推論出道德『應該』如何,不過這其實犯了邏輯上很大的錯誤,因為價值主張不能由事實證據建立,於是『有德必有知』、『道德出於真理』等說法可說是不合邏輯,可見道德不只是價值而已,而邏輯也有其侷限性。」
年輕人:「那麼,不講真理的道德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史學家:「僅以邏輯的角度出發,最後只能將道德視為一個純粹的知識而已,也就是將善的層次提高到等同於真的層次,而真正的真則被排擠了,如此善就成了真理,而不是具有『真理性』的中間層次,善行於此失去了永恆性、超越性、神聖性,因『喧賓奪主』而變成了『為善而善』而已,而對真理若有錯誤的解讀,則上帝的存在豈能有正確認識呢?」
年輕人:「對於上帝存在這點,我目前當然還是不置可否,不過難道沒有其他途徑能夠提高人們對超越性存在的認識嗎?照你的說法應該還是有吧?何況你自己又是怎麼發現的?」
史學家:「當然是有的,有人之所以能夠正確認識到上帝的存在,那就是因為『靈性』的作用。」
年輕人:「靈性?感覺好玄幻啊,要怎麼定義這個詞呢?」
史學家:「靈性並不能經由學習而來,可能有人與生俱有,而有人要經過大半輩子的學思,靈性作用才有機會發揮,不過在這世上更多的是靈性極低的凡夫俗子,終其一生只能庸庸碌碌,所以靈性可以說是『天賦』,一種上帝給予人們感知其存在的『超能力』。而且就算有靈性,最多也就只能感知到超越性事物的存在,無法對其性質有更近一步的理解。」
年輕人:「大部分人都沒有足夠的靈性來領略超越性的存在嗎?而且終究沒有人能夠知道超越性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嗎?」
史學家:「是的,不過這也沒辦法,因為人畢竟有『原罪』,但是這也是善之所以為善的意義,也是人之所以能夠高貴的可能。關於人的認知能力,以及靈性體悟超越性存在的細節,我們之後再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