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自由了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辯題:大數據時代使人更自由/更不自由

思考歷程

一、正方可能主張什麼?

  • 協助我們更好地做出決策

大數據的技術協助我們彙整過往未曾真正重視的零碎資訊,把散落在各處的細微資料統合起來,並以此達成更好的趨勢呈現、現象預測、風險控制,甚至個人化的偏好管理(e.g. YT演算法),讓人們能夠在更小的成本下,得到相較過往更加契合目的的精準成果,也更好地達成我們所希望的目標。

二、反方可能主張什麼?

  • 標籤化的過度化約

大數據所帶來的成效來自於巨量資訊的學習與化約:透過整合數據的「大致」樣貌(e.g. 100次中有70次是這樣),彙整出一種類型,並以此作為歸納和預測的依歸。而這樣的作法其實過度簡化了人類生活的立體樣貌,強制加諸不完全合理的標籤給特定個體(e.g. 用過往犯人的再犯率套到新犯人身上),忽略了不同個體間的差異性,也消弭了不同個體自由開展個人自我的機會跟可能。

論述嘗試

大數據時代使人更自由(正方)

問候在場各位,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電腦能夠處理我們過往未曾真正認真看待的細微資訊,進而,量變引起質變,人類社會的生活樣貌也逐漸經歷嶄新的典範轉移,人們開始對於「決策」有了不一樣的視野,而我方認為這樣的技術進展,不僅提供了個體證立所必要的立足點,也不會過度簡化社會生活樣貌,因此將讓人類生活變得更加自由,以下論述:

首先,究竟何謂自由?參酌一般社會下的法律規範以及互動倫理,可以知道,「自由」必然不是指稱完全不受拘束的狀態,或至少,這類的狀態不是我們所崇尚與追求的「自由」概念,因為一定程度的合理限制,能夠為共同生活創造相應的秩序與利益。反過來說,在如:政府限制人民進行賭博行為、父母禁止兒女從事嚮往的藝術家工作等,缺乏合理客觀理據(e.g. 公共危害)的情境下,卻容易引起一定程度的限制個人自由的爭議,由此,可以說,「自由」的核心其實在於:(在缺乏合理限制理由的情況下)能夠真正為自己做出決定,而不至淪為沒有選擇的被決定方。

一、自我證立的立足點

既然核心依歸在於為自己做決定,勢必得先真正認識自己,而其實除了一定程度的內省之外,人們認識自己的方式絕大部分來自於,透過他人的外在指涉來建構自我的內在指涉,亦即如照鏡子般看見自己所未能全面知曉的自我面貌(e.g. 優、缺、好、惡等),進一步你我才有可能形塑穩固的自我證立,並開展個人生活。也因此,人們總嚮往人格測驗的劃分、重視外在的各種評價,為的並非客觀上的名聲,而是在主觀上有著了解自我的強烈傾向。

所以,適當的化約與標籤便對人類生活來說必不可缺,在我們呱呱墜地時,是父母「告訴」了我們作為「人」的獨特性;在你我年幼無知時,是師長「指點」了我們對與錯的方向;而在我們成長茁壯後,也是親友不斷地「提供」你我修正的可能,即便後來幡然醒悟、即使在某一刻價值觀戛然轉變,都無法否認,初始的化約與標籤,給了我們開展人生的第一步可能,否則你我或許連第一步選擇都自始無法踏出,更遑論後續的思想轉變云云。標籤雖然有所侷限與不完美,但卻是人們構築自我最初的浮木,就像在《神隱少女》中對於「姓名」的重視,也在在提醒我們最初標籤的重要性——即便語言學中具有所謂的武斷性(如外國俗諺所說:玫瑰不管稱做什麼,都一樣芬芳),但這種本質性的初始標籤,卻是一切自由開展的可能起點,我們甚至無法在缺乏既有標籤的情況下創造「自己」所想的「不同」。由此,大數據下的適當化約,其實恰好提供了人們開展自我的最初立足點,讓我們能夠在科技所給予的(相對)精確預測下,去真正開展自己的想法並為自己做出決定、為自己負責。

二、化約的逃脫可能性

有人可能認為,大數據時代下的化約,將過度侷限人們開展自我的可能,而不僅是作為一種「初始」的參考,但從現實上反思,可以知道,這類的化約往往不具有強制加諸的必然特性,我們仍舊握有一定程度的他為可能,舉凡:參考預測後進一步查閱詳細資訊、審酌趨勢後納入個人價值的評估,甚至在YT的演算法推薦下,我們都可以登出帳號換取「乾淨」的首頁,種種都顯示,大數據的標籤與化約並沒有扁平化你我的生活,讓社會變得單一而無法回頭,反而是人們必須意識到:化約作為一種生活秩序上的必然前提,不是什麼不可語的魔鬼——不是不能夠化約,而是必須要深入了解背後內涵,避免「只是」化約。

甚而可以想像,我們會忽略了這樣的他為可能,深怕人們被大數據全然滲透,其實很可能正是因為大數據「做對了什麼」,讓我們不願意離開既有的化約與標籤:

不是「不能」離開,而是「不想」離開罷了。

#只寫原本心證不認同的持方

avatar-img
3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哲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終將成為自己討厭的人是一件壞事嗎?當我們都變得那麼「不一樣」了,我...還是我嗎?
網路作為文學的新興載體,會減損文學的價值嗎?隨著媒介的轉變,我們或許也不斷地失去著什麼......
你會跟伴侶坦承黑歷史嗎?關係中的掙扎往往來自自我和解的困境,或許,我們追求的只是......。
離婚應該有冷靜期嗎?聽起來超限制自由?讓我們從弱勢保障與自我意義出發,探討不一樣的可能。
你接觸過辯論嗎?在每次尋找觀點的過程裡,我們都在嘗試拾取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
我們終將成為自己討厭的人是一件壞事嗎?當我們都變得那麼「不一樣」了,我...還是我嗎?
網路作為文學的新興載體,會減損文學的價值嗎?隨著媒介的轉變,我們或許也不斷地失去著什麼......
你會跟伴侶坦承黑歷史嗎?關係中的掙扎往往來自自我和解的困境,或許,我們追求的只是......。
離婚應該有冷靜期嗎?聽起來超限制自由?讓我們從弱勢保障與自我意義出發,探討不一樣的可能。
你接觸過辯論嗎?在每次尋找觀點的過程裡,我們都在嘗試拾取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哈囉,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你已經被大數據操控了。近年來,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的興起,我們的生活似乎被大數據緊緊掌控著。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我相信,這不僅僅是最近的現象,早在幾年前,這種情況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因為AI的推廣,大家開始更加關注這個問題...
Thumbnail
人的生命極其美麗珍貴,看到不自由的人們隨之都被貪婪的原罪侵佔生命時,立刻就知道現實中偶爾呈現出的混亂,是因為原罪在使用我們的生命,活出它自己。 因此當我們說「打造現實」時,我們擁有著自由,而我們天生擁有的創造能力,也來自於此,但自由的來源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舉例認識一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Thumbnail
對不感興趣的推薦,不要有任何反應,必須練習無視的任它來去。 敬一杯,自由的難能可貴,一切的並非理所當然!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哈囉,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你已經被大數據操控了。近年來,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的興起,我們的生活似乎被大數據緊緊掌控著。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我相信,這不僅僅是最近的現象,早在幾年前,這種情況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因為AI的推廣,大家開始更加關注這個問題...
Thumbnail
人的生命極其美麗珍貴,看到不自由的人們隨之都被貪婪的原罪侵佔生命時,立刻就知道現實中偶爾呈現出的混亂,是因為原罪在使用我們的生命,活出它自己。 因此當我們說「打造現實」時,我們擁有著自由,而我們天生擁有的創造能力,也來自於此,但自由的來源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舉例認識一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為普及生活水準的工業化,因讓價值超越價錢讓人感覺到時代進步,但面對著人之間的協作,所帶來的標籤化時,不免感到三維降階到二維的扁平化,但只要自由的呼吸仍在,各種標籤就會因為蓬勃向上的生機而終究無法完全涵蓋,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的原力之所在,沈淪於工業化後也能包容並將其昇華,我們始終是可以更高維的生物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Thumbnail
對不感興趣的推薦,不要有任何反應,必須練習無視的任它來去。 敬一杯,自由的難能可貴,一切的並非理所當然!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