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理所當然的生活樣子-《圖像中國建築史》

2023/09/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分享這本書之前想聊點題外話。

建築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很多古建築沒有圖紙,有圖紙的大部分也都亡迭。所以要記錄的話,就真的要爬的建築上做測量、手繪建築外觀,配合建材成份評估建築的年份,再回去對照這些建築所在的歷史,整理出風格脈絡。

而我們現在能保有這份學問,都要歸功於梁思成與林徽音夫婦。

繼續離題談到中國建築史一定要提到梁思成與林徽音的《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傳奇性。在抗日戰爭期間,作為第一批從國外學建築回中國的留學生,夫婦倆參與的中國營造學社,希望可以記錄中國古代建築,保留傳統文化精隨。但夫婦倆做為當時的文化名人,被日本人盯上希望可以出席東亞共協會,發表對東亞共榮的看法。

希望夫婦倆能幫日本人站台。

不願成為佔領者宣傳品的夫婦倆,只好帶著珍貴手稿和伙伴出逃北平(北京)。在後面好幾年的顛沛流離中,夫婦倆與劉敦楨、莫宗江、劉致平、陳明達等幾位共患難的同事(一定要把這些人的名字也記錄下來),就用他們隨身攜帶的資料,著手系統地總結整理營造學社戰前的調查成果。

還爬上爬下的,在戰火裡繼續做著研究。

梁思成與林徽音夫婦決定用英文撰寫並繪制一部《圖像中國建築史》,向西方世界科學地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奧秘和成就,同時草擬《中國建築史》寫作提綱,夫婦兩人一面討論,一面用一台古老的、噼啪震響的打字機打出草稿,和他們的助手莫宗江一起繪制英漢對照註釋的插圖。

梁思成與林徽音夫婦(圖片取自網路)

梁思成與林徽音夫婦(圖片取自網路)

有機會我也想分享民初的文化人在那時代的所做所為。

在寫作《中國建築史》時,梁思成的頸椎灰質化病發作,常常被折磨得抬不起頭來。他只好在畫板上放一個小花瓶撐住下巴,讓自己工作時能輕鬆點。患有嚴重肺病的林徽因只要身體感覺還可以,就半躺半坐地在床上翻閱《二十四史》和各種資料典籍,為書稿做種種補充、修改、潤色工作。

所以說《中國建築史》是一本帶著血淚的文化寶典,我覺得一點都不為過。

話題有點扯遠了,回到《圖說中國古建築,建築史家五十年手記》,作者作為梁先生的弟子,這本書像是梁先生那本的入門版,所以帶著崇敬的心情在讀這本書。如前面提到的,因為研究建築必須身體力行,要跑到當地去看之外,也要熟悉歷史,從文化層面解釋建築外觀、內涵的演變。

這需要把我們都已經習慣,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重新拆解再理解。這是讀這本書有趣的地方,也是研究建築的魅力。

拆解理所當然的生活樣子-《圖像中國建築史》-不小王子

拆解理所當然的生活樣子-《圖像中國建築史》-不小王子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特徵

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劃分,1912年以前的建築都可以稱為古代建築,這些建築雖然各有特色,類型可分為宮廷、廟宇、佛寺佛塔、道觀、祭壇、祠堂、書院、會館、衙署、城池、民居,但總結以來可以概括:

1.不論建築大小,都是以「間」為單位,而且多為奇數。
2.房屋具有靈活性,可從一開始的單間擴張三合院、四合院,或再繼續延伸。
3.以家族為單位,建築會封閉起來。
4.建築受傳統禮制影響,有一條貫穿的中軸線,左祖右社、前朝(辦公)後寢。
5.在重點部位會有裝飾,如窗紋、柱式等。
6.大戶人家房屋注重防禦性,避免被盜賊侵擾。

另外有一點很有趣,古代工匠們在施工前也會畫建築圖,中國古建築的設計圖都是將平面圖與立體圖甚至透視圖結合在一起,再做成建築模型(燙樣),確認完沒問題後才動工。

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門楣石刻圖立面(圖片取自網路)

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門楣石刻圖立面(圖片取自網路)

古代就有輔助施工的『鷹架』

以前一直有個印象,說古代建築施工時,每建一層樓就再多建一層土,那時候就很疑惑,土要怎麼去除?哪裡來這麼多土?但原來古代施工就已經有鷹架,鷹架的使用最早可以回朔到戰國時間,像是萬里長城上牆壁的洞眼就分析出來有鷹架的痕跡,而且洞眼之間的距離就是人體高度,方便施工者在上面行走、施工、運料。

不過城牆這類建築不算高,搭建鷹架的難度不算高,其他高達三十幾公尺的佛塔(磚石塔)等,相當於現代十樓左右的高度,很需要更堅固的施工防護設施,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得不驚嘆古代就已經具備的建築施工水平。

為什麼寺院和廟宇都要建在山上?

前面既然提到了佛塔,接著聊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寺院和廟宇都要建在山上?在解釋之前,先說明一下,寺院和廟宇雖然我們常混用,但並不是同一個意思。寺院講的是供佛、敬佛的道場,像是釋迦牟尼佛。廟宇則可以理解為道教的祭祀場所,供奉的是中國民間流傳的神仙。

寺院在設計上規矩比較多,講求左右對稱之外,開間尺度、內院的組合、細節都有許多規範。廟宇在建築設計上則自由很多,因為道教講求修仙,看重個人修行,所以選址最重要的是風景要秀美,有的建在懸崖邊,高低交錯打造的像是山中樓閣,成為迎接仙人下凡的場所。

所以總結來說,在山中建寺廟和廟宇,主要是登高望遠更接近神靈,方便迎接神仙,山也有乾淨的意味,能洗滌心靈又與世隔絕,有一番令人神往的歸屬感。再多說一句,不同朝代的寺院建造風格也不一樣,唐代多將塔建在大殿前面,宋代之後則建在大殿後面成為次要建築,這是很好的觀察細節指標。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9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不小品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69會員
158內容數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 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 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