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六角學院切版直播班的心得,分享著墨的點比較不會是「第一週到第八週的學習過程」、或者「主線任務的挑戰破關心得」等等。
我想分享給那些曾有過相同感受的同學,覺得自己能力不適合、在學習中感到自卑想要放棄的那些時候。
而後半篇則想分享自己對於老師、助教的感謝。
在學習切版的路上,我有過購買課程後卻中途放棄的經驗,往往不是「吸收不佳」就是「跟不上老師進度」,比起其他更有程式素養、邏輯底子的同學,我對於切版的理解能力真的緩慢許多,尤其當課後同學評價都是「HTML、CSS 超簡單」、「新手都能學會!」、「老師講解淺顯易懂」...等等諸如此類評價的時候,我對學習的無力感更重。
「怎麼就只有自己聽不懂呢?」
這樣的想法常常瀰漫在腦袋裡,也因為在自學的過程中看不清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導致學習只要卡關便半途而廢,然後再冠上「我真的不適合學這個」來做總結。
但其實,我真的很想、很想、很想擁有可以把想法藉由程式碼實現出來的能力。
參加直播班除了對切版的興趣以及想修煉其他專長外,更重要的是,過去選擇放棄的經驗,使我害怕自己成為一個遇到問題便想逃避的人,意識到這關乎意義重大,隨著不斷成長,我相信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不會只有切版時遇到破版而已,因此我希望自己能誠實而主動的去面對。
雖然在參加前我已經有了我會跟不上同學的決心(蛤超悲觀是怎樣)
但讓我很謝謝自己的是我開始了第一步。
「你通常如何探索並且學習新事物?」
「你是如何學會第一個中文字的呢?怎麼記住的?」
「你如何學會唸出第一個中文字?」
「你如何在學會一個、兩個中文字後,直至自己寫出一篇文章?」
這其中的過程,你是如何辦到的?
我寫下自己過往的學習過程,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咄咄逼人問自己那種)
而在這些提問思考後,我發現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以及理解思維有很大的區別,如果把學習看作一個「系統」,那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獨有的系統,這也意謂著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方式有千萬種變化。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資源
也因此,我認真思考過去學習卡關的經驗,審視自己這中間在哪些環節上發生了問題,導致我的學習系統停擺而無法運作,思考後我整理了四個層面:
買了課程後通常會產生依賴性,認為只要吸收課程上的內容就能學會一項技能,但其實課程是老師準備的,並不是你去規劃的,老師準備的課程會授予你對一項新技能的輪廓,而非對新技能的全盤瞭解。
因此,課程之外,作為學習者應該更主動去認識、去探索、釐清理解新事物的能力,作為學習者除了吸收資訊外,更重要的是練習提問和思考實踐,因為技能的應用是彈性而充滿變化的,如果只仰賴課程的學習內容,那麼終將只會看見知識的冰山一角。
這邊分享 Podcasts 節目-用邏輯改變世界,其中一集為「S2EP14.從學習理論看如何高效率學習」,談到了教育理論中先備知識如何影響學習過程。
我們對於一件事物的想像與認知,取決於過去你和它接觸的經驗有多少,這個過去的經驗就是「先備知識」,教育研究者發現先備知識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假設我缺乏對於「數學乘法」的先備知識,那麼我就會對這項事物缺發記憶連結、框架脈絡,想像、以及瞭解。
反之,當我們對未知事物擁有越多先備知識時,我們的大腦越能夠瞭解並且組織關於這個事物的想像及脈絡架構,進而加速學習與理解。
而通常在學習上的挫折,有一部分原因便來自於缺乏先備知識,有點像學數學時,如果中間落掉了一部分邏輯,那麼後面的就容易學不下去了。
而最特別的是,作者提到了下面這段話:
先備知識改變了過去以往對「溝通」本質的看法與認知。
你是否有過上課的時候,同學聽得懂,但自己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的經驗呢?
我模擬了以下情境:
為什麼同一句話,每個人聽到的都不同?有些人聽得懂、有些人聽不懂。
為什麼同樣是上課,有些同學一聽就懂,有些則聽不懂。
仔細看的話:
學習也是一種溝通
溝通,也會建立在雙方的資訊是否對稱,且對於正在溝通的事物,是否雙方具備同等先備知識,也因此,如果我們要溝通某件事情時,必須透過對方的反應來確認對方是否具備足夠的先備知識,因為這會影響每個人是否能夠理解整件事物的全貌。
坦白說在認識「先備知識」這個詞之前,我根本沒有這樣的意識。
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我可以更早意識這件事情,也許我能在面對學習卡關時,改變學習順序、改變學習作法、或者抽換學習資源、試著找到自己缺失的斷層。
這也是所謂的對學習資源做功課,和減肥的道理一樣,往往會有一個盲點是,假設有個同學上了 A 老師的減肥課程後,以為自己過去上也會瘦身成功,適合別人的減肥方式不見得適合自己。
所以事前瞭解自己、瞭解課程進行方式、課綱、試著透過免費試聽、試閱的功能去嘗試自己和學習資源的媒合度,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
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這也是一種探索自我的過程,有時候人生就是必須走過一些路,才會發現哪些適合自己哪些不適合自己,所以從行動中認識自己很重要。
我們往往會陷入一種看不見的狀況,以為「自學」或上完一套課程就是學習的全部,且覺得「我已經知道了」,這其實是蠻恐怖的一件事。
學習一項技能,請教專精這項技能的老師、前輩來提點你,使你能看到自己看不到的盲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題外話,所謂的「老師」可以是有形或無形的,犯錯、一次的失敗經驗都會是你的老師。
另外這邊想引用「不知之不知」(英語:Unknown unknown)是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回應記者提問時的名言,原文取自維基百科:(There are unknown unknowns)
..., because as we know, there are known 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we know. We also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 i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And if one look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nd other free countries, it is the latter category that tends to be the difficult ones.
據我們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我們知道我們知道;
我們也知道,有 『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說有些事,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不知道。
但是,同樣存在『未知的未知』——有些事,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因此,在學習成長的路上,我們應該把握並精練「我們知道的」,多去探索涉略「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挫折和失敗也許會反覆發生,但也因此讓你歷經不斷探索挖掘,去感知找出「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
綜合上述四個層面,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在學習路上的同學。
報名之前,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探索、拷問自己,繞過遠路、放棄過也自卑過,一直到現在我仍無法有自信的說我可以做得很棒(傻眼)
但與其說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我想開始學習自信,學習自癒。
開學典禮前,六角提供了預習影音課程,如火如荼的學習過程中,很多時候提問前內心都會很焦慮,很害怕問了笨問題,或者是沒有將問題描述清楚。
很感謝賽亞助教、Izumi 泉助教、致愷助教、Bingbingboom 助教在課前預習影音裡的幫助,很謝謝助教們對於新手如我的耐心回覆 😭 感謝六角學院所有的助教及老師、教學團隊們!!!
無論是鼓勵性的回覆或者作業批改建議,都會讓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提點我可以再多學習哪些新的知識點、改善哪些程式習慣,並且,助教的回覆在文字排版上都會加以留意,讓人很好閱讀,如下部分截圖:
或者比如說被我字數轟炸式提問的 Izumi 泉助教,如下部分截圖:
或者是賽亞助教,看似無心的鼓勵:
以及致愷助教,在 kata 練習中除了審視程式碼外,也針對我的錄影過程給予建議,我覺得受益很大!
感謝俞方助教給予的批改建議,針對部分區塊提供不同切版做法,不僅是把版面視覺做出來而已,還考慮了不同做法影響未來維護及擴充性。
每位助教的批改風格都不太一樣,能感受助教循著我的邏輯思路,理解我的做法後,重新指出另外可做的做法。
並且,仔細而嚴謹地指出視覺上的細節。
按理來說實現設計稿的時候,元素間的間距,大小、尺寸、顏色樣式等等很多細節中的細節都必須如出一徹,從批改建議中我看見一個重點:
「視覺一致是基本,學習更專業。」
謝謝助教。
在這些時間裡,我將老師上課中的知識點、助教給予的批改建議、延伸學習的內容筆記下來,分成幾篇文章來加深印象,我很高興自己能有這段旅程,也很謝謝組員們對我的鼓勵。
除了學習切版之外,從六角學院也讓我看見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學習其他同學的解決思路、職涯規劃甚至是人生課題、低潮或是正歷經重大挫折,這些所有一切都是很寶貴的緣分與經驗。
我深信轉職成為工程師,或是在短時間內熟練一項技能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考量自身學習狀況、各種複雜因素,且職場上通常不會只有我們想像的那樣。
網路上有太多成功的經驗分享,卻鮮少有人談及自己失敗的經驗、後續的轉折,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看不見的成本,最後還是選擇離開工程師的身份,即便他們非常非常非常努力,更多的非常努力。
如今課程已經結束,我仍記憶猶新像是才要剛開始,因為學習是無止境的。
即使不是學習切版,我也想把這些經驗、心態放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
謝謝老師、助教、所有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