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目前我的部落格在發展的前期,雖然時間不長,但學習課程與影片可涉略不少,本篇文章一起了解「系統學習」與「碎片化學習」的使用方式,並分享我如何將兩者結合,調整成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告別學習倦怠,從今天開始!
為什麼會還沒開始就累了?
「學習就像一場馬拉松,你需要的是耐力,而不是衝刺。」
現代人生活忙碌,時間碎片化,加上網路資訊爆炸,讓我們很容易陷入「碎片化學習」的陷阱。碎片化學習雖然方便快速,但往往缺乏系統性,導致知識不成體系,難以深入理解和應用。
此外,現代社會強調速成,許多課程也主打「立即見效」(社會偏好應用型課程),忽略了學習的過程和樂趣。這讓我們很容易對學習產生抗拒心理,覺得「還沒開始就累了」。就像新年新希望一樣,常常在還沒過完元宵節就已經被我們拋諸腦後。
學習的兩個面向:系統與碎片
「系統學習讓你打好基礎,碎片化學習讓你保持新鮮感。」
學習有兩個重要的面向:
- 系統學習: 就像學校的課程一樣,系統學習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讓我們能夠深入了解一個主題。它有明確的學習路徑和目標,讓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具有看見他人看不到的癥結點,也就是擁有該領域的「分析能力」與「批判性思維」。
- 碎片化學習: 碎片化學習則是利用零碎的時間,快速獲取新知識。它可以是閱讀一篇網路文章、觀看一段教學影片,或是聽一集 Podcast。碎片化學習的好處是方便、快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如果能與系統學習內容結合,將能深知這些新知是如何衍伸除來的,更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

Photo by Julia M Cameron
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學習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你的方法。」
學習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包含了「蒐集資訊」、「吸收」、「反思」和「應用」四個步驟。
- 蒐集資訊: 透過各種管道獲取新知識,例如閱讀書籍、文章、觀看影片、參加課程等。
- 吸收: 將蒐集到的資訊內化,理解其意義。
- 反思: 思考所學知識的應用場景,以及如何與現有知識結合。
- 應用: 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或創造價值。
這個循環過程可以應用在系統學習和碎片化學習中。在系統學習中,我們可以按照課程的安排,有系統地蒐集、吸收、反思和應用知識。在碎片化學習中,我們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快速蒐集和吸收資訊,並在之後的反思和應用中,將碎片化的知識串聯起來。
但瞎忙,是多數人的常態
沒有實作的反饋,不會知道還缺少什麼,
學富五車,無用武之地。
也就是「應用」最為重要,也就是實際去「做」(什麼是真的「做」),即便沒學任何內容,先做再改也可以,一旦做了,就會知道要學什麼,人對每項事情都或多或少有一點概念,經常會掉入的陷阱就是「看一堆、學一堆、上一堆課,但沒有任何輸出」,這是事半功倍的,甚至是一種無效學習。
「學習就像蓋房子,系統學習是打地基,碎片化學習是添磚加瓦。」

Photo by Tirachard Kumtanom
善用「稀缺循環」,讓學習變得有趣
除了上述的學習循環,我們還可以善用「稀缺循環」,讓學習變得更有趣。稀缺循環包含了「機會」、「快速重複性」、和「不可預測的獎勵」三個階段。
- 機會: 找到能引起你學習興趣的事物,例如一本好書、一個有趣的影片,或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 快速重複性: 開始學習,並實際產出,例如閱讀、觀看影片後做筆記,或將心得、成品發表在網路上等。
- 不可預測的獎勵: 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或滿足感,或讓他人看到你的進化過程,對你產生正面好感,例如解決了一個問題、學會了一個新技能、完成了一個章節的學習,或他人正面的回覆與關注。因為獲得了獎勵,你會更願意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
「學習的樂趣,在於發現和創造。」
#我學習我驕傲,今天,你學習了嗎?
還在猶豫什麼?現在就開始你的學習之旅吧!
- 探索你的興趣: 嘗試不同的學習方式,找到你最喜歡的主題和方法。
- 建立你的學習社群: 與朋友、同學或線上學習社群一起學習,互相交流、鼓勵。
- 分享你的學習成果: 將你的學習心得寫成部落格文章、製作影片、拍成照片,或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學習,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學習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不要被「還沒開始就累了」打敗,用對方法,學習也能成為一種樂趣。讓我們一起享受學習的過程,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