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楊德昌眼中《青梅竹馬》的愛情是──在日益繁華的台北我們卻各自孤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當阿隆(侯孝賢/飾)對甫從東京返台的阿娟(柯素雲/飾)説:不管她當初選擇他還是小林,結果都會一樣,何以見得呢?

「青梅竹馬」一詞,通常意指天真無邪的男女在兒時經常一起嬉戲的羈絆關係,而以此題作楊德昌寫生台北城的電影之名,除了是本片透過一對青梅竹馬的情感關係,推展出整體社會概況的隱喻,它也試圖提示此一概念本身的既有框架所藏的,一道不可忽視的隱憂──即我們大可能夠在熟悉或長期運作的關係、模式中安身立命,然其實我們一直都可以有別的選擇,我們所缺乏的從不是「選項」,而是「去選定、去重新定錨」的決絕──觀眾將與片中的都會男女一同掉進這「不假思索」的關係陷阱裡。

而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他人感情總可以「旁觀者清」,觀看《青梅竹馬》,藉著阿隆與阿貞(蔡琴/飾)的命運,我們得以看見外部世界帶給世人的壓抑與責難,也能更加清楚地見識到由我們內心世界自立出的重重障礙和逃避心理。

raw-image

台灣在 1980 年至 1989 年間正逢經濟快速起飛,物質生活水準的提升,連帶影響了精神生活的掏空與被考驗。本片設定的年份就坐落在這一分水嶺之上,兩位主角即代表處於這時代夾縫中,兩種身份「尷尬」的人物。從美國歸台卻一身土味的阿隆,懷舊也仍回不了過去青年打少棒的 golden age,但仍希冀能再重返美國做生意;而看起來很「美國」、洋派的阿貞則總是戴著墨鏡的造型,暗指她看似諳於隨時代潮流奔走的步調,實際上眼前是一片灰暗、走不出屬於她自己的未來──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僅有那追逐「西化」的角度,肉身的相依卻映出了各自孤獨的慘狀,兩顆心並沒有向著彼此。

阿隆與阿貞的路線分歧和感情困境,與台灣在 1980 年代時的社會狀態互為表述。自白色恐怖時期以來,威權嚴密地控制人民生活與思想上各方面的自由與權利,而在迎來久違的解放曙光前(台灣於 1987 年解嚴),雖一直盼望甜美的善果到臨,長期的反動情緒與死而後已的革命行動,卻洽似一條緊繫良久的橡皮筋,等到終於能鬆綁,卻已失去原有的彈性。整個社會積累已久的動能忽然不知如何、又該再往何處釋放,於是瀰漫著一種空虛又迷惘的氣氛──就像阿隆與阿貞這對「青梅竹馬」的感情──因著昔日的情份而「相伴」,卻並不快樂、不認定彼此,更不「相愛」,名為孤獨的這一題無法以這種關係得到解答,當然也就如阿隆在電影後段所說的:「結婚不是萬靈丹」。

只有在他們正視自己面對關係的怯懦後,才有勇氣拆穿看似舒適安穩的謊言,並重新選擇自己真正所愛或者想要的人際關係。而阿隆另提的「去美國也不是萬靈丹」,則同時有兩層意義:除了是在故事表面上對阿貞訴說他們感情、生活狀態的空虛並無法以出國根治,更深一層的聽者則是當時的台灣社會──楊導欲表達的,或許是台灣不該一味地盲從於西化,而應走出屬於自己的路線。

raw-image

本次北美館與國家影視聽中心共同策劃的「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影展,展覽的 CF 開頭剪進楊導曾經說話的片段:

「我們如果能夠很仔細地活著,我們可以從我們自己的感情生活裡面,就可以發現,臺灣的一些前途⋯⋯」

楊導的所有作品確實都以感情生活或圍繞在其周邊的故事開展,但《青梅竹馬》應是與這句話最貼切的一例,因為它純然聚焦於一對戀人,卻又不僅止於此。只是這段愛情的描寫,尚處於一種「不知前途在何方」的迴圈中。阿隆與阿貞在一段沒有愛的關係裡,宛若所有人在一個沒有自我意識、認同與希望的社會裡,面臨的停滯狀態是相同的,是沒辦法、也沒能力真正往前走的。

raw-image

當年《青梅竹馬》上映四天就下片,侯孝賢導演甚至因為抵押房子作為拍攝資金而慘賠。現今看來,這部片卻精準地描繪當時台灣社會與其中的人之狀態,鮮少人能夠在所處時空當下就洞悉世界的樣貌,而楊德昌做到了──他在 1985 年的台北拍 1985 年的台北,對當時的觀眾來說也許興趣缺缺,然而經過時間的考驗與淬鍊,證明了它是一則富有遠見的寓言。

他獨特的電影美學更大大幫助這則都市寓言被說得更好也更完整。前文所提及盲目追求西方的腳步或許對社會發展並不是唯一良藥,這點也在阿隆、阿貞各自過馬路時的中景鏡頭表現出來。複雜化與日漸繁忙的交通狀況隱藏著危險,鏡頭捕捉的行車在銀幕上呼嘯,不停輾過朝向觀眾走來的男女主角身影。這兩段特地拍攝的過馬路動作不是一瞬即逝,而是經過不短的秒數,帶給觀眾的隨時可能被吞噬之感,又更令人坐立難安。

極少的鏡頭運動則反襯出都市的躁動神經。定鏡的使用或許能說是楊導靜靜觀察的習性,卻也是整部電影「生動」的關鍵。早在豐厚的人物設定、會說故事的場景與物件被縝密地安排好後,攝影機一擺上就足夠讓電影活靈活現,都會中的不安之感油然而生。而最常被提及的「框架式」構圖,是楊德昌從數片台北風景揀選出的困境象徵,包括建築、因大樓群集而交錯的尖銳稜線、辦公室中層層覆蓋的百葉窗簾,都默默醞釀著環境中一股危險又壓抑的氣息,甚至在第一景阿隆與阿貞同「窗」異夢的構圖,就已悄悄在開頭注定了終局的悲劇。

raw-image

仔細鑽探這份舊情與那個台北在本片中共生(也或許會共死)的關係,我們會發現其實最恐怖、最為人擔憂的,是因恐懼、未知感而生的,名為「裹足不前」的心理牢籠。

阿隆仍藕斷絲連的舊情人阿娟,以及與阿貞曖昧的男同事小柯(柯一正/飾),這兩人的設定揭示了阿隆與阿貞的感情關係不但無法相互滿足,更毫無突破現況的作為。感情生活上的「停滯」狀態,放大來看,就是整個台灣社會漸漸陷入一種「如何成為自己、如何真正獨立」的僵局。究竟如何從過去超脫,又不盲從於先進國家的背影?

楊德昌電影歷久彌新的原因之一或許是,他僅僅幫我們問出了問題,並不是給我們答案──每個世代的問題核心都是「如何去蕪存菁地前進、又是用何種姿態」──課題不斷顯現,面貌卻變幻莫測,不同的世代都應有、也將有其各自的回應,此般結論又更向真理邁進了一步。

楊德昌在電影中嵌入的雋永是他最真誠、時刻留意與掛心的提問,關於我們所有個人,也關於我們組構的這個社會,所以這是關於台北,也是關於台灣的故事。

raw-image
全文劇照:IMDb




《釀電影》v13「怎麼又是楊德昌」熱賣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楊導的作品都以感情生活或圍繞在其周邊的故事開展,但《青梅竹馬》應是與這最貼切的,因為它純然聚焦於一對戀人,卻又不僅止於此。這段愛情尚處於不知前途在何方的迴圈中。阿隆與阿貞在一段沒有愛的關係裡,宛若所有人在一個沒有自我意識、認同與希望的社會裡,面臨的停滯狀態是相同的,是沒辦法、也沒能力真正往前走的。
Thumbnail
楊導的作品都以感情生活或圍繞在其周邊的故事開展,但《青梅竹馬》應是與這最貼切的,因為它純然聚焦於一對戀人,卻又不僅止於此。這段愛情尚處於不知前途在何方的迴圈中。阿隆與阿貞在一段沒有愛的關係裡,宛若所有人在一個沒有自我意識、認同與希望的社會裡,面臨的停滯狀態是相同的,是沒辦法、也沒能力真正往前走的。
Thumbnail
楊德昌的電影,為苦悶的我展現一種述說的方式,不僅僅是電影中熟悉的台北街景,好幾次,我走到跟建中隔條南海路的植物園,心底都會想,這是小四在電影開頭看見滑頭與女友接吻的場景,木訥的他會想到,有一天他會需要以激烈的手段,拋開體制禁錮,回應破碎的經驗嗎?
Thumbnail
楊德昌的電影,為苦悶的我展現一種述說的方式,不僅僅是電影中熟悉的台北街景,好幾次,我走到跟建中隔條南海路的植物園,心底都會想,這是小四在電影開頭看見滑頭與女友接吻的場景,木訥的他會想到,有一天他會需要以激烈的手段,拋開體制禁錮,回應破碎的經驗嗎?
Thumbnail
幾年前就在小螢幕看過,心中並無太大感觸,還疑惑為何這部獲得國內外一致盛讚,今年是楊德昌逝世十週年,片商把導演的三部經典作重新上映,青梅竹馬非常對我的胃口, 決定加碼重看一一,也不知是大螢幕更能凝聚專注力,還是年歲漸增,漸漸能體會一些事情
Thumbnail
幾年前就在小螢幕看過,心中並無太大感觸,還疑惑為何這部獲得國內外一致盛讚,今年是楊德昌逝世十週年,片商把導演的三部經典作重新上映,青梅竹馬非常對我的胃口, 決定加碼重看一一,也不知是大螢幕更能凝聚專注力,還是年歲漸增,漸漸能體會一些事情
Thumbnail
在某段時間的文本裡,「歷史」結合「愛情」成為賣座公式;時至今日,現代人沒了歷史感、只剩現世感,時代之力或許影響人們的選擇,但最終把故事說成悲喜劇的,仍是我們自己,就像是<後來的我們>那樣,而<滾滾紅塵>中那些身不由己的壓迫是早已被丟棄的陳舊包袱,以致我們再也讀不懂那樣談論愛情的方式......
Thumbnail
在某段時間的文本裡,「歷史」結合「愛情」成為賣座公式;時至今日,現代人沒了歷史感、只剩現世感,時代之力或許影響人們的選擇,但最終把故事說成悲喜劇的,仍是我們自己,就像是<後來的我們>那樣,而<滾滾紅塵>中那些身不由己的壓迫是早已被丟棄的陳舊包袱,以致我們再也讀不懂那樣談論愛情的方式......
Thumbnail
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與《青梅竹馬》中的人物反映出了 1980 年代社會轉變下的躁動與不確定感。有別於其他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的刻畫及安排,楊德昌對於八〇年代都會女性的描寫,多是有意擺脫舊時代傳統、願意表達內心情感且性格上相較獨立的個體,也帶出了 1980 年代社會文化縮影。
Thumbnail
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與《青梅竹馬》中的人物反映出了 1980 年代社會轉變下的躁動與不確定感。有別於其他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的刻畫及安排,楊德昌對於八〇年代都會女性的描寫,多是有意擺脫舊時代傳統、願意表達內心情感且性格上相較獨立的個體,也帶出了 1980 年代社會文化縮影。
Thumbnail
楊德昌眼裡的城市相,個體劃歸於線條矩陣裡,穩穩地塞在現代物理規則中,隨著都市脈搏起伏運轉。《青梅竹馬》開場,阿隆(侯孝賢飾)與阿貞(蔡琴飾)就站在新屋落地窗的兩片玻璃前,望出去的同一片未來即被割裂。
Thumbnail
楊德昌眼裡的城市相,個體劃歸於線條矩陣裡,穩穩地塞在現代物理規則中,隨著都市脈搏起伏運轉。《青梅竹馬》開場,阿隆(侯孝賢飾)與阿貞(蔡琴飾)就站在新屋落地窗的兩片玻璃前,望出去的同一片未來即被割裂。
Thumbnail
相較於《海灘的一天》和後來的《恐怖份子》,《青梅竹馬》的步調緩慢、氣氛壓抑且疏離,對當時的觀眾而言似乎走得太前面,但這生不逢時的作品卻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工業轉型、經濟起飛、但外交重創的轉折年代,舊有事物和思維與進步發展時而並存、時而相互牴觸的微妙時期。
Thumbnail
相較於《海灘的一天》和後來的《恐怖份子》,《青梅竹馬》的步調緩慢、氣氛壓抑且疏離,對當時的觀眾而言似乎走得太前面,但這生不逢時的作品卻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工業轉型、經濟起飛、但外交重創的轉折年代,舊有事物和思維與進步發展時而並存、時而相互牴觸的微妙時期。
Thumbnail
「你看這些房子,我越來越分不出他們了。是我設計的,不是我設計的,看起來都一樣。有我,沒有我,好像越來越不重要了。」 開頭這句話,皆在命運一詞之後,讓整部戲的悲劇感始終包圍。 楊德昌電影我最喜歡的一點正是在於透過鏡頭紀錄了老台灣,而我覺得那很美,很美。 在我看這部電影,我總覺得或隱或
Thumbnail
「你看這些房子,我越來越分不出他們了。是我設計的,不是我設計的,看起來都一樣。有我,沒有我,好像越來越不重要了。」 開頭這句話,皆在命運一詞之後,讓整部戲的悲劇感始終包圍。 楊德昌電影我最喜歡的一點正是在於透過鏡頭紀錄了老台灣,而我覺得那很美,很美。 在我看這部電影,我總覺得或隱或
Thumbnail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Thumbnail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Thumbnail
空白的信紙是《女朋友男朋友》無法吐露的愛意,是揉捏葉子撫去腹痛的手,是手心寫下愛人的名,是卡帶B面的第一首歌,是床底下藏著一雙紅色球鞋,是酒後派對遊戲懲罰的一吻,真正的「友誼長存」不會輕易地說出口,沈默的愛倒是緊緊牢記,無法遺忘。
Thumbnail
空白的信紙是《女朋友男朋友》無法吐露的愛意,是揉捏葉子撫去腹痛的手,是手心寫下愛人的名,是卡帶B面的第一首歌,是床底下藏著一雙紅色球鞋,是酒後派對遊戲懲罰的一吻,真正的「友誼長存」不會輕易地說出口,沈默的愛倒是緊緊牢記,無法遺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