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教會我的一課:お疲れ様的思想陷阱

2023/09/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週末,我帶著五歲的兒子,穿著雨衣,冒著高雄多年來少見的連日大雨,去找他的同齡朋友玩。機車車程半小時,這對高雄人(或至少,對)來說,非常遠。但與其要與他關在家12小時,我寧願出門。

玩了一整天後,我們再度冒雨回家。本以為雨勢到了晚上會漸歇,但沒想到不僅沒有,還變本加厲,下起那種看起來是一片白霧的大雨。

渾身又冷又濕,我一邊想著要趕快上樓洗澡更衣,一邊幫兒子脫下雨衣,結果他的雨衣有穿等於沒穿,上衣完全濕透了。「天啊!」我忍不住驚呼,卻沒時間去檢查他的雨衣是否哪裡破了洞,只對他說:「辛苦你了,我們趕快回家吧!」

兒子愣了一下,回我:

辛苦?辛苦什麼?

我聽到他的問題,也愣住了。「恩⋯⋯就是下這麼大的雨,還跑這麼遠去找朋友,衣服還濕掉,所以很辛苦呀?」

兒子不以為意地聳聳肩:「可是機車不是我騎的呀,是媽媽騎的。媽媽辛苦。」


可能是會日文的關係吧,我真的很愛說「你辛苦了」,因為對日本人來說,不管怎樣的場合,都可以用「お疲れ様です。」打招呼,基本上就只是在說「你好」,但卻從沒有人對這句話的這個用法有過疑問。也可能是因為,大家下意識地都覺得「我過得很辛苦」,所以當別人對自己說「辛苦了」,內心的反應不會是:「辛苦什麼?」,而是:「對,你才知道老子真他媽辛苦」。

我們總是關注並記得「痛苦、悲傷、生氣」相關的負面記憶,因為這樣下次才會記得要避開,才能免於死亡,這是演化導致的結果。在兒子還沒對我說那句話以前,其實我對這一整天的感受,只有「累」。記憶最鮮明的畫面,是對向車道的車燈映照出一滴一滴雨水不斷在落下。

但在他這麼一說後,他在親子館跑上跑下的笑容、興奮的叫聲,就突然衝破了那些騎車回家的黑壓壓的畫面,跑了出來。

對兒子來說,能見到朋友,一起追逐遊戲(當然還有吵架搶玩具),這一天就值得了。

甚至應該說,他只會記得這一天的開心的部分。雨有多大、路有多遠、衣服濕掉有多冷,他都不在乎,也不會記得。


語言會形塑你的生活基態。我決定下一次,我會對兒子說:

「今天真是開心的一天!」
我就巨蟹座,很愛小劇場,但老了以後,比較愛直接寫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