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黑暗,生命的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禁止黑暗的國王》與《黑色斑點》讀後心得

最近看到了兩本有關「黑色」的繪本,非常值得一讀。
黑色一直都不是個討喜的顏色,尤其是給孩童看的繪本。但只要有關黑色的主題,我都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可以從如此深沉單調的顏色中,創造出什麼新穎的題材。

《禁止黑暗的國王》:黑暗,遺忘的力量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愛蜜莉.哈沃斯-布斯(Emily Haworth-Booth)的《禁止黑暗的國王》,故事描述一位從小就怕黑的國王,決定要「禁止黑暗」。於是,他開始散播有關黑暗的謠言,讓人民自己產生恐懼,開始討厭原本沒那麼討厭的黑暗。接著,國王製造人造太陽,並下令全民24小時要把燈全部打開。然而,永無止境的白天讓人民覺得好累。他們發現,只要不奪回黑暗,他們就會失去珍貴的東西……
《禁止黑暗的國王》有非常逗趣的畫面,包括人造太陽、燈光帽與燈光警察的設計。讀起來雖然荒謬,卻也呈現當權者為了要壓制恐懼的東西,會做出許多脫序的行動。
黑暗代表當權者最深的恐懼,那或許是對人民追求自由的恐懼。於是,他無所不用其極地運用媒體、教育、商業的力量「抹黑黑暗」,讓人民自我說服黑暗是不好的東西。然而,一個沒有黑夜的烏托邦世界,卻是讓人疲憊不堪的世界。
沒有黑暗,就襯托不出光明的美好;只有光明,最後就會看不到那真正美麗的事物(如絢麗的煙火)。人民起義,藉由關燈的不合作運動,對抗光明的暴政。被國王指責的黑暗,反而成為人們的英雄。
原來,黑暗一直都是我們遺忘的力量。集體的行動、自由的渴望,塑造了人民的意志。
「現在,每年的這天晚上,人們就會在黑暗中放煙火,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他們差一點失去的東西。」
有趣的是,這本繪本也隱約指出,國王只是那個「怕黑的小孩」。對於未知的恐懼,若用不當的手段壓制或逃避,反而會引起更多的反效果;但只要悉心駐足,觀看黑暗的本身,便可以看見他所襯托的絢麗煙火。接納自己的恐懼,才能克服恐懼。開頭與結尾的呼應,讓故事多了些同理的力量。

《黑色斑點》:在軟弱中找到愛的攙扶

第二本是韓國作家鄭美珍(정미진,Mijin Jung)與黃美玉(황미옥,Miok Hwang)的《黑色斑點》,除了黑色的主題吸引我外,還有它是image 3出版的(我非常喜歡這個出版社,總是用奇幻的圖像表達深邃的意義)。
故事講述一個臉上有黑色斑點的女孩,一直為它所苦,覺得很丟臉。她想要把她擦掉,卻擦不掉。「都是因為黑色斑點。」她把生活中的自卑、感情的不順遂,都怪到黑色斑點身上。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身旁許多人都有不同顏色的斑點,於是開始學會欣賞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並看見了這色彩豐富的世界。
「是我們有斑點呢?還是斑點裡面有我們呢?
是我看錯了嗎?看來這個世界是因為有了這些斑點而綻放光亮。」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當他遇到一位跟他有同樣黑色斑點的男孩時,他們開心地膩在一起。或許他們身上的黑色斑點,讓彼此更有能力去同理對方,而不會覺得對方是異類。但是,久而久之,女孩開始不想要看到男孩的斑點。
「不是你的錯。
我只是討厭你的黑色斑點。
也不對。我只是討厭自己的黑色斑點。」
我想到芬蘭心理治療師湯米‧赫爾斯頓(Tommy Hellsten)在《投降的勇氣》曾提到,唯有坦承彼此的軟弱,才能彼此靠近,因為軟弱是人性的核心。然而,那些討厭或輕視別人軟弱的人,還沒準備好接納自己的軟弱。「他們把別人的軟弱當成威脅,提醒了他們自己的缺陷。」[1]
但軟弱不是缺陷,唯有在軟弱中,我們才能找到愛的攙扶力量,才看得出生命的價值。在最後,女孩接納了自己,從懷疑自我(「也許一出生就有了」)到肯定自我(「我出生的時候就有了」)。有了繽紛的斑點,世界才會如此美麗;有了軟弱的存在,人才得以變得完整
願我們都能在黑暗中找出生命的力量。
[1] Tommy Hellsten,《投降的勇氣》(台北:大田,2010),頁196–197。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享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以他精采絕倫的「正義」課程與其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名,擅長以精闢簡潔的論證回應當代的政治難題,並邀請讀者深入思辨、尋找共善(common good)。 桑德爾對市場扭曲人性價值的批判可說是毫不餘力,他的新書T
本文重點 你是否常上班忙到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沒辦法貢獻什麼價值?總是被成千上萬的待辦事項追著跑,而無法靜下心來完成眼前的任務?或拚了命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只為了討好別人?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
本文重點 時間能夠被我們「管理」嗎? 如果你問200年前的人什麼是「時間管理」,他們肯定聽不懂,因為當時的工作型態不需要將時間以半小時為單位劃分。現在,只要你google它,就會看到網路上一堆人在分享有關的訣竅,包括訂定計畫、準確執行、提升效率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很顯然,隨著工作型態的轉變
本文重點 1.食品產業為了創造利潤,不斷將可口性、多樣性與便利性高的「空熱量」食品塞入民眾的口中;而民眾則透過大量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這即是過度飲食的社會脈絡。 2.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都各自成為整體消費經濟的一部分。 3.我們都以為要健康,一定要買神奇的東西或上厲害的課程,但或許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享負盛名的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以他精采絕倫的「正義」課程與其書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為名,擅長以精闢簡潔的論證回應當代的政治難題,並邀請讀者深入思辨、尋找共善(common good)。 桑德爾對市場扭曲人性價值的批判可說是毫不餘力,他的新書T
本文重點 你是否常上班忙到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沒辦法貢獻什麼價值?總是被成千上萬的待辦事項追著跑,而無法靜下心來完成眼前的任務?或拚了命做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只為了討好別人?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我們這一代以及後代的關鍵問題在於:這個信仰究竟會成為對領袖、機械、成功的非理性信仰,或者是基於我們自身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理性信仰。[1] 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著作《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在擺脫外在權威後形成的孤獨與無力感;而在續作《自我的追尋》,弗洛姆論述「創
本文重點 時間能夠被我們「管理」嗎? 如果你問200年前的人什麼是「時間管理」,他們肯定聽不懂,因為當時的工作型態不需要將時間以半小時為單位劃分。現在,只要你google它,就會看到網路上一堆人在分享有關的訣竅,包括訂定計畫、準確執行、提升效率等。 為什麼我們需要時間管理?很顯然,隨著工作型態的轉變
本文重點 1.食品產業為了創造利潤,不斷將可口性、多樣性與便利性高的「空熱量」食品塞入民眾的口中;而民眾則透過大量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地位。這即是過度飲食的社會脈絡。 2.過度飲食、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都各自成為整體消費經濟的一部分。 3.我們都以為要健康,一定要買神奇的東西或上厲害的課程,但或許
本文重點 人為何要逃避自由? 一見到《逃避自由》這本書,便深深被它的書名吸引。因為它呈現了看似矛盾的命題:在崇尚自由的時代,人類為何要逃避自由?但仔細想想,也有幾分道理。因為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意義與方向,在現代人失根的狀態,自由反而是個負擔。 我們看似可以「自由選擇」要買什麼東西、讀什麼學校、做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他討厭黑暗。 即便從母親那繼承的血脈令他還是能在黑暗中視物,他依舊討厭這個黑白色的世界。  
Thumbnail
智慧之光   ▓摘句和我的體悟   ●乙太․星光體,p.471 「目的與要素:使用藍色之光的目的是要破除深藏在意識與潛意識裡的恐懼與焦慮。」   嗯!當恐懼和焦慮去除了之後,智慧自然就出現了。反過來說,比較沒有恐懼和焦慮的人是比較有智慧的嗎?哈!我的恐懼和焦慮很多,那我……   就
我從小到大,都特別喜歡與陽光有關的句子,尤其是心靈雞湯類的,因為陽光給人一種特別正向的感覺。 尤其大家很喜歡將黑暗與光明放在一起,代表相反屬性的兩者,會有強烈的對比感。 如果你覺得前方一片黑暗,那一定是因為陽光就在背後。 像是這類的話,我非常喜歡。
Thumbnail
所以我們害怕黑暗。我們害怕黑暗,因為在黑暗中,世界消失了——宇宙消失了。我們只剩下心跳和自己的呼吸。人類害怕黑暗及其所有表現形式,因為我們是Mind生物。這是我們在進化中應得的位置。
影子是因為有光的照射才看得見,但是沒有好壞之分,都是自然存在的事實。獨角獸希望你知道黑色沒有不好,它也是自然元素的一部分,黑色也是能散發光澤與能量的,如同黑色瑪瑙散發出的光輝一樣。 祂希望你能夠接受自己的陰暗面以及負能量,正視它才能紓解它,看見黑色動物毛皮上的光芒了嗎?那就是你身上獨一無二的專屬於
倒霉兒有了黑色思考,他把房間的燈關了,自己鎖在裏面,黑色。光是什麼顏色?為什麼沒有光就變成黑色?不上網查了,我用自己的解讀方式。光是無色的,是一種自然附加色素,在光的照亮下,所有顏色的本能就發揮了。在失去光的條件下,黑暗其實不是一種顏色,是一種沒有了自然附加色素引發的一種可能,簡稱黑暗。 倒霉兒把
本文描述了作者對藍光和綠寶石之光的深入感受和體驗,以及與之相關的夢境分享。通過對深層恐懼的探索和意識提升,逐漸醒悟到舊有模式的影響。深入瞭解藍光清理的效果和夢境對人性的啟發意義。
Thumbnail
「在黑暗的地方,有一些我們不願意去看的事物,而正是那些事物塑造了我們的內在世界。」- 卡爾·榮格 「期許自己能當個稱職的螢火蟲,為黑暗中迷茫的人點起微弱的螢光;雖然不足以替你照亮前進的方向,但至少讓你知道,還有其他人在你身旁。你不孤單。」- 瞎咪小
Thumbnail
黑暗之所以讓人感到可怕,也許是因為它讓我們看不見想看見與期待的人事物,所以加深了未知的恐懼,那如果世界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光亮呢?難道我們就從此不再害怕了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他討厭黑暗。 即便從母親那繼承的血脈令他還是能在黑暗中視物,他依舊討厭這個黑白色的世界。  
Thumbnail
智慧之光   ▓摘句和我的體悟   ●乙太․星光體,p.471 「目的與要素:使用藍色之光的目的是要破除深藏在意識與潛意識裡的恐懼與焦慮。」   嗯!當恐懼和焦慮去除了之後,智慧自然就出現了。反過來說,比較沒有恐懼和焦慮的人是比較有智慧的嗎?哈!我的恐懼和焦慮很多,那我……   就
我從小到大,都特別喜歡與陽光有關的句子,尤其是心靈雞湯類的,因為陽光給人一種特別正向的感覺。 尤其大家很喜歡將黑暗與光明放在一起,代表相反屬性的兩者,會有強烈的對比感。 如果你覺得前方一片黑暗,那一定是因為陽光就在背後。 像是這類的話,我非常喜歡。
Thumbnail
所以我們害怕黑暗。我們害怕黑暗,因為在黑暗中,世界消失了——宇宙消失了。我們只剩下心跳和自己的呼吸。人類害怕黑暗及其所有表現形式,因為我們是Mind生物。這是我們在進化中應得的位置。
影子是因為有光的照射才看得見,但是沒有好壞之分,都是自然存在的事實。獨角獸希望你知道黑色沒有不好,它也是自然元素的一部分,黑色也是能散發光澤與能量的,如同黑色瑪瑙散發出的光輝一樣。 祂希望你能夠接受自己的陰暗面以及負能量,正視它才能紓解它,看見黑色動物毛皮上的光芒了嗎?那就是你身上獨一無二的專屬於
倒霉兒有了黑色思考,他把房間的燈關了,自己鎖在裏面,黑色。光是什麼顏色?為什麼沒有光就變成黑色?不上網查了,我用自己的解讀方式。光是無色的,是一種自然附加色素,在光的照亮下,所有顏色的本能就發揮了。在失去光的條件下,黑暗其實不是一種顏色,是一種沒有了自然附加色素引發的一種可能,簡稱黑暗。 倒霉兒把
本文描述了作者對藍光和綠寶石之光的深入感受和體驗,以及與之相關的夢境分享。通過對深層恐懼的探索和意識提升,逐漸醒悟到舊有模式的影響。深入瞭解藍光清理的效果和夢境對人性的啟發意義。
Thumbnail
「在黑暗的地方,有一些我們不願意去看的事物,而正是那些事物塑造了我們的內在世界。」- 卡爾·榮格 「期許自己能當個稱職的螢火蟲,為黑暗中迷茫的人點起微弱的螢光;雖然不足以替你照亮前進的方向,但至少讓你知道,還有其他人在你身旁。你不孤單。」- 瞎咪小
Thumbnail
黑暗之所以讓人感到可怕,也許是因為它讓我們看不見想看見與期待的人事物,所以加深了未知的恐懼,那如果世界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光亮呢?難道我們就從此不再害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