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曲線
繪本是一種平面靜態的說故事方式與影音媒體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的製作觀念。
▼ 故事帶出畫面或是畫面自己說故事。
都有可能是一個故事的源頭。
說好一個故事線,除了故事主軸要清楚之外,剩下就是角色本身的個性與當時社會環境影響下,雕刻那個時代人物的情感故事。
不同年紀的族群,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只要是活生生的的出現在自己的面前,都值得去記錄與觀察。
▼一句話說明主角的故事線
○ 背後傳達的故事是甚麼?
○ 你自己是否喜歡?
○ 如何誇張角色/場景?
○ 如何寫實化或是卡通化這個角色/場景? 要看創作者擅長的畫風。寫實的畫風,花的時間會比較長。
▼ 根據上面的故事線
■ 畫面用鏡頭語言去剪輯 ○ 故事主架構還是要自己去寫,加入周遭朋友經歷的一些元素,網路的故事,用一首歌的靈感去創作畫面,避免畫面重覆性太高,畫面的順暢度很重要,這個前提下,建立好自己故事畫面風格。
主角:□□
事件: □□□
環境: □□□□
遇見:□□□□□
處理:□□□□
放下:□□□
當然也會有虛擬的生命故事附主線出現,應該就是所謂的人設崩壞。不管如何,自己要懂得去變化,人的一生很短暫,真真實實的過生活,不被過度慾望侵蝕著自己靈魂。
有一條主故事線,在某個程度上,解決了故事發展的流程。基於原創故事的研究,還是需要收集足夠真實事件的當事人的真實歷史,故事才會有血有肉。
需要經過當事人的同意,才能進行紀錄故事的工作,做好保護到當事人的隱私。不要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自己擅自揭露了別人的隱私。
如果那個傷口還沒有結痂恢復,會造成當事人的二度傷害。嚴重的話,原本的助人者,會變成把原本求助的當事人推向極端行為的推手。這個就是心理立場的信任,時間點與力量的拿捏很重要。
最後還是要把信任(Faith)的主權還給當事人,團體治療的操作方式,鼓勵大於公審,恢復身心靈健康是需要時間的。
心理劇記憶剪接的方式,立意初衷是好的,過度剪接傷口會成為生命的快轉按鍵,很像早期VHS過帶子,洗成空白帶,再進行畫面對接的原理。
對象是人的話,要特別小心,人的記憶有其存在的價值,如果當事人心理沒有準備面對,記憶過度快轉,把當事人全部的記憶洗掉,輕忽當事人生命裡面記憶的價值,這個操作容易造成的意外事件。力量的平衡很重要。
繪本的製作與心理劇很像,如果故事是當事人的故事,那個衝擊力量會很強。如果是別人的故事,大部分的人是旁觀者,很像在看一部戲,情緒會跟著劇情起伏。
心理劇課程之前,帶領者除了取得團員的信任感,照顧團員處理情緒之外,也必須告知之後可能的作用,保護好當事人的隱私,封閉式的安全感中,幫助每個團員找到情緒的源頭。情緒的源頭即是情緒的出口。心理傷口的處理,主權還是要交還給當事人。
解鈴人是那位繫鈴人。
說一個故事,很像在栽種一棵樹,有一個主幹,然後慢慢去成長分支,隨著時間推移,開花結果。
也很像在養一隻鯊魚,有魚骨架,有自然成長的水域,有營養飼料的餵食,魚肉就會成長,然後發展成其他身體的部份,來吸引觀眾觀看。
照著教會的教導就是生命樹與知識善惡樹這兩棵樹的成長。華盛頓砍掉櫻桃樹,誠實面對父親。個人認為他修剪的是腦子裡面哪棵知識善惡樹。保留心中那棵誠實永生的生命樹。
最自然的狀態就是那個人原本該有的樣子。情緒本身是不講道理的。要推翻以前陳舊的思維習慣所造成的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聖經上說的: 那人怎麼思量,為人就是那樣。
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是改變的開始。
每天只能做一點點。
生命自己會長出該有的樣貌,形成與改變需要花時間,不會馬上就會是一個好的角色或故事的出現。 主題是什麼?運用那一種方式適合這個故事?還是有其他訴說的方式?
我個人認為插畫與動畫類的故事類型比較像是在栽種一顆樹的幼苗,等待祂的成長。如聖經上說的: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