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未來,楊牧思想的航海圖】之三:一再訴說記憶中的巨人,如潮水一遍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字:黃百晟 / 攝影:謝程雁、許晉榮

楊牧被譽為最有希望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詩人,其融合人文與自然、縱橫古今東西,且創作、翻譯與研究並行的淵博學識,一般讀者若想深入理解,則需《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這樣一塊敲門磚,作為楊牧浩瀚思想汪洋的導引航海圖。本書收錄曾珍珍訪談楊牧的重要紀錄與多篇研究賞讀,在他們接連辭世之後,更成絕響,分外珍貴。

本書於台中的新書發表會,特別邀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邱貴芬、詹閔旭兩位教授,與催生本書的陳夏民、顏少鵬兩位總編輯,暢談《同樣的心》在台灣文學中的重要位置。期盼讀者能因此認識這些背景不同、專長各異的台灣文學前輩們,亦能沉浸於他們對台灣文學的真摯與熱愛,體悟:此刻,我們有同樣的心。

以本書為軸心,此次座談旋繞而出的重要面向在於——挖掘曾珍珍、楊牧等東華創英所師者們創作、研究、教學領域的面向

raw-image

▉不同貢獻、同樣的心

詹閔旭開宗明義表示,曾珍珍教授向來以英美文學研究者、比較文學研究者身分為人熟知,但她對台灣文學的貢獻亦不容忽略。東華創英所是華文世界第一間可以用文學作品代替學術論文畢業的研究所,堪稱是培養當代台灣文學創作者的重鎮,而曾珍珍教授正是創所元老之一。詹閔旭認為,雖然東華創英所是第一間結合文學研究與文學創作的研究所,然此風氣得追溯到1960年代台大外文系的現代派,多藉由閱讀西方文學作品與理論來吸納創作養分。不論是楊牧、吳潛誠,還是曾珍珍老師,皆受到這種將文學研究與創作並行的風氣影響。

邱貴芬補充:「楊牧的詩裡經常會有一個騎士形象的存在,凡是騎士都有一個尋求(quest)。對楊牧而言,他的尋求是什麼呢?應該是一首詩的完成。1984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位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正值社運年代,我們討論愛爾蘭文學,內心想的其實是台灣。不過,我們在西雅圖參加一些活動時,多少會擔心回台加簽被取消,回不了台灣,因為那也是戒嚴的時代。如今回想起來,我們在西雅圖的quest是什麼呢?希望台灣文學能夠冒出來!這也是楊牧後來召喚吳潛誠、曾珍珍、李永平一起到東華去的原因,希望實踐比較文學的理想,希望台灣被承認,希望台灣能有國際的視野,與國際接軌,這就是楊牧心中所願。」

raw-image

因此儘管東華創英所的學生皆以中文進行文學創作,但曾珍珍等所上老師要求學生廣泛閱讀西方文學理論與英文原文作品,藉此開拓台灣年輕一輩創作者的文學視野。曾就讀東華創英所的陳育萱,回憶起曾珍珍老師的「英文閱讀密集訓練」課程,當時曾珍珍老師要求他們必須將原文唸出來,必且逐字進行翻譯,藉由這個方式陳育萱慢慢體會到文學作品背後的「美」,一點一滴累積起往後創作的基石。陳夏民也認同,當時他們藉由閱讀這些原文作品,進一步理解到學習外語的價值,在他們為了閱讀而逐字查字典時,有些東西被打開了,這使得他們往後在創作時,便可以藉由對語言歧義性的了解與敏感度,去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文本。

陳夏民認為,東華英美系與一般大學的英文系不太一樣,它在大學時期已安排了研究生程度的課程,為有志創作的人鋪上起步的道路,讓許多學生在未來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創作者。時常旁聽英美系課程的中文系校友言叔夏也說,當時的東華給她感覺到創作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跟很多創作者同時存在在那裡,讓創作不再侷限於現實環節的考量,而是所有人共同擁有的信仰。故陳夏民強調:「藝文環境並不是一蹴可幾的,需要有人在背後把那個橋樑搭建起來。曾老師就是那一座很重要的橋,我希望大家可以知道這座橋的存在。」

詹閔旭引用邱貴芬的論述:「沒有台灣文學,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反之亦然。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台灣文學的永續,也難以進行。」詹閔旭認為,過往思考台灣文學研究時,較多著重在研究層面,而今天這場新書發表會,則嘗試讓大家從創作的角度切入,進一步去了解楊牧、曾珍珍等東華創英所的老師們,在推動台灣新世代創作者上,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

raw-image

▉一再訴說,記憶中的巨人

邱貴芬認為自己與曾珍珍的關係是在場眾人中最特別的,因為曾珍珍是她的學姊而不是老師。邱貴芬表示,在她1984年抵達華盛頓大學時,曾珍珍、吳潛誠已經在那裡跟著楊牧上詩經、楚辭與葉慈的課程,他們人生重疊的部分是非常多的。曾珍珍閱讀楊牧詩作的角度,與她跟楊牧親近的關係有著緊密的連結。邱貴芬認為,回憶曾珍珍就是回憶楊牧,楊牧許多詩裡的細節,也只有像曾珍珍這麼親密的弟子才會了解。

然而邱貴芬同時也要我們留心到,雖然曾珍珍老師在楊牧學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我們不能因此忽略曾珍珍老師自身的成就。邱貴芬以書中〈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一章為例,曾珍珍老師在此章的最終以德瑞克・華爾寇(Derek Walcott)的詩,巧妙融合楊牧與陳黎兩位詩人對於地誌詩的理解,給出一個嶄新的詮釋。邱貴芬覺得,從這裡就可以發現曾珍珍老師深厚的學識涵養,與進行研究的獨立性。邱貴芬回憶起,她曾與曾珍珍老師談論退休後的生活,曾珍珍老師說她想要做她自己的事,雖然對於楊牧的詮釋還是會繼續,但有些未竟之業,她希望可以在退休之後去完成。因此邱貴芬希望大家可以理解,曾珍珍老師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學術貢獻與價值。

談起《同樣的心》出版之不易,邱貴芬引述楊牧的一句話作為今日座談之總結:「告訴我,什麼叫記憶」,這也呼應了先前她提及的:「『〈故事〉賞讀』中,有幾個關鍵詞,潮水就像記憶一樣——海洋是楊牧詩裡非常重要的意象。——記憶、知音,還有人生的聚散匆匆。只有像潮水一樣的、一遍一遍的記憶,故事就能一再地訴說。這也是我們今天在做的事。」

raw-image

編輯:劉芷妤、陳育萱、陳夏民、王乃葵

raw-image

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
作者:曾珍珍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定價:300元

avatar-img
24會員
110內容數
閱讀是CP值最高的抒壓、充電方式,我們不要放棄它! 桃園市立圖書館與逗點文創結社共同規劃了一系列適合大人與高中生讀者的直播講座,由主持人朱家安帶領大家走進有趣的哲學生活。這一次,我們好好討論現代人的戀愛課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逗點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須文蔚唏噓地總結:「楊牧的老師陳世驤曾言『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光』,楊牧也講過『而我總以為愛是黑暗裡的省識,風雨中的辨認』;而《同樣的心》的出版,足堪標記我們對曾珍珍、楊牧的不捨想念,更是兩位傑出學者如黑暗之光的證據吧。」
許甄倚如是結語:「我想,曾珍珍一定與碧許、狄金生同感到內在孤寂相通吧,所以才能在萬物中一起看到靈光乍現的時刻。而曾珍珍的敏感和見解,同樣也可以在分析楊牧詩作裡讀到,並提供閱讀詩歌文學的深刻可能與路徑。」
「閱讀的樂趣,既有精采的畫面、角色的情感活動,以及文字的力量如何把氛圍、人物內在情緒表現出來,這些在文學裡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會讓生活變得更為飽滿,我也相信如愛倫坡這樣優秀的作品,一定可以讓不同的土壤長出來的人們,各自有著不同的體會。」
「雙相意思是分為躁症、鬱症。鬱症就什麼都不想做、人生無趣、會想要輕生。躁症的特徵,通常患者會認為自己是偉大的,甚至無所不能如神一般,能夠想通天上天下所有的道理,感官也會很敏銳,然後愛亂花錢,而且精神異常地好,能夠連續好幾天都不睡覺,講話的語速也會極快,且在各種話題不斷跳躍,讓人根本無法溝通、交流。」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策畫,於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舉辦,由劇場藝術家程鈺婷主持、且場場帶來教人寒慄讀劇演出的「打開耳朵閱讀經典」系列講座,本週迎來最後一堂。程鈺婷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翁稷安,一同探討愛倫坡小說〈紅死病的面具〉,從中延伸出人類面對疫情的恐懼、不安,以及人心的極可怕之處。
「社群假面。」何孟倫說完,台下發出輕輕的笑聲,「大家不要跟我搖頭(笑),大家社群上應該都是另外一個樣子吧!」何孟倫的生活經驗橫跨了有手機跟沒手機的年代,認為那是最明顯的差異。這也引來陳育萱附和:「我也是這一兩年才知道原來社群的假面還有分很多種。有大的假面、小的假面,因為有ig有……」
須文蔚唏噓地總結:「楊牧的老師陳世驤曾言『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光』,楊牧也講過『而我總以為愛是黑暗裡的省識,風雨中的辨認』;而《同樣的心》的出版,足堪標記我們對曾珍珍、楊牧的不捨想念,更是兩位傑出學者如黑暗之光的證據吧。」
許甄倚如是結語:「我想,曾珍珍一定與碧許、狄金生同感到內在孤寂相通吧,所以才能在萬物中一起看到靈光乍現的時刻。而曾珍珍的敏感和見解,同樣也可以在分析楊牧詩作裡讀到,並提供閱讀詩歌文學的深刻可能與路徑。」
「閱讀的樂趣,既有精采的畫面、角色的情感活動,以及文字的力量如何把氛圍、人物內在情緒表現出來,這些在文學裡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會讓生活變得更為飽滿,我也相信如愛倫坡這樣優秀的作品,一定可以讓不同的土壤長出來的人們,各自有著不同的體會。」
「雙相意思是分為躁症、鬱症。鬱症就什麼都不想做、人生無趣、會想要輕生。躁症的特徵,通常患者會認為自己是偉大的,甚至無所不能如神一般,能夠想通天上天下所有的道理,感官也會很敏銳,然後愛亂花錢,而且精神異常地好,能夠連續好幾天都不睡覺,講話的語速也會極快,且在各種話題不斷跳躍,讓人根本無法溝通、交流。」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策畫,於桃園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舉辦,由劇場藝術家程鈺婷主持、且場場帶來教人寒慄讀劇演出的「打開耳朵閱讀經典」系列講座,本週迎來最後一堂。程鈺婷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翁稷安,一同探討愛倫坡小說〈紅死病的面具〉,從中延伸出人類面對疫情的恐懼、不安,以及人心的極可怕之處。
「社群假面。」何孟倫說完,台下發出輕輕的笑聲,「大家不要跟我搖頭(笑),大家社群上應該都是另外一個樣子吧!」何孟倫的生活經驗橫跨了有手機跟沒手機的年代,認為那是最明顯的差異。這也引來陳育萱附和:「我也是這一兩年才知道原來社群的假面還有分很多種。有大的假面、小的假面,因為有ig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楊雲,字大宇。江蘇人,前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教授,已謝世多年。喜詩藝、好書畫。藝苑之傑人也。 楊公樂道體壇芳,化育英才燦瑞光。 雲義如星懸碧漢,高情似桂植蘭房。 大章小令從容撰,楮素苔箋傳寫詳。 宇內宗師題句贈,鏘金振玉美名揚。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得知洪範書店出版了《楊牧全集》,集結楊牧一甲子的豐厚創作,其中的〈別卷〉八冊,是楊牧未公開過的創作和書信,以及照片手稿和年表,作為他的讀者,實為期待。收到這樁消息,動心起念,二月二十二日即動身前往台北書展……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楊雲,字大宇。江蘇人,前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教授,已謝世多年。喜詩藝、好書畫。藝苑之傑人也。 楊公樂道體壇芳,化育英才燦瑞光。 雲義如星懸碧漢,高情似桂植蘭房。 大章小令從容撰,楮素苔箋傳寫詳。 宇內宗師題句贈,鏘金振玉美名揚。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得知洪範書店出版了《楊牧全集》,集結楊牧一甲子的豐厚創作,其中的〈別卷〉八冊,是楊牧未公開過的創作和書信,以及照片手稿和年表,作為他的讀者,實為期待。收到這樁消息,動心起念,二月二十二日即動身前往台北書展……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