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的台灣文學研究是厚積薄發,是前人累積和時勢所造,讓台灣文學研究得在此時以日治時期文學──尤其是小說,建立了往後台灣文學研究的基礎。 幾乎可以說讓現代文學研究得以和「台大外文幫」為代表建立關於「現代主義」的路線有了對話空間,讓台灣文學有擺脫地方文學、邊陲文學、中國文學一支流的可能。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燿德。
林燿德1962年出生,1996年心肌梗塞猝死。高中時期開始創作,並加入神州詩社,到逝世前約20年的時間,就創作四本短篇小說、四部長篇小說、六本詩集、四本散文集、評論更是不勝數。林耀德的創作影響了後續七年級、八年級的作家許多,而他對夏宇的評論更是讓後現代、後結構、諧擬、藏匿主題、剝離主題、瓦解主題、解構等等概念不再抽象,展示現代詩確實是一種可閱讀、可解讀的文類,而不是如保守派所謂只是「拆散字詞」和「分行散文」的文字遊戲罷了。
參考資料: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