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或「放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放下」或「放棄」?(象山慶’22.11.29)
問:「放下」與「放棄」有什麼差別?
答:「放下」,是不執已見,以平等、開放的心去對待一切人事物。「放棄」,是摒棄、不要了。佛教是勸人放下(無明、貪愛)的自我,而學佛大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雖有時說「自修其行,勿管他人」,乃是奉勸學佛人,先攝心、致力於如法的修正個己的(身口意)行為,而無暇去說人是非、管人好惡;相對的,也暫時不聽受他人的批評與誘惑;但這不是「自掃門前雪,不顧他結霜」的小乘人心態;而是有如下的警惕:
因此,「勿管別人」,不是冷漠無情、斷離拋棄,而是於「自修其行」的過程中,如實的伏除我見、放下我執,才能無私無我的恆順眾生,自他皆得其安樂。修行人若能如理的放下,即可隨緣自在,否則,必依無明分別之心,而貪愛、執取我之所欲,嗔怨、損貶我之所惡,徒然增添自他之苦惱。我們學的是大乘法,於利他中自利,怎可能棄眾生於不顧呢?然而,對我們凡夫而言,「放下」難,「放棄」易,因為「放棄」是隨順於自私、逃避的根性與習氣,「放下」則須具備了看破、抉擇的智慧與勇氣。是故,善導大師教我們反省、體認「凡夫我」是無力於修行解脫的(機深信),只能信靠阿彌陀佛平等救度的本願力 (法深信)。我們不但自勤於念佛,也隨緣勸人念,在念佛中互相支持、共同勉勵,這才不愧為人中芬陀利華。
人莫不好生,但不好長生之道;人莫不惡死,但不惡取死之事。人在世上事事相續,必死而後已。直等到臨死,有甚方法可躲得?不如及早回心,將種種塵緣一齊放下,做個長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或問:「塵緣纏繞日久年深,一旦就要放下,不亦難乎?」曰:「只是你不肯放下,所以說難;設若你死,還有不放下的麼?今雖未死,權當已死,一齊放下有何不妙?」又問:「放下個甚麼?」曰:「放下四大五蘊情識種子。」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大死人也無世界纏繞,也無玄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為了當。「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交人急切之語,蓋謂上士聞道,了生死於片晌之間也。
白鬢老人曰:"昔人云「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若有人能向死前休者,不但其死必遲,而且可以了生死。
放下,不放棄;積極,不著急
看破、放下、自在。平時就要放下,而不是讓無常逼你不得不放下。不放下,就提起—要有此氣魄,才能自我突破,創造人格的高峰。「放下」不是「放棄」;「不執」不是「不要」。若能放下對此身、此名、此利、此權、此結論、此見解、此經驗、此抱負……的執取,「解脫」是現成的。「世上最可惜的,莫過於最寶貴、最珍惜的身體終必腐爛,化為塵埃!」此事無可奈何,唯能領受,人生有什麼看不破、放不下的?再怎麼保護,百年之後,全球現存的幾十億人口都不在了,爭名奪利為的是什麼?又爭到什麼?一般人在事後,較有「人生如夢」的感覺,但對於未來,仍多貪欲,總是憧憬其美好,且很認真,只在事過之後、滿足之餘,才逐漸明白: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事物並不如想像的好。若能體解人生一場夢,心就不隨境轉,解脫就近了。經歷較多的人,體會世間許多事總是不了而了之。而放下心中是非見,品味人生百態,只是多情多義;這樣的人,普敬、尊重於一切,因為一切皆是。若心中總有太多掛念,怎甘心隨彌陀而去?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8:「我今學時,非為證時。」林崇安<《大般若經》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為何菩薩摩訶薩要廣學三乘,廣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而不證實際?這是由於菩薩摩訶薩不忘眾生,要度化一切有情脫離痛苦。」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觀佛三昧經》也說: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 如何慶讚彌陀誕?我們能如實瞭解阿彌陀佛慈悲的願力,才是真正的修持淨土法門。阿彌陀佛是救度的
1.彌陀誕辰(陰曆11月17日)之由來 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在娑婆印度示現為悉達多王子,其誕生日是可考的;而阿彌陀佛在極樂淨土成佛,已經十劫了,為何以人間的農曆11月17日為其誕辰?」代答:憨山大師《夢遊集》: 乾佑三年,吳越忠懿王誕日,飯僧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2023年,生肖屬兔,應此吉祥新歲,試拈法語四字「柔順致福」,並書對聯一副[1]「龍前虎後性柔軟  兔魄烏輪信念堅」。
(象山慶2022.10.17) 有人云:「謗般若罪,唯念佛能滅」,「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唯念阿彌陀佛得滅」,「在滅罪這方面,念佛滅罪往生超過其他的行持」,且輾轉抄引《大智度論》「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之文
《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觀佛三昧經》也說: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 如何慶讚彌陀誕?我們能如實瞭解阿彌陀佛慈悲的願力,才是真正的修持淨土法門。阿彌陀佛是救度的
1.彌陀誕辰(陰曆11月17日)之由來 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在娑婆印度示現為悉達多王子,其誕生日是可考的;而阿彌陀佛在極樂淨土成佛,已經十劫了,為何以人間的農曆11月17日為其誕辰?」代答:憨山大師《夢遊集》: 乾佑三年,吳越忠懿王誕日,飯僧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2023年,生肖屬兔,應此吉祥新歲,試拈法語四字「柔順致福」,並書對聯一副[1]「龍前虎後性柔軟  兔魄烏輪信念堅」。
(象山慶2022.10.17) 有人云:「謗般若罪,唯念佛能滅」,「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唯念阿彌陀佛得滅」,「在滅罪這方面,念佛滅罪往生超過其他的行持」,且輾轉抄引《大智度論》「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之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放生善行,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國家的政令是提倡,更要好好去做,把放生變成一生中重要的傳統。一個修行人,少不了「放生」。不用很高深修行境界的人,都可以用「放生」來利益有情,救度我們的家人。家裡很多人都不信佛法,甚至還在無明造作諸種惡業。有的時候,讀了佛經因果業報的道理
不懂佛法的人,總以為覺修者或出家人,和棄世躺平的失敗者,沒有兩樣。 儘管表面上看來差不多,但覺修者或出家人,絕對不是躺平族或放棄人生的逃避者。 十幾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讀者來信問, 做人實在太苦,太多煩惱和壓力,乾脆放棄人生,什麼事都不做,即使淪為流浪的街友也無妨,這樣不可以嗎
Thumbnail
放下力:意指捨去一切的執著,簡言之就是,放下過去的事、放下別人的事、放下未來的事。放下力,是一種符合禪意的生活方式。我們都應該傾力,全神貫注在「此刻正在進行的事」。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擁有「放下力」的人呢? *不受人際關係擺佈,就是擁有放下力的人。 這種人與人往來重質不重量
Thumbnail
佛陀金口宣說,戒殺放生要親身力行,放生是既可消除業障,又可長養慈悲心的殊勝法門。對於被釋放的生靈而言,放生的意義不僅止於拯救牠這一世的生命,而是在牠未來的生命裡,種下成佛的種子。「放生,就是在成就每一個未來佛!」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 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 不是將自己隔離,而是了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 是不試著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放生善行,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國家的政令是提倡,更要好好去做,把放生變成一生中重要的傳統。一個修行人,少不了「放生」。不用很高深修行境界的人,都可以用「放生」來利益有情,救度我們的家人。家裡很多人都不信佛法,甚至還在無明造作諸種惡業。有的時候,讀了佛經因果業報的道理
不懂佛法的人,總以為覺修者或出家人,和棄世躺平的失敗者,沒有兩樣。 儘管表面上看來差不多,但覺修者或出家人,絕對不是躺平族或放棄人生的逃避者。 十幾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讀者來信問, 做人實在太苦,太多煩惱和壓力,乾脆放棄人生,什麼事都不做,即使淪為流浪的街友也無妨,這樣不可以嗎
Thumbnail
放下力:意指捨去一切的執著,簡言之就是,放下過去的事、放下別人的事、放下未來的事。放下力,是一種符合禪意的生活方式。我們都應該傾力,全神貫注在「此刻正在進行的事」。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擁有「放下力」的人呢? *不受人際關係擺佈,就是擁有放下力的人。 這種人與人往來重質不重量
Thumbnail
佛陀金口宣說,戒殺放生要親身力行,放生是既可消除業障,又可長養慈悲心的殊勝法門。對於被釋放的生靈而言,放生的意義不僅止於拯救牠這一世的生命,而是在牠未來的生命裡,種下成佛的種子。「放生,就是在成就每一個未來佛!」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