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一個在鄉下長住超過60年的老婦人
現在的生活算是簡單輕鬆、不愁吃穿,但若有機會聽聽阿嬤說的故事,也能聽到那個年代的艱辛。
在那個年代,能夠讀書上學受教育是一件很稀有的事情,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供應小孩上學。阿嬤的家境普通,勉強讓她跟著玩伴過上了幾年的學校生活,識得一些中文及日文,有聽到日文歌曲時還能跟著哼上一兩段。
阿嬤住的地方被稱為鄉下,這裡多住著從事礦工和農業的居民,早些年因憑著地理環境的天然資源的優勢發展,移居至此的人口增加,附近也開始繁榮起來。後來轉型變成是觀光地區。
阿嬤說:以前門口這一排矮房子超過五十年,早年的這個里人口較多,大家都聚在這個地方,巷口的騎樓有一整排的早市和攤販,賣魚的賣肉的都在這一條街擺攤,後來火車站那邊開發,蓋房子的、很多做生意的都在往那邊跑,也忘記到了哪一年,攤販跟里長們討論,決定把這邊的市場收起來,轉移到集中市場。本來熱鬧的街道,也瞬間沒落下來。街道多了一份失落,也得到一份安靜。
阿嬤的青春歲月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工作,因為年輕時早早就跟著相親對象結婚,做些小工、擺攤賣菜的生活,在那個經濟發展的年代,阿嬤一家人生活辛苦,但兩夫妻也勤奮的工作著,四個孩子也順利的扶養長大。
子女長大了,各自成家,阿嬤和長子一家人住在一起
原本是享清福、含貽弄孫的年紀,怎知長子的身體狀況突然轉差,原本穩定生活的家人又為了疾病,輪流在醫院及家裡兩頭跑,而阿嬤也因為時常擔心兒子的病況,食不下嚥睡不成眠,白天與鄰居見了面,只能訴苦。
而阿嬤自己也因為年紀增長,左眼因白內障視力逐漸惡化而幾乎模糊,視力影響了社交生活,也讓她對戶外的活動越少興趣,幸好多年熟識的鄰居都在附近,每天抽個空,到家門前繞繞,關心她今天的心情。
里長在活動中心辦起了老人活動,大家取了名字「不老學校」。阿嬤因為鄰居的牽線成為了第一批參加的學員,當然一開始也是抱著「湊人數」、「打發時間」的試玩心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開始習慣來到這個場合報到。人數多了起來,為了方便管理,這個學校還選了『班長』、『校長』,因為阿嬤很熱心,前一任的班長請假後,她就接任而且當了兩年。
不老學校的工作人員,想了很多花樣來吸引附近的長輩,早上安排個舒筋伸展的體操,再來一點枯燥的保健上課,也會請外面的老師,提供各種花樣,教編織、泡茶、調香、精油、按摩,講營養、選食物、控制三高,工作人員還想再市場找了個攤位,讓長輩們手工做些編織品、布偶等等,拿到市場去擺攤。偶而騙騙國外遊客,一個不注意,還有觀光客訂了整批貨。
我說「你們根本是找長輩來當勞工賺外快」
工作人員反駁「我們都把那些錢當活動基金」
這邊成為了老人們的生活重心
過了一段時間,阿嬤覺得自己身體狀況不如前,擔心跟不上其他人,便有了離開的念頭,工作人員好說歹說的讓她留了下來。
「用一個『加油站』的譬喻來說,就像是車子每個禮拜都要準備來這裡保養加油,才能繼續行駛。」志工姊姊很熱情的招呼阿嬤。
「挖馬某哩窺車!」阿嬤冷冷地回答
隔一年年中,兒子的身體狀況因變得更差,在醫院的治療無效,離開了與她相處幾十年的母親,阿嬤也因此承受不住這樣的事實,臥床將近一個月時間,期間雖然仍有鄰居的探視讓阿嬤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仍止不住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思念不捨,每日淚如雨滴。
前後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缺席了所有的課程,阿嬤想著在這的付出與連繫,是否也隨著時間也淡化消失,工作人員在那一次的到家訪視時為他解開心中的疑問:「阿嬤,那邊都有留著你的位置,同學也都在問你什麼時候上課,翹課太久要補課唷!」
現在阿嬤總是笑說,若是翹課都會有人去做家裡站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