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信佛的老師跟我說信解行證,他說先相信它;找到道理解釋它;然後付諸行動執行;最後才能得到證明。人往往是反過來,希望先證實效益,才要執行,結果總落得裹足不前。跟我說這段的時候,是因為他要說服我儘量不要吃澱粉,還有地瓜、香蕉、馬鈴薯、糯米這些為讓人感覺飽足而存在的食物。不吃澱粉,意味著經常要處於飢餓狀態,意味著每天要費心張羅吃的,告別飯糰、麵包、泡麵這些可以快速充飢的食物。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我聽得懵懵懂懂,心裡盤算著要不要一腳踏入這條苦行之路,於是老師就跟我講了這個信解行證的道理。
後來經過了一些事,發現人的信任真的是稀缺又珍貴的付出,也難怪要成為道中之人這麼不容易。
因為入行的早又沒有轉換過跑道,專業相關的經驗較多,這幾年累積了不少大大小小場合的教學機會。
最早的時候上課以講述為主,頂多在最後安排案例討論、小組報告,我個人十分不擅長講述,心裡總是覺得學習不該由老師擔任主角,課堂上應該大部分是學生的聲音,所以開始接觸翻轉教學,最開始學習的是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後來又陸續學了遊戲教學、加速式學習,再經過這幾年不停的打磨,到現在我的課堂已經幾乎全程都是由學生主導,講述的部分佔不到百分之十。
在課堂上運用翻轉教學最大的心魔在於,我們常常會擔心由學生主導內容可能不齊全;擔心玩遊戲過嗨知識沒有聽清楚;擔心在時間內沒辦法最大化教學內容;甚至,擔心別人的眼光,擔心不講點甚麼大家可能會以為我們不懂。
翻轉教學的老師並不是帶著玩遊戲,在課前一樣要整理這堂課要學習的課綱,然後因課程內容的不同結合遊戲或活動的元素,例如適合腦力激盪的內容運用小組討論;適合複習回溯的內容運用問答;適合邏輯推理的用表格填空、連連看等。然後到了教室現場,從旁引導課堂的節奏,點燃學生的學習火花。
這意味著在備課的時候,我們就在還沒看到成果時就先交付我們的信任,信任學生,信任他們不會把自己的學習搞砸,並且要克服上述的種種擔心,交出教室的主導權,這心情堪比在戰場上敵我對峙時,要你先放下武器(哈!),但只要能克服心魔,就跨出了備好翻轉課堂的第一步,師生才有機會一起感受翻轉教學的趣味。
我家弟弟是個高敏感的小孩,因為感官的輸入及輸出都過於敏銳,導致情緒的強度很高,在煩躁的時候如果又受到刺激,就會炸裂。對環境、情緒還有跟其他人的互動觀察細微且全盤接受,負面的情緒容易累積,炸裂的強度也高。
以前炸裂的時候會把東西摔到地上,我家書櫃的書不知道被翻下來再整理回去幾遍了;大叫罵人;甚至是在外面直接跑走,有一次還因為路人看到小孩自己在路上氣呼呼走著,怕是走丟的孩子,把他強行帶到警察局(昏)。
後來我們去找一位專業的諮商心理師求助,與其說是輔導弟弟,不如說她教會我如何陪伴這樣的孩子。耐著性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現在的育兒日子已經相對平穩很多,偶爾才會有「小孩炸彈」需要拆解。
那一天去心理師那邊上課,因為我跟心理師不停追問弟弟白天學校的事(開始累積煩躁),然後他想要趕快開始玩桌遊被我們拒絕(導火線),就爆炸了,雖然現在的強度已經減弱,不過他還是把桌遊打亂、把箱子推翻,開始大叫「你們這些王八蛋!」這類沒禮貌的話。
當自己的小孩在破壞別人的東西、又口出狂言的時候,符合邏輯的做法,父母要負起管教的責任,應該要出面(手)制止。但對弟弟這樣的孩子,你越是戳他,就算只是出言制止,強度只會有增無減。
心理師說,「不戳他」除了不在言語及動作上刺激他之外,還包含不對他的負面行為有任何的回應,幫他撐出空間,讓他找到控制力,並在一次一次的經驗中,逐漸養成情緒控制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必須在看著這些負面行為時,忍住任何回應,包含社會大眾期待的「教養」,並且在還沒有看過成效的時候,完全信任孩子,相信他能在幾分鐘的「安靜」(沒有任何刺激)中,找到控制力,控制自己的負面行為。
這一點都不容易,每一次我都有一種芒刺在背的感覺。
「這媽媽都沒在管小孩」
「東西如果弄壞的要賠喔」
「繼續鬧下去的話接下來的行程怎麼辦?」
「如果我沒有回應,他可能會以為我默許了,那下一次會不會變本加厲?」
「相信」他真的知道,為他撐出空間(握拳)
那一天果然在我跟心理師都很有默契的不做出任何回應下,弟弟躲在角落幾分鐘後情緒平靜下來,默默的把弄亂的玩具收拾好,並且可以平靜地跟我們討論學校發生的事,這就跟過去幾次的經驗一樣。拉長時間軸來看,這種在情緒高張時候的負面行為沒有變本加厲,也逐漸看到小孩的控制力。
後來我經常想到,在醫療現場我們總希望病人可以養成健康行為,從根本預防疾病的發生,每天運動、走路之外加點肌力訓練、再瘦幾公斤、少抽根菸...,說起來我們也是在他們還沒看到結果之前,就先照著我們說的做,因為相信十年內跌倒的機率會比隔壁每天坐著喝茶聊天的老吳低,就開始每週排出時間做肌力訓練?
這就是醫療衛教為什麼總是困難重重。也是為什麼你總是叫不動家裡的老人到健身房。
醫療衛教的切入點必須符合人性,才能落地。如果我們總是單純宣揚健康行為帶來的效益,而且這個效益必須要累積一段時間才能看到,那就相當於要病人相信你說的、書上寫的、研究證實的,在還沒親身體驗到效果前就改變行為,往健康邁進...不啻是緣木求魚!
幾年前有機會接觸到銷售,體認到醫療衛教就像是要他人買單我們建議的健康行為,我便開始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切入。銷售的價值主張圖(Value Proposition Canvas),從客戶遇到的問題出發,而不是從產品的效能。好的銷售者懂得描述產品/服務的性能/優勢可以如何解決你「眼前」的問題。我試著把這裡面的產品/服務替換成我想說服病人做的健康行為,發現成效異常的好。
「如果能夠走完一趟走廊,家裡就可以不用再花錢買輪椅了」
「雖然帶到醫院來做復健要花時間,但至少之後你在上班的時候不用提心吊膽爸媽在家運動的安全」
甚至有時候我會說「你瘦幾公斤之後穿運動服的樣子看起來棒極了!」「這個動作你做起來特別好看,應該常做!」這一類誇大讚美的句子,讓病人願意去做,畢竟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喜歡自己的樣子看起來好看。
因為單純的信任,就堅持做與不做什麼,不是常理可以解釋,能夠克服心魔的人才能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窺究竟;只靠單純的信念,要別人做與不做什麼,我們將心比心去想這件事沒有想像中容易,醫療專業者的熱情該燃燒在思考不同的切入點,了解對方的困境,好讓善意能夠傳達。
在我人生中不同場景的際遇,竟不約而同地驗證著相通的道理。
你可能想知道當時的我為什麼被說服不吃澱粉?其實也不是因為單純的信任,而是它順便解決了我從小到大都想要減重的問題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