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們聊到民主與專制政體各有各的優缺點,運作良好且方向正確的專制或有限度民主是非常有利國家經濟發展的,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起來後仍維持專制體制,既得利益者與新富階級的衝突便一觸即發,處理不當則容易引發社會動盪。
然而中國卻是例外之一,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不但沒有令中國民間力量興起,反而進一步鞏固共產極權體制。至於中國民間力量無法興起的原因有不少政治評論家指出因文革之故導致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互信所致,但中國人的這種特性真的是文革時代過後才出現的嗎?下面篇幅我們從中國歷史看起。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千年前至1萬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
三皇五帝是中國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口耳相傳下年代已經久遠不可考,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千至5千年,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千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此時當今華夏大地基本上都是部落型態,各部落燈有自身的政治制度,很難一概而論,到了西元前2000年左右時在黃河中下游一帶的數個部落聯合起來形成部落聯盟,而聯盟的首領則由幾個酋長輪流或推派其中一個擔任,三皇五帝指的其實就是這些部落聯盟首領的代稱。
在同一時期經地質學家考古鑑定發現該時代由於華北地區雨量增加,黃河的氾濫亦隨之增加,而各位讀者知道以黃河水系的規模,要治理黃河根本不可能只憑幾個部落便完成,於是由部落聯盟所組成的原始中國便誕生了。
三代是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又稱夏商周。
「三代」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論語·衛靈公第十五》:「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該詞一直到戰國時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後,「三代」的含義才開始包括了東周,並一直沿用下去。
說穿了夏商周三代基本上就是一個由黃河中下游諸多部落聯盟所組成的原始國家政權,此時的國家只是一個整合的代表,協調眾多部落聯盟的組織罷了,真正地方上的統治權依然分散在各部落聯盟內。
上述這種體制便如同歐洲中世紀般,國王並沒有絕對的權力,地方上的諸侯在自子的領地上擁有幾乎不受干涉的統治權,在這種分權體制下,每個地方的文化習俗都自成一格,社會群體與制度充滿多樣性,文明的果實也逐漸累積,累積到春秋戰國時代產生如儒家、道家與墨家等所謂的諸子百家,奠定往後中國思想文化的基礎。
而後世中國的讀書人無一不懷念此一時代,認為這是一個充滿賢者聖人的時代,那究竟後來中國發生了什麼變化令華夏大地喪失產生思想哲學的土壤呢?我們下次再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