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善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面臨死亡時,有時放手才是真愛。



如何面對死亡應該是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首先碰到的問題。之前當然也有死亡,但因醫藥不發達,因此,面臨死亡時,往往就在家裡自然的往生。但從嬰兒潮開始醫藥已發達到可以透過醫療手段來延長生命時,因為沒有往例,因此碰到需否延長生命的決定時,家屬在不知所措的情況下,大概都會選擇透過醫療來延長親人生命。於是,慢慢的在台灣各處都可看到境外看護推著輪椅,上面躺著一個四肢僵硬,嘴巴張得大大的(甚至還在流著口水),鼻孔連著一條管子的長者或病人。(雇用外籍看護來照顧老病殘疾者,大概是台灣才有的現象。)看多了,聽多了,透過醫療來延長生命的狀況,不禁會省思:我也要像這樣嗎?可是台灣沒有安樂死,你也沒有那麼多錢像傅達仁那樣遠赴國外去安樂死,那怎麼辦呢?

 

我跟子女一直強調:如果我沒辦法自力生活—我認同百丈禪師所說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但意思和他有些不同;沒辦法自力生活的意思是你必須依賴他人時刻在旁照顧—,那就不要勉強的維持生命機能,我希望自然的離開。不必為了生命的悲慘長度而增添家人和社會的負擔。有生必有死,死應該是生的結局。知有死,所以才要把握生。與家人平常就把握相聚時光,該道謝、道愛、道歉的都已真誠致意,因此當道別來到時,我可以灑脫且無憾的離開。因此,我請求家人在我神智不清且無法維生時,能幫我打一針幫我解脫。問題是你如何自然離開?誰幫你打針?會不會讓幫你解脫者反而吃上官司。這些問題直到看到畢柳鶑醫師的《斷食善終》以及受訪影片才得到解決。

 

此做法當然需在長者清醒時就先了解其意願,如果長者不希望延長生命機能,家屬似應遵從(然而,常常看到的現象是已簽署同意書,但家屬卻臨場變卦,因此,執行斷食善終時,家屬需先取得共識。)斷食善終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不讓長者吃飯或餵食(留言中有的把它誤解為"餓死"),而是慢慢的減少飲食的次數和份量,直到死亡的到來。畢醫師提到當她確定母親已經過世時,她有稍微觸動,但也祝福母親從此升上天堂。因為過程極為平和,結果令人滿意,因此畢醫師開始倡導,也協助和陪伴有需要者執行,迄今協助對象超過八十例。她把協助的對象和過程整理成《有一種愛是放手》。

 

我們是可以拒絶無效醫療的,臨終過程我們也可以參考他的觀念和做法。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  星期日(112.10.1)上午送小外孫回新竹。因中秋有三天連假,依照過往經驗,國五必定塞車,而且是塞爆—還沒有上匝道就開始塞,而且是塞住不動,你看著前方不到五十公尺紅綠燈已經亮過三次了,車子大概前進不到二十公尺…好不容易上高速了,然後呢?終於看到前方礁溪的旅舍了,但,過了三十分鐘,還沒有經
一天好長,一年好短 老化現象隨處可見 打球的旁邊就是公園。我經常在打球前穿越過公園去對面的市場買些猪肉、青菜、水果等,每每可看到公園四周的座椅上或矮磚上坐著一堆老人,或聊天,或獨思,或爭辯,或取笑……。經過時我都會打個招呼,然後看到他們驚訝且欣喜的回禮……後來看到一名鄰居(來這裡近十公里吧?),
前言 抖音上有個視頻談論的主題是死亡。他提出一個假設:某個人死了,然後會發生什麼事?他的說法是除了親朋好友外,其他的人可能根本視若無睹,或者無動於衷,或者漠不關心。(想想也是,每天那麼多人死亡,多一個好像也沒什好訝異的。)那親朋好友聽聞你的死亡呢?也許感到評異,也許感到惋惜,也許感到慶幸,也許感到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前言 昨晚散步時內子提到對她弟媳的擔憂:營養不良,全身是病-幾乎各個關節都酸痛。內子說她請教今天幫她調理身體的師父,師父提到有多人到他那兒處理好,可以帶她來試試……但內子不知道怎麼跟弟媳說,因為以前的建議都不被接受…接著提到球友老公過世後,自己獨居,不知道狀況如何?最近去開刀也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沒念頭就會像行屍走肉  看過一個憂鬱患者的留言,他說自己患病時,完全沒有情感起伏,感覺自己就像"行屍走肉"一樣……(行屍走肉,這個成語想像起來好生動,又好恐怖喔。)人,活著,自然而然的會有許多的念頭,例如早上被隔壁對罵的鄰居吵醒
找尋意義的過程就是意義 前言 人生在世總有一個時刻會想要探索或了解一下:「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功成名就?金錢?子女?孝順父母?擴張家族?立德、立言、立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保家衛國?敬奉神明?…你知道嗎?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結果都
前言  星期日(112.10.1)上午送小外孫回新竹。因中秋有三天連假,依照過往經驗,國五必定塞車,而且是塞爆—還沒有上匝道就開始塞,而且是塞住不動,你看著前方不到五十公尺紅綠燈已經亮過三次了,車子大概前進不到二十公尺…好不容易上高速了,然後呢?終於看到前方礁溪的旅舍了,但,過了三十分鐘,還沒有經
一天好長,一年好短 老化現象隨處可見 打球的旁邊就是公園。我經常在打球前穿越過公園去對面的市場買些猪肉、青菜、水果等,每每可看到公園四周的座椅上或矮磚上坐著一堆老人,或聊天,或獨思,或爭辯,或取笑……。經過時我都會打個招呼,然後看到他們驚訝且欣喜的回禮……後來看到一名鄰居(來這裡近十公里吧?),
前言 抖音上有個視頻談論的主題是死亡。他提出一個假設:某個人死了,然後會發生什麼事?他的說法是除了親朋好友外,其他的人可能根本視若無睹,或者無動於衷,或者漠不關心。(想想也是,每天那麼多人死亡,多一個好像也沒什好訝異的。)那親朋好友聽聞你的死亡呢?也許感到評異,也許感到惋惜,也許感到慶幸,也許感到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前言 昨晚散步時內子提到對她弟媳的擔憂:營養不良,全身是病-幾乎各個關節都酸痛。內子說她請教今天幫她調理身體的師父,師父提到有多人到他那兒處理好,可以帶她來試試……但內子不知道怎麼跟弟媳說,因為以前的建議都不被接受…接著提到球友老公過世後,自己獨居,不知道狀況如何?最近去開刀也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沒念頭就會像行屍走肉  看過一個憂鬱患者的留言,他說自己患病時,完全沒有情感起伏,感覺自己就像"行屍走肉"一樣……(行屍走肉,這個成語想像起來好生動,又好恐怖喔。)人,活著,自然而然的會有許多的念頭,例如早上被隔壁對罵的鄰居吵醒
找尋意義的過程就是意義 前言 人生在世總有一個時刻會想要探索或了解一下:「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功成名就?金錢?子女?孝順父母?擴張家族?立德、立言、立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保家衛國?敬奉神明?…你知道嗎?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結果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不要解鎖付費喔」感恩🫶貼心叮嚀~ 來協助療癒的揚升大師:愛瑟瑞爾 在療癒過程感覺到空氣.身體上漸漸的寒冷 感受心中有些牽掛 請天使也打開多維度時空轉世之門 撿回雙方分開後與遺憾掉落的靈魂碎片 詢問對方是否有些話要帶給還在陽世的愛人呢? 「不要傷心、不要難過」 「無法繼續陪伴妳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人快走的彌留之際,是真的有靈性的。那時媽媽是否就在旁邊看著我們呢? 不知道她會不會感到無奈或者罣礙?或希望最後我們可以跟他好好說話?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轉折與終結,如何以盡孝的方式求安?生死間,人生空寂、愛與苦難難以磨滅。若我們曾經能夠讓他免於死前一場痛,卻因為愛......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不要解鎖付費喔」感恩🫶貼心叮嚀~ 來協助療癒的揚升大師:愛瑟瑞爾 在療癒過程感覺到空氣.身體上漸漸的寒冷 感受心中有些牽掛 請天使也打開多維度時空轉世之門 撿回雙方分開後與遺憾掉落的靈魂碎片 詢問對方是否有些話要帶給還在陽世的愛人呢? 「不要傷心、不要難過」 「無法繼續陪伴妳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人快走的彌留之際,是真的有靈性的。那時媽媽是否就在旁邊看著我們呢? 不知道她會不會感到無奈或者罣礙?或希望最後我們可以跟他好好說話?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面對生命的轉折與終結,如何以盡孝的方式求安?生死間,人生空寂、愛與苦難難以磨滅。若我們曾經能夠讓他免於死前一場痛,卻因為愛......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