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民航機關的牆上都會貼著「按程序、莫取巧、改提醒、接手早、轉降安、重飛好、合作無間飛安保」作爲飛安口訣,目的是在提醒駕艙組員,在進場階段任何不穩定進場的狀況,政策就是鼓勵駕艙組員重飛。
但重飛到底安不安全?對乘客來說,在一個正常的下降過程、幾乎可以目視地面的狀況突然被拉起,經常讓乘客因產生一個不預期的操作而感到害怕。但從實務航機操作觀點視之,重飛是標準程序,一個經過妥善訓練並通過考驗的組員,對於重飛的操作方式應十分熟稔。但實務上,重飛程序發生錯誤的機率並不算低,特別是某些種類錯誤可能會造成相當嚴重的不理想航機狀態(Undesired Aircraft Status, UAS)。
我們以Airbus的Safety First在2011年7月 所刊出的”The Go Around Procedure”為例,來介紹在Airbus飛機上執行重飛程序。當操控駕駛員(Pilot Flying, PF)喊出“Go Around….Flaps”後,應同時:
監控駕駛員(Pilot Monitoring, PM)聽到操控駕駛員喊出“Go Around….Flaps”後,應該:
因此,做為一個飛航操作品保歷程,來確保重飛操作是否有符合程序,我們就是看這三件事情有沒有發生,以及他的順序是不是對的:
在這裡面最關鍵的是將油門推至TOGA的位置,這個動作會同時:
也因此,第一動推到TOGA是必要的條件。當組員已經決定要重飛,但油門沒有推到TOGA的位置、Approach Mode沒有解除的狀態下,往往會造成航機的姿態不符合組員期待,並需要花更多力氣在低高度和低推力的狀況下處理不正常姿態。在Airbus的Safety First中也列出了幾個不符合重飛程序時,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案例。
案例一
在一個朦朧且雲高很低的早晨(能見度3000公尺,疏雲高200英尺、裂雲高300英尺),某一航班的組員以手動飛行方式執行ILS進場。航班進場中,通過最低決斷高度(地面高200英尺)時,組員仍無法目視跑道。航機正駕駛(同時也是操控駕駛員, Pilot Flying)在離地面高170英尺時執行重飛。他使用了約五秒內的時間,將油門桿向前推,但油門桿最終停在FLX/MCT的位置(1)。接著,他向後帶操縱桿,使航機大約呈現6度的仰角。航機在150英尺(無線電高度)停止繼續下降高度。組員並於此時收外型,由原來的CONF FULL收一節外型,將航機外型設定為CONF3。(2)
在油門桿停在FLX/MCT的位置後四秒,正駕駛將自動駕駛接上,且將起落架收上(3)。此時因油門未選擇至TOGA位置,導致航機的仍在LAND模式,此時自動駕駛立刻將頭朝下以追逐原本下滑道越來越低的高度。操控駕駛員此時將油門收回至CLB位置。高度持續下降,於127英尺(無線電高度)、3.9度的機頭朝下時,地面迫近警告系統(EGPWS)警告”SINK RATE”(下降率)響起。此時操控駕駛員斷開自動駕駛手飛,並且給操縱桿接近最大的向後帶的量,試圖讓機頭仰起。航機最後最接近地面高度為76英尺的無線電高度,當時空速為182海哩、CONF3且起落架收起。
註1:推桿應該要推到TOGA的位置。
案例二
在一個起霧的天氣中,組員執行ILS進場,自動駕駛及自動油門均接上。於最低決斷高度時無法目視跑道。組員決定在離地185英尺(無線電高度)的位置重飛,但油門桿被向前推,只推到了還未達FLX/MCT的位置。三秒後,組員將外型收一節回到CONF 3的位置(2)。正駕駛在離地57英尺(無線電高度)的位置解除自動駕駛,此時地面迫近警告系統(EGPWS)警告”DON’T SINK”(航機高度值過度下降)響起。航機最低離地面高度為38英尺(無線電高度)。
註1:推桿應該要推到TOGA的位置而非這個甚至未到FLX/MCT的位置,不符合程序。
註2:收一節外型,符合程序。
(案例一及案例二均摘錄自Airbus Safety First 2010年8月 “Go Around Handling“ 2.1)
雖然我們十分強調重飛階段之航機操作務必符合標準作業程序,但不符合標準作業程序的嚴重程度是不同的:順序錯誤(如起落架比外型之前先收)的風險遠遠不及第一動沒有推到TOGA。沒有推到TOGA,會導致在決斷高度附近的低高度空速快速增加,以及高度的持續下降。總結來說,這個錯誤的根本原因應該是:
這也就是人為因素核心的問題:一個應該是經過反覆練習和考驗、對組員來說可能已經背到滾瓜爛熟、做夢都會說出來的正常程序,卻因為熟悉之後的自動化歷程,減少了注意力資源的使用,反而因未注意推桿到底加上未落實交互檢查,導致一個動作的小錯誤衍伸出十分不理想的航機狀態。
面對這一類的錯誤,我們需要評估這是機隊的問題,或是機組員個人操作時因環境因素影響,而屬於特例性的問題。一些工具可以協助判斷事情發生的因素:
關於重飛操作,Airbus的Safety First就技術性的討論寫過非常多次,以下是關於這個議題的清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