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學|信任及溝通之間的鏈結

2023/10/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次講到人際之間的信任建立,或者解決衝突情緒時,不免俗地一直要說 溝通、及 理解 這二個詞。

首先簡述一下,緊密的人際關係基礎,在於 信任


預測、依賴、信念 組成了信任。


信任主要有三種結構:

  • 預測:也就是源自與對方之間的熟悉,對方的行為,你會有著基礎預測性;知道對方在什麼情境下會有什麼決定,你也會有相當的預判。
  • 依賴:關係越親近,越可能表示對方不光是具備著支持我們的能力,同時他也願意支持的態度。
  • 信念:思維上認知的單純信念,沒有其他事實前提下,我們依然相信對方願意關心我們,不是因為有利於他,而是相信他發自內心,認為他會真誠願意這樣做。


良好溝通的第一步來自於理解。


接著繼續看看,良好溝通的要素有哪些。

做好溝通,有以下五個元素:

  • (A) 理解:知道自己想法,也知道對方想法,並且從中思考二者落差。
  • (B) 同理:換個不同的角度,在對方的位置來看待事情與對方動機,思考對方內心期待的是什麼? 目標會是什麼?
  • (C) 共識:彼此雙方覺得實際可以的可行性。找共識的過程中,也能簡單地列出彼此個別想要的需求條件是什麼,在期望裡面,找出共同的以及不同的,剩下再從不同的部分,逐步討論差異來取得平衡。
  • (D) 改善:實際的行動,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實際行動,好不容易找出的共識就付諸東流。也會在經歷幾次沒有改善步驟的溝通後,取而代之的是對方呈現敷衍。
  • (E) 循環:持續地從A到D 的每一步良好互動,保持循環以一起面對許多不同的處境。



那麼,你發現了嗎?

呼應信任結構,如果信任出現危機,也就是開始動搖了基礎,

而信任建構於【預測】 > 【依賴】 > 【信念】。


當關係中的任何其中之一、行為或表達上,產生了讓人無法明白的時候,另一方多半是內心有某些誤解或怨懟。

當這時候,沒有進行溝通階段、來做 理解與同理 的釐清時,一步一步地、就開始走向彼此陌生的分叉路上。


" 搞不懂對方在想什麼... "


往往在這期間,經常會出現這句話:" 搞不懂對方在想什麼... "

接著,就是失去了信任基礎的【預測性】,而一旦無法 預測/預期 對方的反應時,動輒得咎、戰戰兢兢、緊張的氛圍從這裡放大。

持續沒有溝通的狀況下,態度改變了,【依賴性】也會逐步剝落,好不容易建立關係的依賴落盡之前,相互可能早已消耗了原本之間的支持【信念】,剩下的,通常就衍伸出懷疑及埋怨。


所以,溝通及信任,肯定是建構關係中的外牆及鋼骨。

請花點時間,沉澱思考這個循環:

扎實的信任,能賦予順暢的溝通;良好的溝通,可以維護深厚的信任。


11會員
39內容數
從思維出發,一邊看世界、一邊思考企業的數位化,以及在數位化的過程中,怎麼把轉型這件事進行得順暢與服貼 :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