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苦與樂相伴的,如何轉化痛苦為快樂,實為一門人生必修課。在學習轉化痛苦,走向快樂的過程中,我閱讀了一些書籍,不約而同都提到了「要快樂,你就要先愛自己」的議題。
這一度讓我很疑惑地思考:「愛自己?然後還要向內探索?那不是重點吧?應該向外去解決我遇到的人事物問題吧!那些外在問題才是痛苦根源。」或者思考「其實,我也沒有不愛自己啊,我除了工作也會休閒,但這樣還不夠算愛自己嗎?」
後來,我發現愛自己是一個把關注焦點,從「向外」轉成「向內」的過程。我們生活在人世間,與外在人事物互動時,可能產生受傷或痛苦,直覺地會認為都是外在造成我內在的痛苦,但其實這份痛苦的根因不全然是外在,有時也與我們看待外界的角度和意識狀態有關。
例如,當你吃飽、睡好、生活平靜時,即使面對不如意,你會覺得還可以承受。但是當你很疲倦,覺得自己快要沒電時,甚至身體病痛時,卻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簡直是朝火上添油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何我們要向內先把自己照顧好,好好愛自己,才能更好地去面對與外在人事物的關係。
其次,我們必須從向外轉而向內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改變自己永遠比改變別人容易,因為人都不喜歡改變,尤其被別人勉強改變,我們會覺得不自由。所以當我們想要改變別人時,就先改變自己,這才是我們真正可以發揮影響力的地方。
愛自己,也會有盲點
但是,為何愛自己這個詞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太容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關鍵在於,潛意識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而別人才是被愛的主角,以及對於愛自己的內涵和細節,缺乏深入的個人探索。
例如,一個習慣忽略自己以他人為重的人,會否認或低估愛自己這件事的需要,誤認為自己已經夠愛自己了。那麼要如何檢視真實狀態?就是觀察自己會不會向外討愛,或是抱怨外界對他沒有對等的愛,而產生受害者的心情。這個檢視的過程只能靠自己卸下武裝,坦誠地去探索真實的自己後,才能得到如何真正愛自己的答案。
還有一種狀況是,愛自己的方式,其實不夠切合真正的需要,仍舊是把外在人事物放在第一位。例如,A說「我愛我自己的方式,就是好好去愛更需要愛的人或是我愛的人。」這會形成一個誤區,就是看起來確實有愛在灌溉,但是沒有澆灌在自己身上,而是其他人身上。如同本來很乾枯的土地,更加乾枯,無法孕育出任何生命。愛自己,不是自私的,是愛的基礎。當我們足夠愛自己,才能給出愛。人沒有辦法給出任何自己所沒有的東西;當你自己滿足基本需求了,才有辦法分享,否則會有一種被剝奪的感覺。
又例如B說:「我好久沒去有大自然的地方了,好想去那裏呼吸清新的空氣。」但是念頭一轉,又想,「算了,這樣別人問我去哪裡玩時,不夠特別新鮮,還是改去最新的○○景點,雖然人很多,但這樣比較有話題性。」這樣一來,就偏離了自己真正的渴望。那麼要如何檢視愛自己的方式是否切合真正需要,即帶來足夠的滿足?就是當你完成這件事情後,即使不用跟任何人分享來得到回饋,你是否感覺很快樂和滿足呢?
最後一種誤區是,愛自己的方式,其實是傷害自己或他人。例如常見的各種上癮行為,如抽菸、喝酒、賭博,或飲食失衡等。這些行為短期或許可以帶來暫時心情上的平復,麻痺心境上的痛苦,但是長期卻是造成身心傷害。
從愛自己到愛世界,如同一顆石頭被投入池塘,原本平靜水面被激起了漣漪,由內向外擴散。當你能愛自己時,會感覺到足夠的安全感和滿足感,無須外求,因為你就擁有豐沛的水源,既能灌溉自己,也能灌溉他人,給出愛。在此同時,你也參與了改變世界,為世界注入多一點的愛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