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花多少力氣或代價,去留下年輕時所得來的功成名就呢?」我想,這是許多人拚博一生之後,最在意的一件事情。畢竟這麼努力的背後,不就是為了能在中晚年後,依然能享有名聲地位嗎?
但假如眾多的研究,都告訴我們:要能維持和年輕時一樣的水準,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除此之外,衰退的時間甚至比我們想像的要提早來到,我們該怎麼辦呢?
你可以閱覽《重啟人生》這本書,或許就能在其中找到一些方法與答案。
《重啟人生》一書的作者,是哈佛大學一位名叫Arthur C. Brooks的教授所撰寫,受到歐普拉、達賴喇嘛推薦,也是《紐約時報》上的暢銷書之一。之所以讓作者起心動念撰寫本書,是因為有一次在飛機上看見一位非常有名的名人(書中並沒有透漏對方名字),他與他的妻子之間的對話,而讓作者深有感觸,便決定開始研究這個議題。
飛機上的名人,不斷與妻子抱怨,覺得自己年老以後不再有用,甚至是世界上的廢物,不如來去死一死算了,這些對話,讓坐在名人夫妻旁的作者大為震驚,認為連這樣鼎鼎有名的大人物,都會面臨這樣的狀況,難道功成名就真的不能保留到最後嗎?難道我們沒有其他選擇與替代的方式,來發展事業的第二春嗎?
若你願意改變,那麼依照作者給予的答案是有的。倘若堅持要固守原本的道路,大概只會換得更多的失望。
作者在書中提到兩種智力模型。第一種稱為「流體智力」,第二種稱為「晶體智力」。所謂流體智力,是指人與生俱來,包含像是邏輯思維、創意思考、抽象問題理解的能力,是一種不需要依賴先前具備的知識技能。這種能力會隨著體力與腦力下降,跟著歲月流逝;另一種則稱為晶體智力,晶體致力則需要後天的教育,從學習的過程中累積技能,透過過往知識來理解新知與解決問題,雖然晶體致力到最後也會下降,但下降的速度緩於流體智力。
因此,在年輕時需要依賴大量流體致力的工作,基本上到中年後將變得力不從心。若我們只是想要不斷的再創高峰,恐怕是難為了自己,並且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但假如我們能夠願意從大量仰賴流體智力的工作,轉換成依靠晶體致力的類型,那麼將有可能能在事業中找到另一個出口。
作者舉了偉大的音樂家巴哈的故事當作例子,有興趣的人歡迎去翻書看看,作者是如何用幾位名人來解釋:願意運用晶體致力,究竟能為中年後的人生帶來多少改變。
我們已經從書中知道,在人世間時,我們可以藉由轉換工作項目,從流體致力轉跳到晶體致力來保留豐功偉業。那麼死亡以後呢?你想多留下「履歷成績」,還「追悼成績」呢?所謂的履歷成績,是指外在的功名利祿,也就是普世中常說的財富、權力等,追悼成績,則是指在死亡以後,別人會在我們的墓誌上所留下的讚美與感念。
另一位與本書作者同名的David Brooks在《品格》一書中說到:「美德會跟著晶體致力往上走。」也就是說,美德是不會隨著年紀削減,反而可以在中晚年後,為自己留下更多名聲與佳話,讓更多人可以因為得到幫助,而感念自己的善意與仁慈,進而為自身帶來正向的評價。
書中有一段話,我覺得是本段最佳的寫照:
如果我用愛與他人連結,其他人增長,不僅能彌補我的衰退,其他面向也會獲得成長。
假如願意在中年之後,放下自我的成敗,而以更寬廣的心胸去協助他人成長,那麼即使自己的身體已經衰退了,但在看到與自己同樣身為人類的年輕人,因為自身的協助之下,變得更加茁壯,以整個大環境來說,不也的確是一種共同的滋養嗎?
除了兩種智力模型外,作者也在書中提到其他的概念,包含像是「工作狂成癮」、「孤單感受」、「死亡恐懼」等等,都有許多的著墨,其中也提到:「工作狂其實就類似於成癮,出於對失敗的恐懼所以拚命工作」、「孤獨的人,總覺得只有自己孤獨」、「死亡會帶走一個人,想到死亡則會拯救一個人」等等內容,讓各位讀者可以更仔細去思考,究竟我們活在世界上的意義為何。
這本書的排版相當乾淨俐落,字體的大小合適,是一本讀起來沒有負擔,而且能在其中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人生的好書。在借閱此書的期間,只要我剛好遇到低潮或不如意的事情,就會把這本書拿出來多翻幾頁,從作者提出的各種資料與證明中,回首思考自己追求的人生,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其實人生不就是如此嗎?這條路行不通,我們就換一條路試試看,糾結於任何過往的能力與成績,都只是讓自己更加難過與懊悔罷了。但假如能夠改變自己,從原本呼風喚雨的角色,變成引導他人的人生導師,那麼當他人在你的協助下發光發熱時,自己其實不也沾了許多光彩嗎?
因此,誰說發光的人只能是自己呢?當人生走到最後,我們可能會發現,最重要的根本不是當年的叱吒風雲,而是臥倒在病榻上時,有多少人會來探望,願意陪伴你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若能早日看清,我們就更願意花時間,在這些看似無用,但其實將來會反饋回身上的人際關係。
人生走到終老時,健康的身體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是最好的禮物。
最後想幫自己工商一下:
最近想來試試看開啟兒童作文課程&成人樂齡陶笛課,如果有興趣的朋友,或者你身邊朋友的小孩正好是國小的學習階段,都非常歡迎點進去參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