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曲線到第二曲線,改寫成功的定義:讀《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文作者:Arthur C. Brooks 譯者: 許恬寧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3/05/31

原文作者:Arthur C. Brooks 譯者: 許恬寧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3/05/31

在人生早期,我們擁有的東西不是太多,尚處於必須證明自己的階段,更多的世俗獎勵可以帶來暫時的滿足感。然而,隨著年齡增加,我們開始發現那種滿足感永遠不會持久,漸漸感到徒勞。然而在同一時間,我們也開始落後,因而心生恐懼……



🖋️🖋️🖋️

你想要活得多長?渴望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幸福,這兩個字對你意味著什麼?也許你一直是個奮鬥進取的人,從小到大努力追求自己人生的寶藏,雖然已被視為是人生勝利組,但仍隱隱約約覺得不夠滿足,還想追求更多;也許你已經開始從巔峰走下,面對自己人生無可避免的衰退,不知道如何調適,突然發現自己大半歲月都錯過了什麼,「奮鬥者的詛咒」悄悄現身……

當人生活得越來越長,我們會發現,成功、幸福、自我實現其實不存在單一的定義,光是一招一式並不足以度過漫漫人生,可是另外的那套功夫,其他可能讓生活美好的路徑,這個社會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個社會讚揚推崇的是活力十足的成功人士,走下坡的人似乎註定消失在螢光幕上。幸運的是,即便再怎麼不願承認,衰退、老化、轉換跑道其實人人都會遇到,我們總可以從別人的經驗學到一些幸福指南。

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Find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Deep Purpo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一書中,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出發,佐以豐富的科學研究證據,提出了「重啟人生」的可能性:藉由生命轉型,追求新的意義,我們在人生下半場依舊可以活出精彩。

一.兩條曲線 進入某個年齡階段,我們也許會很自然而然的發現,自己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腦筋沒辦法轉得那麼快、記得那麼多,工作上帶來的成就感也漸漸減少了。我們人生的第一曲線,此刻正在往下走,流體智力、體力、創新能力都在慢慢衰退,世俗成就所帶來的滿足感,卻呈邊際效應遞減。不少人開始陷入所謂的中年危機:有人變得憤世嫉俗,也有人選擇用老招繼續掙扎……

生命其實有其他路徑可走。我們人生還有第二曲線留待開發,它是晶體智力的、經驗的、傳承的,也是重視人際關係和靈性體驗的,它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人生經歷的累積而富足,它需要我們放下對世俗成就的執著,好好經營人際關係,仔細體驗愛與歸屬帶來的意義感。中年危機其實是個轉機,職涯衰退不意味著「你不行了」,只是提醒我們,該轉換跑道了,我們應該從第一曲線轉化到第二曲線,用另外一種方式,好好體驗生命之美。

作者的人生經歷也很有趣,他原本是一個法國號樂手,卻在三十歲時感到自己江郎才盡,於是很早就轉換跑道,走了一條非常不同於一般學者的求學之路,最後在社會科學領域有所成就。人生轉型,其實未必是中老年才會遇到的功課,生活在這個變化速度越來越快的社會,我們會更常面臨轉型的階段;人生的等待期雖然總是讓人不安,但它也是一個讓我們好好沉澱下來,回顧和認識自己的時候。

你可能是感到職涯正在往下走的勝利組,或是你準備要退休尋找人生第二春,你也可能還年輕,卻對目前的生活、工作不滿意,想轉換跑道。轉型期讓我們暫時逃離慾望跑步機,重新定位自己的生命,或許這裡最關鍵的功課是:調整自己的「想要」,重新找回或好好建立一段深刻的人際關係。第二條曲線的關鍵不是世俗的成就,而是自知、珍惜與愛。


raw-image

二.幸福雙重奏

身而為人,其實有很悲哀的地方:財富、名聲、權力等世俗成就帶來的滿足感,轉瞬即逝,那些讓我們很嗨的事物總是難以持久;人類對損失的敏感度又常常大於獲得,我們在拼命追求成就,最後往往不是為了獲得實質進步,只是為了避免失敗。幸福,真是一件難事哪!

這並不是說早年追求的一切就是毫無意義的,人應該徹底放棄對功名利祿的渴望,隱退山林過陶淵明式的生活,而是,世俗成就是一個陷阱題,你可以從中得到滿足,但也會越來越不滿足。這是一帖激勵人心的藥,但成癮性很強,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很高。


我們的奮鬥,是真實的,所獲得的經驗、所累積的智慧,更是真正的寶藏,一個人在年輕時發揮自己的優勢,努力追求世俗成功和獎賞,其實是一種足以自我激勵的修煉,重點是絕對該設停損點——不管你多成功,它多誘人,絕對不能執著。美酒佳餚,淺嚐即可,食物的美好風味,絕對不在於你吃得多。

我們可以把剩下的空間和時間用來消化,用來和他人分享,將自己的經驗傳承下去,從創新者轉變為教導者。人生的下半場,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自我實現,從外在追求轉向內在自我,讓自己活出完整的一生。

三.別被社會欺騙了

在這個高齡化社會,人人都嚮往「成功老化」,甚至認定永遠精力充沛、永遠站在巔峰,七十歲還像一條活龍的老,才算成功。很多人更是親身示範自己對於名聲、財富和地位是如此執著,即便判斷力大不如前,已經面臨後浪推前浪之勢,仍賣力的在慾望跑步機上跑啊跑的,想要爭取更大更多……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快樂,也不知道一輩子追求世俗成就是否真可以帶來幸福,至少對我而言——對一個很早就面臨人生轉型、一直在持續追求意義的人,我了解到,成功絕對不只有一種定義,不同的路線、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風景,都潛藏著意義的寶藏,別被電視上的風光人物欺騙了,別被美好的童話故事限制了想像。

希望你我在走過了人生上半場的熱熱鬧鬧,可以在下半場順利轉型,更加認識自己,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發現另一種更為深刻持續、連結起彼此生命的幸福美好。

這是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歡迎您有空來坐坐、來聊聊,讀讀我的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薩拉馬戈以文字進行了一場大膽實驗,創造了一個死亡暫時停止的國度,用如夢如幻的寓言敘事,讓死神現身,讓社會陷入一種喜悲交錯的荒謬處境,如同再次集體盲目。 死亡,不只是個人生命的預設值,也是社會隱而不宣的基礎。如果人永遠不死,種種環繞著生與死的社會制度,將走向怎樣的災難?人必有一死,又該從何得到救贖?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地下室,三不五時,也許就在某個晚上,你會發現你變成了地下室人。在這種時刻,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陰影,要去哪尋找救贖? 《地下室手記》以及許多小說不會提供你答案的,但它們會讓你有機會重新看見,重新聽見。它們會是孤獨與夢想很好很好的陪伴。
我想,我們或多或少都是夢想者吧?如果你也是個擁有孩童般純真心靈的夢想者,仰望夜空,也會見到滿布的星子,以及一輪清秀的明月,正使得夜明亮起來…… 現實和幻想的界限在哪?夢想和生活的關係是什麼?杜斯妥也夫斯基透過小說,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他透過筆來駕馭夢,藉由小說來述說一個時代的群體之夢。
1991年,流行病學家David Snowdon展開了一項開創性的老化研究。他和美國各地的聖母學校修女會合作,以678位年齡在74到106歲的修女為對象,探討影響阿茲海默症和長壽的各種因素。為什麼這些修女可以活得比較久、比較健康?哪些因素可以抵抗阿茲海默症所帶來的傷害?
只要你/妳她在追求成長,對世界有疑惑,對自己身體和慾望非常敏感,是可以從喬伊斯/史蒂芬身上得到共鳴的。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裝著代達洛斯的翅膀,時不時想衝破社會和權威的壓制,當史蒂芬選擇了最孤獨的自我放逐時,我們也當自問:真正的我在哪裡,是怎麼走過來的?已經走了多遠?
把肉體與性,作為交換交易的工具,似乎跟付出勞力去換取金錢一樣合理,但另一方面,身體與性生活,又是一個人最隱秘、最獨特的部分,牽涉到一個人的「我」,一旦產生了連結,衍生的種種就無法只是單純的交易。你想買春,你要賣春,走進來的卻永遠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淚有故事的人。
薩拉馬戈以文字進行了一場大膽實驗,創造了一個死亡暫時停止的國度,用如夢如幻的寓言敘事,讓死神現身,讓社會陷入一種喜悲交錯的荒謬處境,如同再次集體盲目。 死亡,不只是個人生命的預設值,也是社會隱而不宣的基礎。如果人永遠不死,種種環繞著生與死的社會制度,將走向怎樣的災難?人必有一死,又該從何得到救贖?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地下室,三不五時,也許就在某個晚上,你會發現你變成了地下室人。在這種時刻,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陰影,要去哪尋找救贖? 《地下室手記》以及許多小說不會提供你答案的,但它們會讓你有機會重新看見,重新聽見。它們會是孤獨與夢想很好很好的陪伴。
我想,我們或多或少都是夢想者吧?如果你也是個擁有孩童般純真心靈的夢想者,仰望夜空,也會見到滿布的星子,以及一輪清秀的明月,正使得夜明亮起來…… 現實和幻想的界限在哪?夢想和生活的關係是什麼?杜斯妥也夫斯基透過小說,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他透過筆來駕馭夢,藉由小說來述說一個時代的群體之夢。
1991年,流行病學家David Snowdon展開了一項開創性的老化研究。他和美國各地的聖母學校修女會合作,以678位年齡在74到106歲的修女為對象,探討影響阿茲海默症和長壽的各種因素。為什麼這些修女可以活得比較久、比較健康?哪些因素可以抵抗阿茲海默症所帶來的傷害?
只要你/妳她在追求成長,對世界有疑惑,對自己身體和慾望非常敏感,是可以從喬伊斯/史蒂芬身上得到共鳴的。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裝著代達洛斯的翅膀,時不時想衝破社會和權威的壓制,當史蒂芬選擇了最孤獨的自我放逐時,我們也當自問:真正的我在哪裡,是怎麼走過來的?已經走了多遠?
把肉體與性,作為交換交易的工具,似乎跟付出勞力去換取金錢一樣合理,但另一方面,身體與性生活,又是一個人最隱秘、最獨特的部分,牽涉到一個人的「我」,一旦產生了連結,衍生的種種就無法只是單純的交易。你想買春,你要賣春,走進來的卻永遠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淚有故事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人生可以愈過愈美好”   好書分享:重啟人生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 Find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deep purpo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作者:亞瑟‧布魯克斯 翻譯:許恬寧 天
Thumbnail
《重啟人生》一開始就點出一個讓我當頭棒喝的真相,當然這個真相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只是我們大多在逃避,而這本書就是要當面告訴你,每一個人的衰退都來得比你預期的早。 「不論從事哪一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快40 歲到50 歲出頭時,開始走向衰退。」 好啦,誰都知道人老了就會開始衰退,只是我一直以為衰
Thumbnail
研究幸福的社會科學家的亞瑟.布魯克斯教授,透過此書,告訴我們要用什麼策略跟心態面對人生的下半場,裡面會提到的重要概念就是建造人生的「第二曲線」以及「要用什麼心態成功跳下第一曲線往第二曲線」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幸福的概念,並提到了許多相關的見解和訊息,強調了積極行動和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文章內容包括了Arthur C. Brooks和Oprah Winfrey的觀點,以及對達成更幸福的做法。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時代在變,老是用舊思維去解新問題,遲早會被時代所淘汰,第二曲線這本書告訴我們三件事。首先要以終為始,清楚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標,接著思考如何打造第二曲線,順著時代潮流調整自己,達成目標,你是個不甘於體制內當小螺絲釘的人,真心推薦你一定要看看「查爾斯・韓第」的這本「第二曲線」。
Bruce Feiler所寫的《生命中的轉變》一書探討人生轉變的閾態。大多數轉變是令人不受歡迎,但事後人們會判定自己成功轉換,有驚無險。轉換過程的痛苦可以刺激創作,並帶來某些正面意義。
《重啟人生》的作者Arthur Brooks提出了三個練習,讓我們不會在人生終止時留下後悔與遺憾。這些包括事先分配時間,做核心要務和聰明投資。關注這些關係帶來的回報,而不是看我們自己的方便。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人生可以愈過愈美好”   好書分享:重啟人生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 Find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deep purpo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作者:亞瑟‧布魯克斯 翻譯:許恬寧 天
Thumbnail
《重啟人生》一開始就點出一個讓我當頭棒喝的真相,當然這個真相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只是我們大多在逃避,而這本書就是要當面告訴你,每一個人的衰退都來得比你預期的早。 「不論從事哪一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快40 歲到50 歲出頭時,開始走向衰退。」 好啦,誰都知道人老了就會開始衰退,只是我一直以為衰
Thumbnail
研究幸福的社會科學家的亞瑟.布魯克斯教授,透過此書,告訴我們要用什麼策略跟心態面對人生的下半場,裡面會提到的重要概念就是建造人生的「第二曲線」以及「要用什麼心態成功跳下第一曲線往第二曲線」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幸福的概念,並提到了許多相關的見解和訊息,強調了積極行動和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文章內容包括了Arthur C. Brooks和Oprah Winfrey的觀點,以及對達成更幸福的做法。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時代在變,老是用舊思維去解新問題,遲早會被時代所淘汰,第二曲線這本書告訴我們三件事。首先要以終為始,清楚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標,接著思考如何打造第二曲線,順著時代潮流調整自己,達成目標,你是個不甘於體制內當小螺絲釘的人,真心推薦你一定要看看「查爾斯・韓第」的這本「第二曲線」。
Bruce Feiler所寫的《生命中的轉變》一書探討人生轉變的閾態。大多數轉變是令人不受歡迎,但事後人們會判定自己成功轉換,有驚無險。轉換過程的痛苦可以刺激創作,並帶來某些正面意義。
《重啟人生》的作者Arthur Brooks提出了三個練習,讓我們不會在人生終止時留下後悔與遺憾。這些包括事先分配時間,做核心要務和聰明投資。關注這些關係帶來的回報,而不是看我們自己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