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六: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鞭,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

2023/10/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六六: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鞭,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與「小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矢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得病兩三天,太陽證、少陽證都看不到了,脈摸起來微弱,這是肌表虛陰不足的現象,病傳經到陽明去了,「煩躁,心下鞭」,肺的津液不夠時,病人會感到煩躁,心下指的是胃的地方摸起來硬硬的,這是因為胃熱上蒸,脾濕乘之(脾濕橫逆過來),造成濕熱阻滯氣機流暢而心下硬滿,但由於此時的心下硬滿與傷寒早下造成的痞證或是大小陷胸湯證不同,因此不能用瀉心湯或是陷胸湯來治療,問題在脾濕太盛,「至四五日,雖能食」,過了四五天後,還能夠吃下東西,此時脾濕已經化燥,與小腸中的灶屎連結成片,中焦氣機不再被濕阻,所以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由於脈弱,這時候先用一點點小承氣湯來攻他的大便,「至五六日,與小承氣湯一升」,次日如果沒有大便出來,也沒有溏瀉的情況時,則給小承氣湯一碗,讓大便出來。「若不大便,小便少者,雖不能食」,如果還是不大便,小便少,代表濕仍阻滯中焦氣機,尚未能從小便出,且吃不下東西,此時濕邪尚未化燥,仍在腸中如膠痰粘膩阻滯不去,「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這時如果用大承氣湯攻下,會造成大便一開始雖硬,後來卻是溏瀉出來,這是身體內的濕很多,陽不足的現象,「須小便利,矢定鞕,乃可攻之」,要等到小便尿出來很多,大便在腸子裡面是乾燥的狀態下,才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攻他。這裡「能食」與「不能食」並非判斷是否可以攻下的依據,因為腹滿不能食,也可能是寒濕很盛造成的,所以不能夠看到腹滿就開大承氣湯來攻,還要以觸診來判斷。


倪氏曰:初頭鞭,後必溏,就是濕太盛了,免疫系統、抵抗力、營養都是來自於中焦,當傷寒的時候,表熱走到裡面來,胃已經虛掉了,熱就是發炎,熱一下來,發炎的更厲害,炎一定往上走,所以有後來變成腦膜炎等。人的身體是密閉的腔,熱力往上走,胃就縮小,脾臟就橫逆過來,脾濕就過來了,就堵在這了,所以有初頭鞕,後必溏,剛開始大便是硬的,後來大便是溏的,遇到這種情形的時候,大便只要有溏,裡面一定有濕,不要去攻,給小承氣湯就好了,要確定他小便利,代表濕已經有地方渲瀉了,代表大腸裡面全部化熱了,所以大承氣湯證的小便還是利的,矢定鞕,因為小便利出來,脾臟的濕已經完全沒了,才可以用大承氣湯。其實這裡小便少、腹滿便溏的症狀,就是有濕在裡面,可以「五苓散」與「大承氣湯」合用。


張仲景的意思是身上的濕很盛的時候,會有腹滿、大便會溏,小便會比較少。要等到小便順利,濕都從小便出來,大便變硬,是純陽明證時,才可以攻。五苓散可以利小便,也就可以利濕,但是一定要有口渴、小便不利時才可以。有時候病人講不清楚,可以看病人的舌頭,舌頭上口水津液很多,代表濕很盛,如果很黃,代表濕且熱,如果蒼白的就是寒而且濕,如果舌頭已經乾掉了,表示腸裡面乾掉了,大承氣湯的舌頭乾乾的,裡面沒有津液了,苔有時候嚴重到都翻起來了,濕在裡面下利的時候,一定抱著肚子,如果按壓下腹部會痛,就是大便乾在裡面了,如果按壓不痛,就是濕在腸子裡面,表示大便還沒有乾燥。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5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張仲景的中醫經方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