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家後的「失落」與「哀傷」

2023/10/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30

兒子的小學很積極在推動愛閱讀活動,讓小小孩在一邊認識「注音符號」,一邊認識「文字」的同時,又能掉進故事的世界裡頭,成為妥妥當當的「書蟲」。

不透過「逼迫」,而透過「吸引」,驅策「#自發學習力」,我覺得挺好的。每天從學校揹一本圖書館借回來的繪本,經由陪讀,我也讀了不少繪本。讀完繪本,在登記單上,孩子會記錄今天的日期,書名、頁數,以及,究竟有多喜歡這本書。

有幾天了吧,不知道是閱讀疲乏,還是太過幼稚,兒子都意興闌珊地忘記畫幾個笑臉(代表有多喜歡這本書),不然也就最多三個笑臉,殊不知,昨天一本繪本看下來,有一點沉重,連我都彷彿被觸動了些什麼。雖然他嘻嘻哈哈地填完紀錄單後,從我身邊溜走了,但是他卻劃上了「#五個笑臉」,顯見這本書在他心上是有一些份量的。

#你到哪裡去了?」

這本繪本,聽起來很童趣,可是卻是在講生活意外的「#死亡議題」。

繪本中的小鼴鼠,在意外中失去了他的哥哥,因為不明白「#死亡」的意義,只覺得怎麼哥哥消失在生活中了,然後爸媽成天在傷心掉淚。

節錄書中的一小段句子:「接下來的每個早晨,我都在等你叫我起床,像平常那樣,把手伸進毛毯裡,搔我的腳,我等了好久好久,等到我又睡著了。」

我覺得讀完有一些扎心,也有一點觸動。

雖然故事和我不盡相同,但是決定「#脫家」後,那些曾經每天見面的人事物,就像死去一樣,從我的世界登出,失去必須便對「失落」和「哀傷」。

我曾經走過很「#哀傷」的歲月,偶爾還是會想起小時候媽媽年輕的時候和阿姨們聊天的笑容,家裡長廊的磁磚因為底下通過洗澡的熱水管而微溫,媽媽在廚房做菜的抽油煙機轟轟轟的響。

但是別擔心,「#哀傷是能量」「#哀傷是情緒」,最終會消散、被取代。

我們回不去從前,但是「不」代表你會一輩子哀傷,他們走向悲劇,但是「不」代表你會永遠無法幸福快樂。

漸漸的,你會在重拾生活的熱情中,漸漸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以及那種讓你定錨的安定,就像又找到了那把鑰匙。「#閱讀」就是一種方法,透過「閱讀」我找到一種「#踏實感」,也許這就是「文字」的魔力。

當時的我,因為沒有人可以訴說,沒有出口,沒有援手,即便是去找心理諮商,也沒有人可以為我出主意,因為他們並沒有經驗,也沒有例子可以讓我依循。

#脫家」,要面對的就是這種「#失落」,這種感覺也許會伴著我一輩子,雖然有一點孤獨,可是沒有關係,我會帶著「#愛」,陪伴我自己,和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共存」,然後繼續寫我的故事。

一旦書的篇章夠長了,就會明白,那些過去,就真的只是過去,只是一本書裡的幾個小片段,後面多的是「#精彩的未完待續」。

「It's okay to be sad after making the right decision. 」

人生沒有完美的100分,就是苦樂參半、喜樂交加。「哀傷」的時候,就專心哀傷,讓自己躺平,直到放下了,想通了,也就能move on。「改變」我們所「能」改變的,「不能」改變的就「#賦予它意義吧」!

raw-image



Sandy 3.0
Sandy 3.0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