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兜風的自由】

【享受兜風的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教過小孩或其他人騎腳踏車的經驗嗎?或者看過電視、電影中教騎腳踏車的情節?想像一下,教別人騎腳踏車的時候,要怎麼教?是扶著車把,幫對方穩住,讓他可以慢慢踩著踏板前進?還是扶著車尾的架子,慢慢推著車子前進,讓騎車的人感受到在腳踏車上的感受,直到對方學會了才放手?

Photo by  Lgh_9 on Pexels. com

Photo by Lgh_9 on Pexels. com

    我教過兩個孩子騎腳踏車。老實說,一開始,教老大學騎車時,就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在電影或電視劇的情節場景中,那些教騎車的方法都太累人了,因為不管怎麼扶,都要費好大的力氣,這樣做不只是累死人,還不一定很有成果!只要參考就好,這些的方式實在不太優。所以後來,我改變了策略,果然沒兩下就輕鬆教會他們騎腳踏車了。在教他們騎車的過程中,也發現到生活中有些事情,就跟學騎腳踏車有著相同的地方。

    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教小孩騎腳踏車的經驗。

    兩個小孩一開始聽到要學騎兩輪腳踏車的時候,都表現出既興奮又害怕的心情:興奮的是自己終於要脫離輔助輪,成為一個真正會騎腳踏車的大小孩了;害怕的是擔心自己學的時候會不會跌倒呀?跌倒會不會很痛啊?所以,我在真正展開騎腳踏車教學之前,先做的其實是心理建設,讓他們可以克服自己心中的擔心和恐懼。

    因此,我非常肯定的告訴他們,在還不會騎車之前,不用擔心跌倒這件事的發生,因為「絕對」不會跌倒。他們第一次聽到這話,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臉上露出了「這是真的嗎?」的表情看著我。是不是也覺得我的說法太武斷了?

Photo by Jeff Yang on Pexels. com

Photo by Jeff Yang on Pexels. com

    這是真的,因為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身體還沒找到騎在車上的平衡感時,在快要跌倒之前,腳一定會先著地,保護自己不跌倒。所以請相信自己的身體反應,這個反應會跑得比大腦的思考還要快很多。等到他們已經相信這件事後,他們的學騎腳踏車之旅,才要正式開始。

    做好心理建設後,終於要開始正式學騎腳踏車了。他們跨上車子後,我告訴他們,手要穩住把手,腳踏板跳整好後,再踩著踏板慢慢前進。就這樣,教學結束。蝦米?!這樣就教完了?對呀!教學結束,沒開玩笑。怎麼有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轟轟烈烈地展開,卻是如此隨隨便便的結束?

    不是這樣的,我的教學雖然結束,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學習結束啊!接下來就是他們自己要透過不斷的練習,找出身體在車上的平衡感,這個部分沒辦法教,所以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而我另外有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的在旁邊不斷的搖旗吶喊,鼓勵他們、讚美他們。

    會覺得我很隨便嗎?很沒誠意嗎?可不要小看這樣做喔,經過我賣力的搖旗吶喊,與他們的不斷嘗試,兩個小孩都在兩天內學會騎腳踏,並且開始享受騎著車四處兜風的自由與暢快。

    在教他們學騎車的過程中,我想通了一件事,其實很多新事物在開始嘗試之前,真正阻礙是腦中的想像,但那些都是限制我們採取行動的想法,但都不是真實的過程。別人說得再輕鬆,告訴我們再多道理,如果我們一直不斷的讓腦中出現自我限制的想法,而沒有採取行動,終究無法真正體驗與了解,別人口中說出的那些經驗與感受。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com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com

    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要為這兩個小孩做足心理建設,再三跟他們保證,絕對不會跌倒,不用害怕。其實就是為他們撤掉那些令他們感到恐懼的想法,因為腦中的想像不見得是他們會體驗到的真實。

    我們也可以對自己這樣做呀!任何新事物的學習前,不斷地告訴自己一步一步做,就一定可以學會。千萬不要去聽那些限制自己能力的建議,那些建議不見得對我們有幫助,認真聽進去,還會成為無形的繩索,牢牢的綁住我們的手腳,讓我們無法跨出腳步,放手去做。

    當然,我們也要常常聽見自己的語言,如果我們習慣對自己、對別人說出限制性的話語,不要以為這只是影響到別人而五,其實我們才是真正這些限制性語言的受害者。


喜歡我的作品嗎? 歡迎按讚分享與加入 "改造人生事務所"!
FB: https://www.facebook.com/changelifesolutio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changelifesolution/
部落格:https://changelifesolution.org

avatar-img
寧閱療癒工作坊
21會員
309內容數
生活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發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寧閱療癒工作坊 的其他內容
       兩個姪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用筷子。大約兩歲左右,他們開始可以吃一般的食物。這時候,兄嫂會在每一次吃飯的時候,為他們準備一套餐具,讓他們自己慢慢吃,過程中他們也不會主動幫孩子餵食,就讓他們拿著湯匙、筷子與碗中的食物慢慢奮戰。 看他們吃飯是很有趣的景況,一開始孩子會不靈活的使用
    一下子,又到了今年的生日月,一早就收到商業簡訊通知,告訴我這個月各有哪些優惠,要來為我這個「貴賓」祝賀生日。     從小,家裡就沒有什麼過生日的傳統,所以生日大多如平日般過著。長大北漂後,因為自己個性孤僻的關係,也沒什麼朋友知道自己的生日,當然也就少有慶生這件事。    倒是搬去跟小米
      寫日記這個習慣,已經持續了兩年多。從來,就只是寫,也沒有認真思考過,寫了這麼久的日記,自己的身心有什麼變化。直到有一天,有位同學找我討論了一下「書寫療癒」,我才認真回想了一下,為什麼自己可以一直持續閱讀相關領域的書、或者是文獻,甚至是日記,可以一天一天地繼續下去。這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雖然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做人要誠實,但是面對家人,是不是很難做到這點?有些話,面對越是親近的人,越是難以誠實說出口,怕的是這些話說了可能傷害對方,更怕的是一旦說了關係將有所改變。所以,「誠實」在親密關係中,真的是一題相當困難作答的問題。     今天想來分享這部有點點節奏慢的電影—「在車上」
   覺得生活悶到讓人發慌,心中不時會有疑惑,為什麼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要跟著做?或者是家人總是不支持,明明在外面工作已經很努力了,但是他們總是覺得你不夠好?還是眼看著年齡漸漸增加,旁邊的人都有伴了,只有你還孤零零的一個人?這些問題真的是大哉問,累人又不容易找出答案。但是,有這些問題的人多得去了,你
    高中的我,常常會在整理房間時,邊打掃邊聽著自己最喜歡的作家—侯文詠,他所錄製的有聲書。因為內容詼諧幽默,又充滿著人生智慧,所以一聽再聽,百聽不厭。聽了這麼多他的有聲書後,影響我最大的一個觀點就是「中間偏右」。他說,念醫學院時,因為想要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學業成績又要能讓父母放
       兩個姪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用筷子。大約兩歲左右,他們開始可以吃一般的食物。這時候,兄嫂會在每一次吃飯的時候,為他們準備一套餐具,讓他們自己慢慢吃,過程中他們也不會主動幫孩子餵食,就讓他們拿著湯匙、筷子與碗中的食物慢慢奮戰。 看他們吃飯是很有趣的景況,一開始孩子會不靈活的使用
    一下子,又到了今年的生日月,一早就收到商業簡訊通知,告訴我這個月各有哪些優惠,要來為我這個「貴賓」祝賀生日。     從小,家裡就沒有什麼過生日的傳統,所以生日大多如平日般過著。長大北漂後,因為自己個性孤僻的關係,也沒什麼朋友知道自己的生日,當然也就少有慶生這件事。    倒是搬去跟小米
      寫日記這個習慣,已經持續了兩年多。從來,就只是寫,也沒有認真思考過,寫了這麼久的日記,自己的身心有什麼變化。直到有一天,有位同學找我討論了一下「書寫療癒」,我才認真回想了一下,為什麼自己可以一直持續閱讀相關領域的書、或者是文獻,甚至是日記,可以一天一天地繼續下去。這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雖然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做人要誠實,但是面對家人,是不是很難做到這點?有些話,面對越是親近的人,越是難以誠實說出口,怕的是這些話說了可能傷害對方,更怕的是一旦說了關係將有所改變。所以,「誠實」在親密關係中,真的是一題相當困難作答的問題。     今天想來分享這部有點點節奏慢的電影—「在車上」
   覺得生活悶到讓人發慌,心中不時會有疑惑,為什麼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要跟著做?或者是家人總是不支持,明明在外面工作已經很努力了,但是他們總是覺得你不夠好?還是眼看著年齡漸漸增加,旁邊的人都有伴了,只有你還孤零零的一個人?這些問題真的是大哉問,累人又不容易找出答案。但是,有這些問題的人多得去了,你
    高中的我,常常會在整理房間時,邊打掃邊聽著自己最喜歡的作家—侯文詠,他所錄製的有聲書。因為內容詼諧幽默,又充滿著人生智慧,所以一聽再聽,百聽不厭。聽了這麼多他的有聲書後,影響我最大的一個觀點就是「中間偏右」。他說,念醫學院時,因為想要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學業成績又要能讓父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