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責任分散效應:社群人越多,人們越抽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賓州州立大學安德魯·李奇團隊曾經進行一個浩大的研究,他們檢視了《亞特蘭大憲法報》中記載由1882年至1926年期間,喬治亞州內發生的集體暴力事件。這段時間內,工作人員找到411件值得研究的事件,當中涉及515名受害者。工作人員發現,那些暴力事件涉及越多的壞份子,他們做出的暴力程度則會越高。 

  

這個研究結果很有意思,當人們在群體當中,如果在場人(包括自己)都進行一些不合乎道德的問題時,我們很容易會將自己責任分攤在周遭人的身上。我們會認為自己參與其中,但需要承擔責任卻會較少,因而做出更加荒誕行為。相反,如果只有我們一人,當我們進行不正當行為時,我們心態上會知道自己需要獨力承擔後果,心理壓力會較大,對自己行為管束也會較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掀起反猶太人熱,數以百萬計猶太人慘遭迫害,他們不單止財產被充公,甚至被送進集中營,九死一生。戰後,不少德國人都認為自己在戰時是為勢所迫,自己也是受害者,所以針對他們迫害猶太人的指控並不成立。這些德國人顯然受到責任分散效應影響。法國國家鐵路公司在二戰時,曾經協助德國將猶太人送到集中營,他們運送超過七萬名猶太人,當中只有三千人能夠幸存下來。其後,受害者將法國國家鐵路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賠償,鐵路公司代表表示當時他們也是受制於人,如果這說法屬實,當時公司主事人顯然也是犯上了責任分散效應。在和平日子中,相信沒有人會願意將活人送到死亡之地,但在戰火期間,由於看到其他人的作惡,鐵路公司主事人也許認為配合納粹主義能夠為自己帶來一線生機,同時他看到納粹主義這做出各樣瘋狂行為也沒有惡報,反而氣勢凌人,所以他們也願意參與其中,做出這些荒誕莫名的行為。 

  

外國心理學家經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觀察參加者在思考過程中,大腦的內側前額葉皮質的反應。根據生物學家多年研究,發現當人們想起自己的時候,內側前額葉皮質反應會較為活躍。實驗中,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思考一些關於一些是非黑白的問題,例如讓參加者想想自己有沒有試過偷別人放在雪櫃內的東西等等。結果發現,如果參加者獨自接受這些提問,他們內側前額葉皮質反應會較活躍,這代表他們在思考過程中比較着重自己。相反,如果參加者和其他人一起進行實驗,他們的內側前額葉皮質相對比較平靜,這說明他們認為這些問題內容和自己沒有太大關係。 

 

社群內人數越多,大家便會互相將責任攤分,做壞事產生的後果將會以倍數計算,上面提到的案例都是責任分散效應的負面效果,但如果我們懂得將這心理使用在正面方面,得出正面的效果也能以倍數計算。舉個例子,有時候我們想出一些計劃能夠幫助公司踏上一個台階,如果孤身一人,我們未必夠膽向上司提出建議,因為害怕上司不接受的話,自己可能官位不保。相反,如果經過小組討論後得出新想法,彼此互相支持,大家就會更加願意跟上司分享看法,因為我們知道,上司即使有可能不同意我們,但他看見小組成員眾志成城,也不至於過分苛責,因而提出建議的風險成本將會降低得多。 


更多文章: 

https://www.benarticle.com/

Ben哥哥透過一篇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心理學知識,希望對於大家人生有一些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兩元對大家來說是什麼概念呢?相信對於不少朋友,即使在街上跌了兩元,也會覺得不痛不癢,對生活質素不會有什麼影響。有天,我回家時看到警察正在路邊抄牌,筆者發現一架泊在咪錶位的車子已經逾時停泊,如此看來,這架可憐的車子很快就會被警察抄牌。作為一位經常被抄牌的駕駛者,以往的筆者看到這情景會心中暗笑,因為自己
大家相信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嗎?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由其他人為我們精心設計的,大家會相信嗎?大家有沒有試過看到餐廳精美的菜單,照片看起來十分吸引,讓人垂涎欲滴,但當我們真的品嚐了卻感覺不以為意,照片看起來言過其實。美國立國初期,國內人們就因為黑奴議題展開前所未有的矛盾,南方人普遍贊成繼
   記得筆者曾經被一位朋友形容:「你這個人真的懂得語言藝術,總能夠將沒趣的東西說成有趣,欺騙別人入局。」當然,朋友只是跟筆者戲言,但如果懂得一點心理學,我們就會明白其實語言的確是能夠改變人們心理想法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香港兩間點心店的餐牌,大家先參看一下,然後告訴筆者認為那間餐廳比較
如果筆者告訴你,食物味道並不會大幅度影響我們進食的份量,大家會同意嗎?相信不少朋友都會認為,如果某樣食物難吃,我們就會吃得少一點,因為進食除了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外,就是為了讓我們開心,難吃的食物會減低我們快感,我們自然會減低進食的意欲。真的嗎?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相關研究,工作人員在一間戲院門口
1834年,美國科學家皮爾斯進行一個實驗,首先他在受試者皮膚上放置一個定點,然後工作人員將預早準備好的不同重量砝碼放在皮膚定點上。這些砝碼重量略有不同,但差異十分少,正常人是感受不到它們的重量的差異。實驗正式開始,工作人員先後將不同重量的砝碼放在受試者皮膚上,讓他們感受不同砝碼重量分別,並請他們說出
有天,筆者和小朋友一起拿着滑板車到公園玩耍。由於公園不能踏滑板車,所以小朋友進入公園後便將滑板車停靠一邊。公園內一位小女孩看到這台沒有人的滑板車,就拿著滑板車玩耍。筆者看到小女孩,心想:「反正這位小女孩只是玩一會兒,所以沒有加以阻止。」過了一會,一位保安走到筆者旁邊對我說:「對不起,這裏不能玩滑板車
兩元對大家來說是什麼概念呢?相信對於不少朋友,即使在街上跌了兩元,也會覺得不痛不癢,對生活質素不會有什麼影響。有天,我回家時看到警察正在路邊抄牌,筆者發現一架泊在咪錶位的車子已經逾時停泊,如此看來,這架可憐的車子很快就會被警察抄牌。作為一位經常被抄牌的駕駛者,以往的筆者看到這情景會心中暗笑,因為自己
大家相信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嗎?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看到的世界都是由其他人為我們精心設計的,大家會相信嗎?大家有沒有試過看到餐廳精美的菜單,照片看起來十分吸引,讓人垂涎欲滴,但當我們真的品嚐了卻感覺不以為意,照片看起來言過其實。美國立國初期,國內人們就因為黑奴議題展開前所未有的矛盾,南方人普遍贊成繼
   記得筆者曾經被一位朋友形容:「你這個人真的懂得語言藝術,總能夠將沒趣的東西說成有趣,欺騙別人入局。」當然,朋友只是跟筆者戲言,但如果懂得一點心理學,我們就會明白其實語言的確是能夠改變人們心理想法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香港兩間點心店的餐牌,大家先參看一下,然後告訴筆者認為那間餐廳比較
如果筆者告訴你,食物味道並不會大幅度影響我們進食的份量,大家會同意嗎?相信不少朋友都會認為,如果某樣食物難吃,我們就會吃得少一點,因為進食除了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外,就是為了讓我們開心,難吃的食物會減低我們快感,我們自然會減低進食的意欲。真的嗎?外國心理學家曾經進行一個相關研究,工作人員在一間戲院門口
1834年,美國科學家皮爾斯進行一個實驗,首先他在受試者皮膚上放置一個定點,然後工作人員將預早準備好的不同重量砝碼放在皮膚定點上。這些砝碼重量略有不同,但差異十分少,正常人是感受不到它們的重量的差異。實驗正式開始,工作人員先後將不同重量的砝碼放在受試者皮膚上,讓他們感受不同砝碼重量分別,並請他們說出
有天,筆者和小朋友一起拿着滑板車到公園玩耍。由於公園不能踏滑板車,所以小朋友進入公園後便將滑板車停靠一邊。公園內一位小女孩看到這台沒有人的滑板車,就拿著滑板車玩耍。筆者看到小女孩,心想:「反正這位小女孩只是玩一會兒,所以沒有加以阻止。」過了一會,一位保安走到筆者旁邊對我說:「對不起,這裏不能玩滑板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曾經提過社群中經常可見人本質的投射 ex: 狂發自拍 -> 容貌焦慮;徵友 -> 無法提供自我安全感...等。 但同時社群也是可以被善用的工具 讀了一本美國猶太裔記者的書曾經提到: 當社群中大量的貼文反對聖戰士殉道 這股反對的力量就能夠某種程度上的牽制恐怖主義的蔓延…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德國人進毒氣室,殺害猶太人時,會分成很多細小的步驟,讓殺人執行者,感覺自己只承擔一小部分,進而忽視自己的過錯。 辛普生家庭有個橋段幽默地提到: 人生行走江湖之萬用開脫三句話 事情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我來之前就是這個樣子 來,幫我擋一擋 人生的失敗,有時是不是因為一次的錯誤,而是因為根深蒂
Thumbnail
我們經常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心裡有了主意,卻因為周圍其他人的意見而改變了決定;或是明知道自己是對的,卻因為不想與眾不同而選擇沉默?這些其實都是群體壓力對我們決策的影響。在William Poundstone的《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團隊中體能水準對整體工作表現的影響,指出紀律較差的人對團隊表現的影響力最大。此外,文章提及到在工作中感到挫敗時,必須對所做的事情感到著迷,才能逃脫被影響的結果。
Thumbnail
在每個現代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及其導致的科層化、專業化,均削弱了人們在 執行官方政策時的個人責任感。幾乎在每個社會集體中,同儕團體都對人們的行為施加龐大壓力,並制定著道德規範。如果第101後備警察營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殺人者,那麼有哪群人不能呢?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曾經經歷排擠的人可能會面臨多種心理創傷或精神健康問題,具體的影響因個體差異而異。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現的創傷或精神疾患 …….社交焦慮症、失眠、低自尊 等等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曾經提過社群中經常可見人本質的投射 ex: 狂發自拍 -> 容貌焦慮;徵友 -> 無法提供自我安全感...等。 但同時社群也是可以被善用的工具 讀了一本美國猶太裔記者的書曾經提到: 當社群中大量的貼文反對聖戰士殉道 這股反對的力量就能夠某種程度上的牽制恐怖主義的蔓延…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德國人進毒氣室,殺害猶太人時,會分成很多細小的步驟,讓殺人執行者,感覺自己只承擔一小部分,進而忽視自己的過錯。 辛普生家庭有個橋段幽默地提到: 人生行走江湖之萬用開脫三句話 事情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我來之前就是這個樣子 來,幫我擋一擋 人生的失敗,有時是不是因為一次的錯誤,而是因為根深蒂
Thumbnail
我們經常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心裡有了主意,卻因為周圍其他人的意見而改變了決定;或是明知道自己是對的,卻因為不想與眾不同而選擇沉默?這些其實都是群體壓力對我們決策的影響。在William Poundstone的《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團隊中體能水準對整體工作表現的影響,指出紀律較差的人對團隊表現的影響力最大。此外,文章提及到在工作中感到挫敗時,必須對所做的事情感到著迷,才能逃脫被影響的結果。
Thumbnail
在每個現代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及其導致的科層化、專業化,均削弱了人們在 執行官方政策時的個人責任感。幾乎在每個社會集體中,同儕團體都對人們的行為施加龐大壓力,並制定著道德規範。如果第101後備警察營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殺人者,那麼有哪群人不能呢?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曾經經歷排擠的人可能會面臨多種心理創傷或精神健康問題,具體的影響因個體差異而異。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現的創傷或精神疾患 …….社交焦慮症、失眠、低自尊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