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日的中午,我去電影院看了最近正紅的《富都青年》。很大程度來說,我是被今年的金馬影帝吳慷仁在釋出短片裡的表現給吸引了。我很想知道,究竟劇情是什麼,讓這個角色變成片中的樣子?
看完電影後,我的情緒很複雜,卻也讓我更好奇導演拍這部片時在想什麼、演員詮釋角色時又在想什麼?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些訪談影音與文章,對這部片的背景就有更清晰的認識。
原來,在馬來西亞,竟然有為數眾多沒有身份的人們。
當身為外國人的母親與馬來西亞籍的父親,沒有透過合法婚姻註冊,其生下的孩子,是拿不到(藍色)身分證的;如果母親跑了,那就更不能拿到身分證,因為去相關當局做資料確認,還是需要父母雙方都到場才行。所以,沒有身分證的孩子,長大後,又與其他人結成家庭,繼續複製這個底層結構。
我了解這社會背景後,感到滿震撼的。在我的認知裡,馬來西亞就是個遙遠又陌生的國家,在那裡發生了什麼事,我還真的都不知道。而透過《富都青年》,我看見了那些在底層求生的人們,甚至透過吳慷仁飾演的阿邦,我聽見了一直被壓抑的痛苦。
為什麼導演要拍這部片呢?我又從中得到什麼體悟?以下將分享我看完《富都青年》的心得。
作為不被國家承認身份的無證者,只能小心翼翼地活在陰影之下,過一天算一天;但在肉體之下的靈魂,經過日積月累的摧殘與折磨,又會變成什麼樣子?懷抱著希望,卻可能會因為意外,驟然跌入絕望的漩渦裡。那時,還能怎麼撐過去?
透過阿邦,這兩個問題有了可能的答案。
劇情裡,我們可以看到阿邦一路走來,經過多少辛酸,卻仍懷抱著希望,以善待人,是個踏踏實實的好人;可劇情走到中間,因為一起意外,阿邦陷入了絕望,他成為了自己不想成為的壞人。
阿邦在獄中與法師的對話,深刻地道出他內心的痛苦與委屈。一路以來,用力的呼吸、努力的活著,最後卻仍被現實給擊垮,再也無力站起來繼續往前走。
我在看阿邦與法師的對話時,真的難以遏止悲傷的情緒。
在連續說出兩句「我想死」之後,阿邦最後沒說完的話,又是什麼呢?
當「好好活著」成為不可求的奢望,「活著」成為血淋淋的絕望,人還有什麼辦法能擺脫困境呢?
如果說,當活著成為奢望和絕望,那麽,能照耀黯淡生命的光、能支撐人們繼續活下去的,可能就是「愛」了(反過來亦如此,能讓人決定以死來守護,也是出於愛)。
電影一開頭,引用馬林・索雷斯的《影子》,用無形的影子,來比喻阿邦對阿迪的愛。
有些人只依靠自己的影子生活,甚至不是用整個的影子。而是依次的,時而一隻手,時而用一隻眼睛。
在王禮霖導演的說明裡,他藉由影子來比喻阿邦。身為哥哥,阿邦就像影子一樣,默默守護著阿迪。
在沒呈現出來的設定裡,小時候的阿邦在遇到阿迪之前,其實早就想死了,但因為遇到了阿迪,才決定要活下去;那份對弟弟的愛,成為支撐阿邦繼續活著的動力。
在艱苦的生活中,兄弟倆對彼此的愛、Money姐對兄弟倆的愛,以及移工朋友之間互助的情誼,成為小小的燈火,在殘酷的現實裡,堅強地燃燒著。
但也因為對阿迪的愛,所以阿邦的死成為了既定的結局。
我們無從得知阿邦內心的想法,或許對他來說,死亡就是解脫,還能用自己一命換來阿迪尚有希望的未來,很值得。
而讓我哭到不能遏止顫抖的,就是阿邦臨死前與阿迪的最後對談。
最後一次互敲雞蛋,最後那句「哥,下輩子我來當哥哥,保護你。」所有的愧疚、感謝與愛,都在這一場互動裡。
電影的開放式結局,我們無從知道阿迪最後會做出什麼選擇;但相信即使阿邦已經不在了,他的愛仍會留在阿迪的心裡,成為一盞不滅的燈火。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幸福的,可能沒有經過太多大風大浪,也沒有被生活折磨,得以平淡且安穩地度過每一天,也因此會覺得底層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覺得的。
其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在鄰居的通風報信下,阿邦躲開查緝的員警,獨自一人在漆黑的街頭遊蕩;而這個畫面,卻是實際上會在馬來西亞發生的情境。
當我們安穩入眠時,卻在某一個地方,有人連家也回不得,只因會被國家的公權力給拘禁。這是在和平環境中長大的我們,所無法想像的生活。
可是,如果用「好可憐」、「真悲慘」這樣的感想來評價底層居民,卻又太膚淺了;因為,他們實際上不一定有受苦的感覺,就像海苔熊在社群貼文中說的假象憐憫,我們的同情和關心是真的,但對方可能根本不需要。
我們與底層之間的距離,不只是現實空間上的距離,還有心理上的距離。
生長環境不同、成長過程不同,便會導致價值觀的不同。我們與他們眼中的世界不一樣,在我們看來可能是苦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卻有可能是樂;這沒有對錯,沒必要強求對方與我們的想法相同,也不需要勉強他們接受我們的同情與關心。
消彌這種距離的方法,我認為首先需要的並不是同情與關心,而是理解。
理解造成如今局面的過往歷史、國家局勢、社會背景,甚至還有他們的家庭脈絡、成長環境,與生活經歷等,當把這些因素全盤理解後,我們才能清楚為何「他們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當我們能理解後,就能以更開闊的視角、更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他們;也能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立場替他們著想。如此,我們的關心,才會是他們需要的。
沈澱一天後,我花了四天斷斷續續地打完這篇心得;一方面是因為上班忙碌,另一方面是《富都青年》有太多能說的地方,也有太多情緒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電影尾聲,Money姐虔誠念誦佛經,窗外天色灰濛濛的;畫面一轉,阿迪在監獄外默默流淚。在兩位家人的牽掛與不捨中,阿邦的生命走到盡頭。
我不知道Money姐念誦的經是什麼,但在那個當下,我突然想起《金剛經》裡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與《心經》裡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然後,除了哀傷,我莫名的還感到一股釋懷。但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情緒呢?我自己也說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