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讀完《夏的故事》,這幾天還一直想著它,或許非得寫下來,才能給自己一個交代吧!
《夏的故事》(陳嫻若翻譯)(時報文化)是作者川上未映子的芥川獎得獎作品《乳與卵》的續作,故事主要在探討女性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其中亦包括卵子。
書中分為兩部。
第一部始於2008年,女主角夏目夏子一人支身在東京生活,朝著成為作家而努力,住在大阪的姐姐為了隆乳諮商,帶著女兒小綠到東京拜訪夏子,三天兩夜的行程道盡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對自己身體變化的思考──從月經初潮前後、30歲未婚尚富彈性的肌膚,到產後的胸部下垂、乳頭變黑、腰腹肉鬆垮的不堪等,這種種的改變的不安全感浮沈於社會大眾如何定義「美麗」的價值觀之中,甚而影響女人的自我評價。
第二部始於2016年,38歲的夏子如願成為作家,唯一出版的一本小說集在電視上得到名人推薦,書也因此熱賣一陣子;不過第二本書卻遲遲未找到切確的寫作方向。
這個念頭在她腦海中萌下一個種子後,她在電視新聞上看到有關透過非配偶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donor, 縮寫AID)的報導,便開始著手瞭解自己成為母親的可能的各種管道。
聽到這個問題時,相信多數的人會搬出「單親不幸論」。「小孩沒有爸爸不會幸福」、「這個年代一個人的薪水養不起小孩」、「又要工作又要養小孩到時怎會有時間陪小孩」…
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是否一定比雙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人格較為不健全?成長的過程中能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會比較低?這我倒是存有相當大的質疑。
確實,過去我也認為如果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就不會想要有小孩。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才能有小孩。在讀完這本書後,才驚覺原來過去的思維模式一直被社會綁架了,女人的卵子原來一直被以男性主導的社會體制箝制──沒有男人,女人就不該生孩子。
在父母成長的年代,沒有婚姻關係生下來的孩子是「非婚生子」;父母離異的孩子在學校也會被貼上「單親」標籤;人們會對這些孩子投以異樣眼光,甚至擺出悲天憫人的姿態
「OOO的爸爸媽媽已經離婚了,同學們要好好照顧她唷!」
小學四年級的姐姐轉學到新學校時,就遇到這樣自以為是的老師,當時像是直接被老師打了兩巴掌在臉上。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一個人把孩子養大是非常疲累不堪的事,任何大小事都只能親力親為。「單身生子」絕對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決定,不過許多結婚生子最後又離婚的人就真的經過慎重考慮?但後者的決定卻自然而然地能被社會多數所接受。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認為,我的立場是認同女主角的作法吧?
是的,我是!不過,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把這本書貼上標籤。
另一方面,我也相當認同書中由AID誕生的善百合子的觀點。
「你想想,這些生孩子的人全都只考慮到自己,並沒有想到生下來的孩子…大部份的父母都盼望著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受苦,祈禱著孩子能躲過不管什麼樣的不幸吧。但是,讓自己孩子絕對不吃苦的唯一方法,難道不就是不讓他存在,不要讓他出生嗎?」
生命的原始面貌是殘酷又無情的──血液中的DNA像是烙在馬背上的印記─被生出來這件事,我們個人根本沒有被詢問過意願,再者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家人還沒辦法更換。
曾經我也滿般無奈地活在這個世界,並質疑存在的意義。在告別那段幽暗深淵後,像是把那些不堪的回憶留在喝下孟婆湯前的那段人生;現在再回頭看,我仍十份感謝母親把我帶來這個世上,也感謝自己學會如何幸福。
《夏的故事》中其實提供了許多不同女性的視角,單身未婚的編輯仙川、離婚獨自撫養女兒的女作家遊佐、丈夫無精被婆婆強迫接受AID治療的媳婦、父親失蹤母親過世時僅有13歲的夏子、獨自把13歲妹妹帶大的卷子…在各種困境下,每個女人都以自己極為堅韌的方式活著。
在全球生育率不斷下降的年代,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不生──我想像著,百年後的社會或許會回歸到原始部落的狀態,各國政府或許會開始透過各種生育補助計畫鼓勵單身女性成為母親,女性將成為自己卵子的主人,單身生子將成為一種生活狀態的選擇,單親歧視不再;而孩子的教養不再只是生父、生母單方面的責任,而是由國家集結社會資源來共同養育。或許唯有如此人類才有可能無限延續生命吧!
你認為,到時會有較多單身的人自願成為母親或父親嗎?
讀完這本書,真的覺得有好多話題可以討論可以聊(內心熱血沸騰),所以忍不住胡亂寫了一通。如果大家之後有讀這本書,也歡迎留言或來信交流唷!
我的讀墨AP推書: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贊助,都是鼓勵我持續寫下去的動力!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IG《西班牙譯鄉人》與我互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