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力 新態度 迎戰AI時代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為系列文章第二篇,內容參2023年10月21日政大呂欣澤助教【ChatGPT的應用與趨勢】和2023年9月王理事長演講【面對AI時代來臨 如何優化學習和活化大腦 (下簡稱本演講) 】,以及筆者各方搜尋資料,一方面為摘錄該演講的下半場精要,二方面融入一己淺見。

想看第一篇,請點選此連結

 

建構什麼新能力和態度來迎接AI時代

AI如此強悍,AI在吸收了10萬筆以上的大數據資料後就能分析答題的更精準,訓練了100萬筆資料後甚至可能新創。舉醫藥界的實例: AI曾”發現”新的抗生素AI診斷病因可能比某些科別的醫師更準。另外,AI不僅已擊敗人類棋王,而且現在正在讓新舊Ai版本自己和自己下棋對戰,以提升自己的下棋能力!



似乎---AI已經用非人類的思考模式在運作。也就是第一篇文章所提,人們憂心新的AI是否具備思考能力,有朝一日會替代人類?


 

    人類智能八大類

美國哈佛大學教研所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 將人類智能分為八大面向,分別為語言、空間、音樂、邏輯、肢體律動、人際關係、自省、自然辨識(辨別大自然物種運用大自然資源的能力),條列如下:

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

邏輯數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肢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音樂智能(Musical/Rhythmic)

人際關係智能(Inter-personal/Social)

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自然辨識智能(Naturalist,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

請問哪幾個智能可以用人工智能取代?

回顧近期的AI發展,生成式AI在創作音樂、畫圖、寫文章、算術、開車都能表現一定水準,所以使用語言、空間、音樂、邏輯智能的工作非常有可能被「部分取代」。然而『人際』、『自省』、應該很難取代,而『肢體動覺』目前的機器人活動也還不夠靈活。




    智力型工作與勞力型工作,哪些被AI接管?

再參李開復博士對職業的分類,無論是智力型或勞力型的工作,只要社交能力強的,都很難取代。

且看<圖一、智力型工作被 AI 接管的二維圖>

raw-image





圖一、李開復 <智力型工作被 AI 接管的二維圖>

 

左上象限 強社交的工作 不易被取代,而右上象 的創意決策型高的工作,也不是因為AI寫文案畫畫圖就能全數取代。

左下象限社交需求弱,又只是照表操課,很容易被取代。右下象限的決策邏輯能力強的工作,因為弱社交也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所以本演講建議轉型成強社交性質,譬如證券分析師除了分析,還要懂得抓住消費者的心思情緒,更又溫度的提供看似冰冷的服務。

raw-image

圖二、李開復博士<勞力型工作被 AI 接管的二維圖>

圖二呈現勞力型工作和AI取代的二維圖。同樣是以社交度強弱作為縱軸,橫軸則為機械性和靈活性。所謂靈活,是可以審時度勢,再調動資源對應的能力。這也是人類很難被機器取代的地方。

 

    Q問自己: 贊成無人自動駕駛車滿街跑嗎?

開車這件事能否都完全依賴AI有待商榷,因為智能辨識的技術若設定太精細太龜毛,車子會因一小物品或小閃光而剎車,沿路走走停停,駕駛沒效率。但是弱把辨識設定得太鬆散廣泛,搞不好就會撞傷路人或小動物。


問問自己: 您敢長途坐無人自駕車嗎?


 

別怕AI,妳的新飯碗

本演講提到其實人也不用太憂心,工業時代來臨,人們也擔心機器取代人類,人類飯碗不保,但實際上卻發現機器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會讓需求提升,進而產出不同技術需求,帶動了就業市場,如同下列循環:

機器 à 更大的產能產值 à 商品平價化,人人可負擔,需求增加 à 需求帶來缺工à 學習該等新技能的員工來操作機器 à 就業提升

 

也就是說,機器提高產能,產能帶來平價化,平價化帶動更多需求,而需求增加帶來就業人口增加,只是這批就業人口需懂得操作新的技術,譬如:以前需會駕駛馬車,現在要會開車,以前覺得接線生會被電話自動轉接取代,但現在產生了新的職業需求--有溫暖感的客服人員來服務客人。

 

所以,這也是筆者和諸多同學會選擇周昌熯老師的AI課,周老師有條理、有耐心地教學,讓學員在課堂上完成自己的創意作品,課後又提供講義讓學員複習,非常有感地體驗。

 

另,在李開復, 陳楸帆合著的「AI2041」一書,提到即便2041年AI仍無法完全掌握三種能力: 創造力、同理心、靈巧性,詳述如下。

1) 創造力:


AI不具備進行創造、構思以及戰略性規劃的能力。儘管AI非常擅長針對單一領域的任務進行優化,使目標函數達到最優值,但它無法選擇自己的目標,無法跨領域構思,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也難以具備那些對人類而言不言自明的常識。


2) 同理心:


AI沒有「同情」「關愛」之類的「感同身受」的感覺,無法在情感方面實現與人類的真正互動,無法給他人帶去關懷。


3) 靈巧性:


AI和機器人技術無法完成一些精確而複雜的體力工作,如靈巧的手眼協作。此外,AI還難以很好地應對未知的或非結構化的空間,並在其中執行工作任務,尤其是它觀察不到的空間。


 

亦即,若能趁AI剛剛興起,我們參照上述審度個人天賦,並提早培養相關的不敗技能,就能快樂地迎接AI新時代,新工作和新任務的降臨。

 

    應用AI新態度

 

活化大腦,強化思維能力。

低端工作(如:建立基礎架構) 留給AI處理,人們負責高端工作

 

筆者認為這些話非常有建設性,參呂欣澤助教的今年10月演講提到,美國劇作家曾經遊街抗議不可以用AI來寫劇本搶飯碗。但是近期某片商曾使用AI來製作一部電影(對90分鐘以上的長片),劇本由AI創作,演員都是AI虛擬的,只是套用好萊塢超級大明星的臉蛋和身材,然而觀眾看完後,對故事或畫面沒有任何記憶點,無法引起共鳴,只是覺得喔,就好像有看過一部影片。

換言之,儘管AI有故事創作能力,也可以把演員表情動作做到一定程度,但是還是需要人類劇作家巧思,揪出值得加油添醋的情節,也要導演巧心,強弱化某些鏡頭。簡言之,AI幫人做初稿,人們還是要動腦來完稿。




 

   擔憂不如迎戰,我們擁有更多選擇。

本演講提到

高端工作的11項能力分別是


「調用力」: 判斷在什麼情境時選用最適合的工具


「批判性思維」: 善於結構化、邏輯化的思考事情


「藝術力和哲學能力」:藝術修養能讓你善於理解他人,知道消費者的需求,乃至於想像出新的需求「領導力」及「計畫力」: 此處不是指對於人的領導力,是指對於AI的領導力


「傳播能力」和「說服力」:如把一個複雜想法解釋清楚,讓人接受你的觀點並把產品推銷出去改變觀念:具「想像力」、「創造力」、「探究力」等高層思維能力比知識重要;多利用聚焦與發散的設計法;多思考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遊戲中的創意變化;創意翻轉思維邏輯及多觀察、多互動、走向戶外、面向世界,也就是說未來是AI負責預測,人類負責判斷。


 其他文章: 



系列文章第一篇,請點選此連結


  

參考資料:

(未依在文中出現順序排序)

1.      社團法人中華自然科學創意協會 王煥中理事長 演講「面對AI時代來臨 如何優化學習和活化大腦」

 2.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的呂欣澤助理教授 2023年10月21日演講<ChatGPT的應用與趨勢>

3.         WIKIPEDIA

4.         李開復博士的臉書、網站

 

沒時間看盤的上班族,怕被輾壓的上班族,本格提供: 自學課程、穩健投資創造被動收入的資訊管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