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AI學習,也向Z世代學習:我在鯊魚學堂的一場思想震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言:這不只是一堂課,而是一面鏡子

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AI主題分享」的EMBA講座,沒想到卻像照進心中的一束光。

這場由李瑞華老師主持的「鯊魚學堂」,不只談技術,而是從一位2002年出生的年輕創業者樊舒陽的學習歷程與創業故事出發,帶我們反思什麼是真正的學習、思考與自我成長。

這是一場橫跨世代、技術與價值觀的深度對話。

而對我來說,它留下的不只是知識與概念,而是強烈的震撼與省思。


一、Z世代的學習邏輯:從興趣出發,從實作中學習

樊舒陽,23歲,一人公司營運,每月淨利可達數十萬人民幣。他不是富二代,也沒有資源背景,一切都從高中時期的一個念頭開始——「我能不能自己做出來?」

他怎麼學?

  • 別人在準備考試,他在研究怎麼電解水製造氧氣。
  • 別人上補習班,他寫了小程式,請學長姐免費教學。
  • 別人等學校提供設備,他用家中清潔劑和罐頭瓶做實驗。

他的學習從來不是先找教材、找老師,而是先有問題,再找解法。這種學習順序,顛覆了我們傳統的教育脈絡——不是「我學了什麼」,而是「我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去學」。


🔍 啟發一

Z世代的某些代表人物,不是我們以為的「佛系、躺平」,而是擁有更強的自我驅動力,只是他們不循傳統路徑。這提醒我們,在人才管理上,不能再用舊有的績效與KPI思維框架去理解這一代年輕人。



二、AI 是怎麼學的?人類又該如何學?

樊舒陽的另一個重點分享,是「AI如何學習」,他用極淺白的方式講解了大型語言模型(如 GPT)如何從「資料」中一步步成長為可對話、可創作的智慧系統。

AI的學習歷程分三步:

  1. 預訓練(Pretraining)
    吞下全網資料,自我預測下一個詞。例如:「中國的首都是?」→ 預測出「北京」。這階段像背誦、記憶、建構語言模型。
  2. 人類對齊(Human Alignment)
    引入人類偏好,讓 AI 回答更貼近人性,像是能理解上下文、對話邏輯,這是讓 AI「從模仿到理解」的過程。
  3.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給 AI 一個目標,讓它自我試錯、自我演化。像是 AlphaGo Zero 自己跟自己下棋,不依賴人類棋譜,卻打敗人類冠軍。

🧠 啟發二

AI 進步的本質,不是記憶更多知識,而是它開始「會學習」,甚至「自己學習」。而人類的困境是:我們有學習能力,卻常習慣等待指令、不主動改變。


李瑞華老師的提問發人深省:

「AI 都能刺激自己持續進化,我們人卻常困在舒適圈裡等待學習安排,那我們到底輸在哪裡?」


三、神經網絡 VS 人類大腦: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現場最後一段討論落在 AI 的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概念上。這個技術本身是模仿人腦神經元之間的連結與運作邏輯——輸入刺激,產生反應,再產生新的連結與學習。

可是,AI的「模仿」,卻比我們人腦「原版」還有效?

樊舒陽分析,AI的神經網絡因為有極高的計算力與並行能力,即使它模擬的只是「人腦的簡化版本」,卻在資料處理與模式預測上遠超人類。

李老師回應這個現象時,提出兩個關鍵問題:

  1. 我們是否理解自己的大腦?
    ——AI 是模仿人腦的產物,但我們卻未必真正了解自己如何思考。
  2. 我們有沒有持續刺激自己的神經網絡?
    ——我們是否還在閱讀?是否每天挑戰自己的思維慣性?我們的大腦,是否還在「進化中」?

🧠 啟發三

不學習,是一種退化;不思考,是一種神經閒置。AI能自己觸發學習,我們人類卻常被「安全感」和「慣性」綁住。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輸給了AI,不是能力輸,而是學習方式輸。



四、書本 vs 現實:讀書不是求正確,而是為了「滋養」

樊舒陽在分享中提到一段讓我特別有感的話。他說,他非常喜歡讀書,讀理論、讀哲學、讀傳記,但他也承認:

「很多書裡寫的,跟實際世界是有落差的。但我依然讀,因為書不只是要我相信,而是讓我思考,讓我被滋養。」

這種思維,讓人佩服。

不是因為他讀了很多書,而是因為他懂得如何與書對話、與作者對話,甚至與錯誤對話。

🧠 啟發四

我們常說要「相信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發展出判斷知識真偽的能力」。這才是我們在AI時代中最無可取代的價值。



五、學習的本質,是一場「自我升級的工程」

從這堂課我學到的,不只是AI知識或Z世代創業的技巧,而是更深層的思維方式:

  • 不做知識的搬運工,而做學習的設計師。
  • 學會「自我對話、自我刺激、自我優化」。
  • 讓學習不再只是「吸收」,而是「重建自己」。

我們不一定要成為工程師,但我們可以像AI學習一樣,從探索中找到模式,從錯誤中發現成長,從興趣中啟動熱情。


結語:讓學習重新變得有生命力

這堂鯊魚學堂課程,讓我重新定義了「學習」。

它不再是教室、講義和考試的組合,而是一場不斷更新自我系統的旅程。

而我也開始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今天的學習,是為了解題,還是為了追分數?
  2. 我是否每天都有主動「刺激自己」去產生新的神經連結?
  3. 我在用怎樣的方式,讓自己持續進化?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自己版本的「神經網絡訓練者」。


📌 如果你也對AI時代的學習、跨世代的對話、或新時代人才的成長方式有興趣,歡迎留言交流你的想法。

讓我們一起學習,也讓學習變得更有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學習的路上,我這樣記下來
4會員
32內容數
📘 學習的路上,我這樣記下來 一邊走路,一邊記錄。這裡是 Kevin 的 EMBA 學習筆記,也是我面對知識、生活與未來的方式。 從教室裡的理論,到真實世界的應用。從對話中的靈光,到深夜裡的反思。 歡迎你,和我一起在學習的路上前行。
2025/04/24
本文記錄了作者參加政大EMBA黃家齊院長所授「策略人才管理」課程的心得。課程重點在於人才招募策略,並探討如何吸引、維持候選人興趣以及影響其最終選擇。文章提及三個階段的招募模型、P&G的接班制度,以及名校效應與組織偏見等議題,並鼓勵讀者反思團隊文化、人才留任及領導者角色等問題。
Thumbnail
2025/04/24
本文記錄了作者參加政大EMBA黃家齊院長所授「策略人才管理」課程的心得。課程重點在於人才招募策略,並探討如何吸引、維持候選人興趣以及影響其最終選擇。文章提及三個階段的招募模型、P&G的接班制度,以及名校效應與組織偏見等議題,並鼓勵讀者反思團隊文化、人才留任及領導者角色等問題。
Thumbnail
2025/04/20
從政大EMBA策略矩陣課程中,學習如何透過價值單元分析,剖析起維物聯、幸中傢俱、臺灣東洋藥品(TTY)、吉晟生技等四家企業的經營策略。文章重點在於理解策略矩陣的核心架構,以及如何在不同產業中應用,並探討如何透過價值單元設計、策略風格選擇,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長期競爭力。
Thumbnail
2025/04/20
從政大EMBA策略矩陣課程中,學習如何透過價值單元分析,剖析起維物聯、幸中傢俱、臺灣東洋藥品(TTY)、吉晟生技等四家企業的經營策略。文章重點在於理解策略矩陣的核心架構,以及如何在不同產業中應用,並探討如何透過價值單元設計、策略風格選擇,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長期競爭力。
Thumbnail
2025/04/20
政大EMBA課程分析加拿大生技新創Telecan Pharma的專利策略困境,探討新創公司如何在資源有限下,平衡專利申請時機、範圍、成本與市場競爭。文章深入淺出地說明用途專利、製程專利、營業祕密、衍生物專利等策略的利弊,並強調制度不應是創新的阻礙,而是將創意轉化為商業資產的槓桿。
Thumbnail
2025/04/20
政大EMBA課程分析加拿大生技新創Telecan Pharma的專利策略困境,探討新創公司如何在資源有限下,平衡專利申請時機、範圍、成本與市場競爭。文章深入淺出地說明用途專利、製程專利、營業祕密、衍生物專利等策略的利弊,並強調制度不應是創新的阻礙,而是將創意轉化為商業資產的槓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Thumbnail
暨上篇文章與大家簡單介紹資訊種子的培訓內容後,這篇文章將與大家分享我自己在是如何加入資訊種子的,以及在這一年中的所見所聞與心得。不管是對資訊種子有興趣,或是仍在猶豫要不要加入資訊種子的人,千萬不要錯過了!
Thumbnail
暨上篇文章與大家簡單介紹資訊種子的培訓內容後,這篇文章將與大家分享我自己在是如何加入資訊種子的,以及在這一年中的所見所聞與心得。不管是對資訊種子有興趣,或是仍在猶豫要不要加入資訊種子的人,千萬不要錯過了!
Thumbnail
這堂課程將解密商學院科系差異以及共同的必修科目,以議題角度帶你深入淺出的認識商學院必修科目: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透過這門課程,讓你瞭解金融業的熱門議題及商學院的校系課程內容及差異,幫助你探索大學科系並規劃未來,並提供自主學習計畫表參考範本。
Thumbnail
這堂課程將解密商學院科系差異以及共同的必修科目,以議題角度帶你深入淺出的認識商學院必修科目: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透過這門課程,讓你瞭解金融業的熱門議題及商學院的校系課程內容及差異,幫助你探索大學科系並規劃未來,並提供自主學習計畫表參考範本。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
Thumbnail
探討逆境領導和成長型思維的兩天課程,從中看到了好的學習習慣、好的企業文化和好的老師。賦予了我們很多啟發。
Thumbnail
探討逆境領導和成長型思維的兩天課程,從中看到了好的學習習慣、好的企業文化和好的老師。賦予了我們很多啟發。
Thumbnail
時間跟金錢你得先選一個付出😏
Thumbnail
時間跟金錢你得先選一個付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Thumbnail
研究生的日子,對阿政而言,猶如行走在一片未知的森林中,每一步都充滿著挑戰與不確定。從選題到收集資料,再到撰寫論文,這一切不僅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他自我成長與探索的旅程。在一次偶然的研討會中,阿政選定了專家系統在財務應用這一當時相對冷門的研究領域,殊不知人工智慧這領域三十多年後竟成為改變世
Thumbnail
研究生的日子,對阿政而言,猶如行走在一片未知的森林中,每一步都充滿著挑戰與不確定。從選題到收集資料,再到撰寫論文,這一切不僅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他自我成長與探索的旅程。在一次偶然的研討會中,阿政選定了專家系統在財務應用這一當時相對冷門的研究領域,殊不知人工智慧這領域三十多年後竟成為改變世
Thumbnail
我選擇挑戰自己,一場30分鐘的公開講座,主題為「職場晉升攻略-跨部門高效溝通術」,首次公開揭露我在跨部門溝通的心路歷程,分享那些踩過的坑、
Thumbnail
我選擇挑戰自己,一場30分鐘的公開講座,主題為「職場晉升攻略-跨部門高效溝通術」,首次公開揭露我在跨部門溝通的心路歷程,分享那些踩過的坑、
Thumbnail
這次跨界溝通力的講座解答了許多我兩年前創業以來心中盤旋不去的疑惑,因為我是大學畢業後就創業,而身邊的同事大多是四十歲左右,在職場當中已有將近二十年的經驗,因此如何使他們願意聽我說話、相信我作為 CEO 的決斷,是非常大的挑戰。   在講座當中,老師對於能夠取得信任的溝通方法做了非常的細膩的拆分,
Thumbnail
這次跨界溝通力的講座解答了許多我兩年前創業以來心中盤旋不去的疑惑,因為我是大學畢業後就創業,而身邊的同事大多是四十歲左右,在職場當中已有將近二十年的經驗,因此如何使他們願意聽我說話、相信我作為 CEO 的決斷,是非常大的挑戰。   在講座當中,老師對於能夠取得信任的溝通方法做了非常的細膩的拆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