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不只是一堂課,而是一面鏡子
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AI主題分享」的EMBA講座,沒想到卻像照進心中的一束光。
這場由李瑞華老師主持的「鯊魚學堂」,不只談技術,而是從一位2002年出生的年輕創業者樊舒陽的學習歷程與創業故事出發,帶我們反思什麼是真正的學習、思考與自我成長。
這是一場橫跨世代、技術與價值觀的深度對話。而對我來說,它留下的不只是知識與概念,而是強烈的震撼與省思。
一、Z世代的學習邏輯:從興趣出發,從實作中學習
樊舒陽,23歲,一人公司營運,每月淨利可達數十萬人民幣。他不是富二代,也沒有資源背景,一切都從高中時期的一個念頭開始——「我能不能自己做出來?」
他怎麼學?
- 別人在準備考試,他在研究怎麼電解水製造氧氣。
- 別人上補習班,他寫了小程式,請學長姐免費教學。
- 別人等學校提供設備,他用家中清潔劑和罐頭瓶做實驗。
他的學習從來不是先找教材、找老師,而是先有問題,再找解法。這種學習順序,顛覆了我們傳統的教育脈絡——不是「我學了什麼」,而是「我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去學」。
🔍 啟發一:
Z世代的某些代表人物,不是我們以為的「佛系、躺平」,而是擁有更強的自我驅動力,只是他們不循傳統路徑。這提醒我們,在人才管理上,不能再用舊有的績效與KPI思維框架去理解這一代年輕人。
二、AI 是怎麼學的?人類又該如何學?
樊舒陽的另一個重點分享,是「AI如何學習」,他用極淺白的方式講解了大型語言模型(如 GPT)如何從「資料」中一步步成長為可對話、可創作的智慧系統。
AI的學習歷程分三步:
- 預訓練(Pretraining):
吞下全網資料,自我預測下一個詞。例如:「中國的首都是?」→ 預測出「北京」。這階段像背誦、記憶、建構語言模型。 - 人類對齊(Human Alignment):
引入人類偏好,讓 AI 回答更貼近人性,像是能理解上下文、對話邏輯,這是讓 AI「從模仿到理解」的過程。 -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給 AI 一個目標,讓它自我試錯、自我演化。像是 AlphaGo Zero 自己跟自己下棋,不依賴人類棋譜,卻打敗人類冠軍。
🧠 啟發二:
AI 進步的本質,不是記憶更多知識,而是它開始「會學習」,甚至「自己學習」。而人類的困境是:我們有學習能力,卻常習慣等待指令、不主動改變。
李瑞華老師的提問發人深省:
「AI 都能刺激自己持續進化,我們人卻常困在舒適圈裡等待學習安排,那我們到底輸在哪裡?」
三、神經網絡 VS 人類大腦: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現場最後一段討論落在 AI 的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概念上。這個技術本身是模仿人腦神經元之間的連結與運作邏輯——輸入刺激,產生反應,再產生新的連結與學習。
可是,AI的「模仿」,卻比我們人腦「原版」還有效?
樊舒陽分析,AI的神經網絡因為有極高的計算力與並行能力,即使它模擬的只是「人腦的簡化版本」,卻在資料處理與模式預測上遠超人類。
李老師回應這個現象時,提出兩個關鍵問題:
- 我們是否理解自己的大腦?
——AI 是模仿人腦的產物,但我們卻未必真正了解自己如何思考。 - 我們有沒有持續刺激自己的神經網絡?
——我們是否還在閱讀?是否每天挑戰自己的思維慣性?我們的大腦,是否還在「進化中」?
🧠 啟發三:
不學習,是一種退化;不思考,是一種神經閒置。AI能自己觸發學習,我們人類卻常被「安全感」和「慣性」綁住。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輸給了AI,不是能力輸,而是學習方式輸。
四、書本 vs 現實:讀書不是求正確,而是為了「滋養」
樊舒陽在分享中提到一段讓我特別有感的話。他說,他非常喜歡讀書,讀理論、讀哲學、讀傳記,但他也承認:
「很多書裡寫的,跟實際世界是有落差的。但我依然讀,因為書不只是要我相信,而是讓我思考,讓我被滋養。」
這種思維,讓人佩服。
不是因為他讀了很多書,而是因為他懂得如何與書對話、與作者對話,甚至與錯誤對話。
🧠 啟發四:
我們常說要「相信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發展出判斷知識真偽的能力」。這才是我們在AI時代中最無可取代的價值。
五、學習的本質,是一場「自我升級的工程」
從這堂課我學到的,不只是AI知識或Z世代創業的技巧,而是更深層的思維方式:
- 不做知識的搬運工,而做學習的設計師。
- 學會「自我對話、自我刺激、自我優化」。
- 讓學習不再只是「吸收」,而是「重建自己」。
我們不一定要成為工程師,但我們可以像AI學習一樣,從探索中找到模式,從錯誤中發現成長,從興趣中啟動熱情。
結語:讓學習重新變得有生命力
這堂鯊魚學堂課程,讓我重新定義了「學習」。
它不再是教室、講義和考試的組合,而是一場不斷更新自我系統的旅程。
而我也開始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今天的學習,是為了解題,還是為了追分數?
- 我是否每天都有主動「刺激自己」去產生新的神經連結?
- 我在用怎樣的方式,讓自己持續進化?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自己版本的「神經網絡訓練者」。
📌 如果你也對AI時代的學習、跨世代的對話、或新時代人才的成長方式有興趣,歡迎留言交流你的想法。
讓我們一起學習,也讓學習變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