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從小誦讀的三字經有BUG?!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揚雄說人性善惡相混,搞不清楚誰對誰錯,查查孔子怎麼說?結果大老師孔子根本沒說!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戰國時期承繼儒家思想的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善來自惻隱之心。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認為善來自於後天的人為。
西漢的揚雄在法言脩身篇則提出性善性惡相混之說。
所以,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抑或是「人之初,不善不惡」?
誰說得對?誰說的錯?
既然不知道誰對誰錯,那就看看儒家的大老師孔子怎麼說?
結果發現,孔子只有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根本沒有說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
孔子未曾直指性有善惡,只說人的先天體性相近,但後天的生活環境和學習導致人與人有所差異。
性有不改義,只是會隨著不同的因緣而出現不同的表現。人生和宇宙萬有皆以此不改之性為根基,所以說是性相近。然性雖相近,但因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習氣和後天的學習不同,以致有著天差地遠的差異。
全篇的三字經就由性相近,習相遠開展而來,既然眾人的體性相近,則『習』這個字就是全文的關鍵字、也是人生的分岔點,後文均以『習』為基點,有層次地揭示學與不學的影響與過患,“學”是三字經的關鍵字,總共出現13次,三字經全文說明為何學(WHY)? 學什麼(WHAT)? =該學(WHO)?何時學(WHEN)? 在哪學(WHERE)? 還有,怎麼學(HOW)?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苟是如果的意思,
遷是改動、變遷,
性為習性之義,
因為體性是不改的,唯習性會隨境而轉。每個人生來都是懵昧無知的,需要父母家人的呵護教導,如果不好好教,則孩子的習性就會遷流變化。
教導孩子的方法,重在"專"。專有以下三個角度的專:
1. 學習次第的專,即專在道上
2. 學生的專,即專注力的培養:
3. 老師的專,即教學的專心投入
這三者,尤以學生的專心和老師的投入最為重要,且兩者相輔相成、相互關聯。
以下分別舉母教(孟母斷機教子)和父教(竇燕山五子登科)的正面案例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也以此呼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