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你都沒在聽》—上一次傾聽別人說話是什麼時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書的開頭,作者凱特單刀直入地拋出問題:你上一次傾聽別人說話是什麼時候?

胎兒十六週大就對聲音有反應,聽覺也是人臨終前最後消失的知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聽,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就只停在「聽」。


▼書籍資料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書名:《你都沒在聽》

作者: 凱特‧墨菲 (Kate Murphy)

譯者:謝佩妏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年:2020年




本身為《紐約時報》撰稿人的凱特,工作就是在聽人說話。此書是她花了兩年時間採訪需要大量傾聽,例如心理諮商師、美髮師、酒保、牧師、談判專家、甚至還有間諜…等。

除整理各路好手的傾聽經驗外,也有心理、神經科學、生物力學等層面的科學根據。書中不見艱澀的理論,反倒以幽默、平易近人的文字介紹傾聽的重要性,同時也是一本提升傾聽技巧的指南。


▌傾聽,是有一個人願意跟你一同感受。

在讀此書之前,我以為的傾聽就是在對方說話時不插話、適時的給予反應。然而,讀完書後學到傾聽不是被動地聽。真正的傾聽,就是身體、心靈、理性、感性被另一個人的敘述給打動。傾聽,是有一個人願意跟你一同感受。

強調要宣傳自己、輸出觀點、傾聽自己內心、傾聽直覺的當代,卻鮮少鼓勵我們仔細、用心地傾聽他人。作者用詼諧的口吻為傾聽抱不平:「在溝通研究中,傾聽有如被冷落在一旁的繼子繼女,躲在高效演說、修辭、辯論、說服和宣傳的陰影之下。」然而傾聽的重要性絕對不遜於表達。


▌傾聽,就是發掘他人腦中的想法,並證明自己在乎、也想要知道他們的想法。

2004年正值網路革命風起雲湧之際,一位無名網友在某個鮮為人知的線上聊天室貼了一句:「我好寂寞,有人願意跟我說話嗎?」這句發自內心的吶喊在網路上快速蔓延,累積大量的回應和媒體關注。

很多人之所以寂寞,不是因為孤單。有人寫道:「我每天身邊都圍繞著很多人,我卻感覺跟他們很疏離。」寂寞的人沒有可以分享想法和感受的人,同樣重要的是,也沒有人跟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每一個人都渴望被理解,都渴望被當作一個有想法、有情緒,且想法獨特寶貴、值得用心聆聽的人。


▌只要問對問題,每個人都很有趣。

凱特認為「好奇心」是傾聽的要素之一,也鼓勵大家主動與身邊的人攀談。曾有人在電車上做實驗,請實驗對象主動與坐在旁邊的乘客聊天,多數人擔心會被貼冷臉或無法接話,但聊天過程卻出乎預料的順利且能從對話中有所收穫。

常備錦囊妙語可能不是跟人產生連結的最好方式。根據自體心理學的原則,說錯話創造了修補的機會,反而能強化你跟他人的聯繫。

讓我想到Youtuber孫女,她有多項符合書中提到的「好聽眾」的特質。例如勇於跟陌生人攀談,抱著開放心態傾聽,傾聽對方人生故事時給予情緒價值,引導對方進一步透漏更多(如她本人說的「又解開支線」)。

當一個人覺得被瞭解和欣賞的時候,就更願意分享。觀眾也從影片中得知不少有趣的觀點,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她的分享內容新奇有趣外,又富有人情味和溫度。


▌聽人說故事,基本上是一種需要爭取的特權。

對某些人來說主動踏出與人攀談的那一步沒那麼容易。沒關係,有個活動的門檻低多了,那就是:八卦。

無人不八卦,因為八卦能讓我們判斷誰值得信任或效仿、事情有多嚴重、誰是敵是友。因為如此,聽八卦有助於形成我們的倫理道德觀,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荷蘭的研究發現,聽正面的八卦讓人起而仿效,負面的八卦則讓人覺得自己沒那麼糟。另一項研究顯示,八卦愈是讓你震驚或激動,你愈有可能從中學到教訓。


▌傾聽時,如果你真正「抓到」對方想表達的,你跟對方的腦波就會頻率一致。

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問自己是個「好聽眾」嗎?—對不熟悉或是略有交集的人算是吧。之前工作上往來的工廠同事、美髮師,甚至是吃麵遇到的阿姨,都會主動跟我傾訴私事。

但換成至親及男友,我就認為自己算不上好的聽眾,反而是我個人脫口秀多過於傾聽。我想是相對時常陪伴在身邊的人,交情較淺的人因不熟悉,較易對對方產生好奇、探究的想法。

無論是誰,其實都很容易預設自己瞭解伴侶、家人的想法。這叫做親密溝通偏見。親密關係雖然美好,但也會讓我們自滿,高估自己理解最親近的人在想什麼的能力。

那就好像一旦你跟一個人建立關係,你會以為關係永遠存在。可是我們每天跟人的互動和從事的活動持續塑造著我們,一點一滴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所以沒有人跟昨天一樣,今天的我也不能跟明天的我一模一樣。

看法、態度和信念隨時在改變。無論你們認識多久、自認為多暸解對方,只要停止傾聽,最終會失去對他人的理解,對彼此越來越陌生。


▌傾聽並不表示、甚或暗示你同意某人的看法,只是代表你接受他人有權發表看法,而且你可能從中學到東西。

從書中也看到自己在對話中的症頭—我很容易心急,或是過於在意說話的氣氛冷掉,常會一股腦地說個不停。然而,當個好聽眾就是能夠接納停頓和沉默,因為太快填滿沉默會妨礙說者表達努力要表達的想法,更何況是插話。那不但讓人無法暢所欲言,也阻礙真正的問題浮上檯面。

如凱特提醒的:「我不需要說個不停才能讓話題繼續。最有趣和最珍貴的對話,有時並非來自我的問題,而是由於我閉上了嘴巴。給對方時間和空間整理思緒,你從互動中得到的收穫反而更多。」

雖傾聽對人的社交、大腦活動、心理慰藉有幫助,然而人的注意力有限,且時時保持高專注地傾聽也很耗費精神與體力。跟人生大多數事情不同的是,要不要傾聽,完全由你自己掌控。你可以決定誰值得你認真傾聽。傾聽是你賜給別人的禮物,沒人可以強迫你傾聽。


▌聽是被動的,傾聽是主動的。

《你都沒在聽》的原文書名為《You're Not Listening》。英文中的Listening和hearing雖中文都翻譯成聽,但意義上卻有所不同。hearing(聽)先於Listening(傾聽)。聽是被動的,傾聽是主動的。


我很喜歡凱特用心地以不同角度切入定義傾聽並推崇傾聽的優勢。看完書後我覺得一個好的聽眾就像與傾訴者默契地一退一進共舞。

也如同我們閱覽人物傳記和電影,猶如多體驗了不同的人生支線。不帶偏見的聽人分享,能擴充自己的認知邊界,同時傾聽也是創新、同理、洞察的培養皿。


並且好聽眾也具有否定能力,能夠處理對立的看法和灰色地帶,因為知道事實往往並不僅止於表面所見,所以不急著尋找方便的推論和立即的答案。這或許是心胸狹隘的相反。否定能力也是創造力的根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狗園
45會員
71內容數
慢慢摸索中,都是個人想法
大狗園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花了幾天把期待已久(在圖書館排隊快半年才借到)的《明日,明日,又明日》看完。 看完覺得:一言難盡。 將虛擬與現實交錯的敘事方式,讓整部小說更有層次,也讓我不時跳出來反思:我們是否也常在別人的遊戲規則裡迷失方向?
Thumbnail
2025/04/25
花了幾天把期待已久(在圖書館排隊快半年才借到)的《明日,明日,又明日》看完。 看完覺得:一言難盡。 將虛擬與現實交錯的敘事方式,讓整部小說更有層次,也讓我不時跳出來反思:我們是否也常在別人的遊戲規則裡迷失方向?
Thumbnail
2024/12/03
《家族的完成》以身邊都可能出現的人物的日常構成,蘊藏著無數日本今後核心家庭的問題。櫻木紫乃的敘述手法看似薄情,實則是參透人性的淡定。 我們都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但在為生活奔波的路途上,逐漸忘了為何而活。不得不對現實生活妥協,卻不代表甘願妥協。
Thumbnail
2024/12/03
《家族的完成》以身邊都可能出現的人物的日常構成,蘊藏著無數日本今後核心家庭的問題。櫻木紫乃的敘述手法看似薄情,實則是參透人性的淡定。 我們都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但在為生活奔波的路途上,逐漸忘了為何而活。不得不對現實生活妥協,卻不代表甘願妥協。
Thumbnail
2024/11/08
本篇介紹《天藍色的彼岸 The Great Blue Yonder》便是探討死亡的書。作者安排讀者跟著11歲小男孩的視角展示他對生命的理解,正視內心、面對人生的無常。全書沒有提到死亡的陰影與恐怖,相反地,作者以詼諧生動、善解人意、溫暖的方式讓讀者思考生命的必經之路。
Thumbnail
2024/11/08
本篇介紹《天藍色的彼岸 The Great Blue Yonder》便是探討死亡的書。作者安排讀者跟著11歲小男孩的視角展示他對生命的理解,正視內心、面對人生的無常。全書沒有提到死亡的陰影與恐怖,相反地,作者以詼諧生動、善解人意、溫暖的方式讓讀者思考生命的必經之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胎兒十六週大就對聲音有反應,聽覺也是人臨終前最後消失的知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聽,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就只停在「聽」。 讓我想到Youtuber孫女有多項符合書中提到的「好聽眾」的特質。如勇於跟陌生人攀談,傾聽對方人生故事時給予情緒價值,引導對方進一步透漏更多(如她本人說的「又解開支線」)。
Thumbnail
胎兒十六週大就對聲音有反應,聽覺也是人臨終前最後消失的知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聽,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就只停在「聽」。 讓我想到Youtuber孫女有多項符合書中提到的「好聽眾」的特質。如勇於跟陌生人攀談,傾聽對方人生故事時給予情緒價值,引導對方進一步透漏更多(如她本人說的「又解開支線」)。
Thumbnail
春日,搖著酸梅的玻璃罐,哐噹,哐噹,那是在辛苦農作後給予小孩獎勵的聲音。秋日,大人們在芥菜上灑了一層厚厚的鹽巴,小孩們總是爭先恐後的幫忙,菜和菜之間噗滋,噗滋的作響,那是年末辛苦勞作後收成的聲音。就是因為這某些片段的聲音,在那女人的臉上綻放出童真的笑容。 外婆真的老了,歲月在她的臉吻出了深深的痕,年
Thumbnail
春日,搖著酸梅的玻璃罐,哐噹,哐噹,那是在辛苦農作後給予小孩獎勵的聲音。秋日,大人們在芥菜上灑了一層厚厚的鹽巴,小孩們總是爭先恐後的幫忙,菜和菜之間噗滋,噗滋的作響,那是年末辛苦勞作後收成的聲音。就是因為這某些片段的聲音,在那女人的臉上綻放出童真的笑容。 外婆真的老了,歲月在她的臉吻出了深深的痕,年
Thumbnail
專注傾聽他人,這太老生常談了。 但其中崇建老師說的一段話,衝擊到我了:「如果一個人不曾被好好的傾聽,那這個人可能就沒辦法好好傾聽別人。」 回想過去,竟找不到「自己被好好傾聽」的記憶…… 不管是學生時期還是在職場,週遭朋友常跟我倒心情垃圾,我很擅長安慰人,也常常幫忙想辦法,有時朋友話匣子一開,聊
Thumbnail
專注傾聽他人,這太老生常談了。 但其中崇建老師說的一段話,衝擊到我了:「如果一個人不曾被好好的傾聽,那這個人可能就沒辦法好好傾聽別人。」 回想過去,竟找不到「自己被好好傾聽」的記憶…… 不管是學生時期還是在職場,週遭朋友常跟我倒心情垃圾,我很擅長安慰人,也常常幫忙想辦法,有時朋友話匣子一開,聊
Thumbnail
好一陣子覺得思緒一直停不下來。不知道是不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我們每天都被一大堆的媒體,網路,社交平台給佔據。隨便滑一下手機,上個網,看個網路影片,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除了這個問題,我有時也會不時的一直想之前發生的事,說過的話,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應對方式。是的,在我做這些事時,沒有活在當下。但重新檢閱自己
Thumbnail
好一陣子覺得思緒一直停不下來。不知道是不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我們每天都被一大堆的媒體,網路,社交平台給佔據。隨便滑一下手機,上個網,看個網路影片,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除了這個問題,我有時也會不時的一直想之前發生的事,說過的話,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應對方式。是的,在我做這些事時,沒有活在當下。但重新檢閱自己
Thumbnail
這是一本這世代非常需要存在與閱讀的一本書,現代社會價值觀崇尚表現自我,但其實安靜傾聽同樣重要。 從書名就發人省思,提醒我們將注意力回到重要的事物上,仔細傾聽,書剛出版的時候就想買下,但內心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因為很常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及格的傾聽者。
Thumbnail
這是一本這世代非常需要存在與閱讀的一本書,現代社會價值觀崇尚表現自我,但其實安靜傾聽同樣重要。 從書名就發人省思,提醒我們將注意力回到重要的事物上,仔細傾聽,書剛出版的時候就想買下,但內心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因為很常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及格的傾聽者。
Thumbnail
從與孩子們一同錄製podcast<誰在說故事?>的排練過程中,分享過去如何帶聽損兒成長的過程。這當中有一堆意想不到懷疑人生的鳥事,也有無法置信身邊居然有這麼多隻溫暖的手,托著我們繼續往前走的感人事!這裡,想分享我們的一點經驗,同時也感謝有幸參與屬於你精彩人生中的一小段過程。
Thumbnail
從與孩子們一同錄製podcast<誰在說故事?>的排練過程中,分享過去如何帶聽損兒成長的過程。這當中有一堆意想不到懷疑人生的鳥事,也有無法置信身邊居然有這麼多隻溫暖的手,托著我們繼續往前走的感人事!這裡,想分享我們的一點經驗,同時也感謝有幸參與屬於你精彩人生中的一小段過程。
Thumbnail
你到底有没有听在听啊? 和它们类似的话,好像人生永远都避不掉。小时候是妈妈,长大后是老婆,老了换儿女,似乎我们人生的功夫再厉害,”听“的18铜人关永远都无法攻破。 那些要我们听之人的狮吼声也许加增你我听的内功,但是再强的音波还是会过去的,我们也又回到了原型。难道听真的那么困难吗?我不认为如此。
Thumbnail
你到底有没有听在听啊? 和它们类似的话,好像人生永远都避不掉。小时候是妈妈,长大后是老婆,老了换儿女,似乎我们人生的功夫再厉害,”听“的18铜人关永远都无法攻破。 那些要我们听之人的狮吼声也许加增你我听的内功,但是再强的音波还是会过去的,我们也又回到了原型。难道听真的那么困难吗?我不认为如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