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你都沒在聽》—上一次傾聽別人說話是什麼時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書的開頭,作者凱特單刀直入地拋出問題:你上一次傾聽別人說話是什麼時候?

胎兒十六週大就對聲音有反應,聽覺也是人臨終前最後消失的知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聽,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就只停在「聽」。


▼書籍資料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圖片來源:博客來


書名:《你都沒在聽》

作者: 凱特‧墨菲 (Kate Murphy)

譯者:謝佩妏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年:2020年




本身為《紐約時報》撰稿人的凱特,工作就是在聽人說話。此書是她花了兩年時間採訪需要大量傾聽,例如心理諮商師、美髮師、酒保、牧師、談判專家、甚至還有間諜…等。

除整理各路好手的傾聽經驗外,也有心理、神經科學、生物力學等層面的科學根據。書中不見艱澀的理論,反倒以幽默、平易近人的文字介紹傾聽的重要性,同時也是一本提升傾聽技巧的指南。


▌傾聽,是有一個人願意跟你一同感受。

在讀此書之前,我以為的傾聽就是在對方說話時不插話、適時的給予反應。然而,讀完書後學到傾聽不是被動地聽。真正的傾聽,就是身體、心靈、理性、感性被另一個人的敘述給打動。傾聽,是有一個人願意跟你一同感受。

強調要宣傳自己、輸出觀點、傾聽自己內心、傾聽直覺的當代,卻鮮少鼓勵我們仔細、用心地傾聽他人。作者用詼諧的口吻為傾聽抱不平:「在溝通研究中,傾聽有如被冷落在一旁的繼子繼女,躲在高效演說、修辭、辯論、說服和宣傳的陰影之下。」然而傾聽的重要性絕對不遜於表達。


▌傾聽,就是發掘他人腦中的想法,並證明自己在乎、也想要知道他們的想法。

2004年正值網路革命風起雲湧之際,一位無名網友在某個鮮為人知的線上聊天室貼了一句:「我好寂寞,有人願意跟我說話嗎?」這句發自內心的吶喊在網路上快速蔓延,累積大量的回應和媒體關注。

很多人之所以寂寞,不是因為孤單。有人寫道:「我每天身邊都圍繞著很多人,我卻感覺跟他們很疏離。」寂寞的人沒有可以分享想法和感受的人,同樣重要的是,也沒有人跟他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每一個人都渴望被理解,都渴望被當作一個有想法、有情緒,且想法獨特寶貴、值得用心聆聽的人。


▌只要問對問題,每個人都很有趣。

凱特認為「好奇心」是傾聽的要素之一,也鼓勵大家主動與身邊的人攀談。曾有人在電車上做實驗,請實驗對象主動與坐在旁邊的乘客聊天,多數人擔心會被貼冷臉或無法接話,但聊天過程卻出乎預料的順利且能從對話中有所收穫。

常備錦囊妙語可能不是跟人產生連結的最好方式。根據自體心理學的原則,說錯話創造了修補的機會,反而能強化你跟他人的聯繫。

讓我想到Youtuber孫女,她有多項符合書中提到的「好聽眾」的特質。例如勇於跟陌生人攀談,抱著開放心態傾聽,傾聽對方人生故事時給予情緒價值,引導對方進一步透漏更多(如她本人說的「又解開支線」)。

當一個人覺得被瞭解和欣賞的時候,就更願意分享。觀眾也從影片中得知不少有趣的觀點,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她的分享內容新奇有趣外,又富有人情味和溫度。


▌聽人說故事,基本上是一種需要爭取的特權。

對某些人來說主動踏出與人攀談的那一步沒那麼容易。沒關係,有個活動的門檻低多了,那就是:八卦。

無人不八卦,因為八卦能讓我們判斷誰值得信任或效仿、事情有多嚴重、誰是敵是友。因為如此,聽八卦有助於形成我們的倫理道德觀,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荷蘭的研究發現,聽正面的八卦讓人起而仿效,負面的八卦則讓人覺得自己沒那麼糟。另一項研究顯示,八卦愈是讓你震驚或激動,你愈有可能從中學到教訓。


▌傾聽時,如果你真正「抓到」對方想表達的,你跟對方的腦波就會頻率一致。

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問自己是個「好聽眾」嗎?—對不熟悉或是略有交集的人算是吧。之前工作上往來的工廠同事、美髮師,甚至是吃麵遇到的阿姨,都會主動跟我傾訴私事。

但換成至親及男友,我就認為自己算不上好的聽眾,反而是我個人脫口秀多過於傾聽。我想是相對時常陪伴在身邊的人,交情較淺的人因不熟悉,較易對對方產生好奇、探究的想法。

無論是誰,其實都很容易預設自己瞭解伴侶、家人的想法。這叫做親密溝通偏見。親密關係雖然美好,但也會讓我們自滿,高估自己理解最親近的人在想什麼的能力。

那就好像一旦你跟一個人建立關係,你會以為關係永遠存在。可是我們每天跟人的互動和從事的活動持續塑造著我們,一點一滴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所以沒有人跟昨天一樣,今天的我也不能跟明天的我一模一樣。

看法、態度和信念隨時在改變。無論你們認識多久、自認為多暸解對方,只要停止傾聽,最終會失去對他人的理解,對彼此越來越陌生。


▌傾聽並不表示、甚或暗示你同意某人的看法,只是代表你接受他人有權發表看法,而且你可能從中學到東西。

從書中也看到自己在對話中的症頭—我很容易心急,或是過於在意說話的氣氛冷掉,常會一股腦地說個不停。然而,當個好聽眾就是能夠接納停頓和沉默,因為太快填滿沉默會妨礙說者表達努力要表達的想法,更何況是插話。那不但讓人無法暢所欲言,也阻礙真正的問題浮上檯面。

如凱特提醒的:「我不需要說個不停才能讓話題繼續。最有趣和最珍貴的對話,有時並非來自我的問題,而是由於我閉上了嘴巴。給對方時間和空間整理思緒,你從互動中得到的收穫反而更多。」

雖傾聽對人的社交、大腦活動、心理慰藉有幫助,然而人的注意力有限,且時時保持高專注地傾聽也很耗費精神與體力。跟人生大多數事情不同的是,要不要傾聽,完全由你自己掌控。你可以決定誰值得你認真傾聽。傾聽是你賜給別人的禮物,沒人可以強迫你傾聽。


▌聽是被動的,傾聽是主動的。

《你都沒在聽》的原文書名為《You're Not Listening》。英文中的Listening和hearing雖中文都翻譯成聽,但意義上卻有所不同。hearing(聽)先於Listening(傾聽)。聽是被動的,傾聽是主動的。


我很喜歡凱特用心地以不同角度切入定義傾聽並推崇傾聽的優勢。看完書後我覺得一個好的聽眾就像與傾訴者默契地一退一進共舞。

也如同我們閱覽人物傳記和電影,猶如多體驗了不同的人生支線。不帶偏見的聽人分享,能擴充自己的認知邊界,同時傾聽也是創新、同理、洞察的培養皿。


並且好聽眾也具有否定能力,能夠處理對立的看法和灰色地帶,因為知道事實往往並不僅止於表面所見,所以不急著尋找方便的推論和立即的答案。這或許是心胸狹隘的相反。否定能力也是創造力的根源。

avatar-img
43會員
65內容數
慢慢摸索中,都是個人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狗園 的其他內容
《家族的完成》以身邊都可能出現的人物的日常構成,蘊藏著無數日本今後核心家庭的問題。櫻木紫乃的敘述手法看似薄情,實則是參透人性的淡定。 我們都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但在為生活奔波的路途上,逐漸忘了為何而活。不得不對現實生活妥協,卻不代表甘願妥協。
本篇介紹《天藍色的彼岸 The Great Blue Yonder》便是探討死亡的書。作者安排讀者跟著11歲小男孩的視角展示他對生命的理解,正視內心、面對人生的無常。全書沒有提到死亡的陰影與恐怖,相反地,作者以詼諧生動、善解人意、溫暖的方式讓讀者思考生命的必經之路。
直到今天,才明白原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竟對人生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言喻的情緒困擾。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對生活中的小事反應過度;有時候,我們又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些困擾,往往源於童年時期所經歷的情感忽視。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5/5吉本芭娜娜《廚房》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5/5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家族的完成》以身邊都可能出現的人物的日常構成,蘊藏著無數日本今後核心家庭的問題。櫻木紫乃的敘述手法看似薄情,實則是參透人性的淡定。 我們都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但在為生活奔波的路途上,逐漸忘了為何而活。不得不對現實生活妥協,卻不代表甘願妥協。
本篇介紹《天藍色的彼岸 The Great Blue Yonder》便是探討死亡的書。作者安排讀者跟著11歲小男孩的視角展示他對生命的理解,正視內心、面對人生的無常。全書沒有提到死亡的陰影與恐怖,相反地,作者以詼諧生動、善解人意、溫暖的方式讓讀者思考生命的必經之路。
直到今天,才明白原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竟對人生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言喻的情緒困擾。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的焦慮,對生活中的小事反應過度;有時候,我們又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些困擾,往往源於童年時期所經歷的情感忽視。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5/5吉本芭娜娜《廚房》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5/5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沒有人說過的是,當你的小孩死了,一部分的你(非常小、但不可忽略的部分)也鬆了一口氣。因為,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你預期中、日夜擔心且做好準備的那一刻,終於來到了。啊,你告訴自己,終於來到了。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前言 人生就像一本故事書一樣,有起起落落,不可能都一帆風順,在我的人生裡,也經歷過大風大浪,人家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唯有走過,才能懂得,不管際遇如何,這些歲月的痕跡,都會為我們的生命,留下最美的回憶。 關於我 C媽,3寶媽,小時候,受家裡栽培,學過多年音樂,高中時,讀了音樂相關的科系,大學
很快地就把「不存在的母親」看完了,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作者紀錄了媽媽與自己對同一件事情的回憶,同一件事往往對母女來說是很不同的印象與感受。從一個女兒,一個中年的女兒回頭看媽媽的一生,我身為一個中年女性讀者,只能用「感慨萬千」來形容。 這個世界不乏失職的媽媽,可能會虐待孩子,拋棄孩子… 但我很幸
跟著這本書揭開身世之謎,一切從複雜到簡單-只因為自己不是親生的,而且是媽媽口裡的「下人」所生。所以從小到大,媽媽對她的言語總和另一個仿若充滿性魅力的女人重合。
 “媽媽”,“媽媽”,先是一聲稚嫩的童聲在呼喚媽媽,接著那呼喚聲連成了一片。  “我要媽媽”   “呜呜呜”   靜靜的夜,被這些聲音打破。 哭聲劃破了寂靜。   "יהוה," יהוה.   “不哭,不哭”   “你去那邊。 劉,去那邊“她一邊說一邊跑。   她習慣
Thumbnail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成為母親的感動,以及看著孩子成長的心情。從懷孕到寶寶學步再到奔跑的過程,作者充滿了對孩子的愛和感激。文章以一首歌的歌詞作為結尾,表達了對孩子成長過程的懷念和希望能讓時間慢一點的心情。
Thumbnail
在與兩個女兒的互動中,一位父親體認到溝通中聆聽的重要性。透過聆聽,他重新建立了與女兒的關係,讓溝通變得更加豐富。本文分享了他如何透過停止說話,而開始聆聽,並最終實現了真正的溝通。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沒有人說過的是,當你的小孩死了,一部分的你(非常小、但不可忽略的部分)也鬆了一口氣。因為,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你預期中、日夜擔心且做好準備的那一刻,終於來到了。啊,你告訴自己,終於來到了。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前言 人生就像一本故事書一樣,有起起落落,不可能都一帆風順,在我的人生裡,也經歷過大風大浪,人家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唯有走過,才能懂得,不管際遇如何,這些歲月的痕跡,都會為我們的生命,留下最美的回憶。 關於我 C媽,3寶媽,小時候,受家裡栽培,學過多年音樂,高中時,讀了音樂相關的科系,大學
很快地就把「不存在的母親」看完了,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作者紀錄了媽媽與自己對同一件事情的回憶,同一件事往往對母女來說是很不同的印象與感受。從一個女兒,一個中年的女兒回頭看媽媽的一生,我身為一個中年女性讀者,只能用「感慨萬千」來形容。 這個世界不乏失職的媽媽,可能會虐待孩子,拋棄孩子… 但我很幸
跟著這本書揭開身世之謎,一切從複雜到簡單-只因為自己不是親生的,而且是媽媽口裡的「下人」所生。所以從小到大,媽媽對她的言語總和另一個仿若充滿性魅力的女人重合。
 “媽媽”,“媽媽”,先是一聲稚嫩的童聲在呼喚媽媽,接著那呼喚聲連成了一片。  “我要媽媽”   “呜呜呜”   靜靜的夜,被這些聲音打破。 哭聲劃破了寂靜。   "יהוה," יהוה.   “不哭,不哭”   “你去那邊。 劉,去那邊“她一邊說一邊跑。   她習慣
Thumbnail
當你在童年時期,會不會也曾經希望媽媽能聽懂自己說話的心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成為母親的感動,以及看著孩子成長的心情。從懷孕到寶寶學步再到奔跑的過程,作者充滿了對孩子的愛和感激。文章以一首歌的歌詞作為結尾,表達了對孩子成長過程的懷念和希望能讓時間慢一點的心情。
Thumbnail
在與兩個女兒的互動中,一位父親體認到溝通中聆聽的重要性。透過聆聽,他重新建立了與女兒的關係,讓溝通變得更加豐富。本文分享了他如何透過停止說話,而開始聆聽,並最終實現了真正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