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媒識」了嗎?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又到了歲末年終,你今年還有沒完成的計劃或理想嗎?你盤點了今年的變化和進步了嗎?

那麼,你今年檢視自己接收的資訊了嗎?

許多國家在一年的尾聲都會選出年度代表字,為即將結束的一年下註解。例如今年台灣的代表字是「缺」。各大英語權威字典也選出他們的代表字。

一起來看看吧!

媒體識讀有哪些重要名詞你知道嗎?來看看媒體識讀小辭典

authentic真實

生成式AI所產製的內容越發成熟,深偽、ChatGDP以及各類AI工具被有心人士利用,創造出煞有其事的假資訊,相信你也有所聽聞。

當假的事情有了「證據」得以佐證,事實與虛假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也曾利用深假deepfake拍攝介紹該AI的影片,但觀眾看到的「唐鳳」,其實是找了演員,並利用深假變換成唐鳳的臉。

其實仔細看的話,還是能看出此人長得和唐鳳不太一樣。但相信依然可以騙到許多跟唐鳳不熟的人。

根據韋伯字典的註解,「真實」不只是針對「事件」的真實,也是針對「自我」。他們表示,今年有許多歌手例如山姆.史密斯Sam Smith和泰樂斯Taylor Swift,都表達想要找回自己的聲音authentic voice。

如今,「真實」或是「做自己」反而成了網紅爆紅的方式之一,社群軟體Be real也成為歐美青少年間熱門的社群平台。但,社群上的表演,又有誰能分清那些你根本不認識的人有多少真實和偽造呢?

hallucinate產生幻覺

  • 劍橋詞典2023年度代表字

無獨有偶,今年劍橋辭典選出的代表字也和媒體識讀有關。

"Hallucinate"原意為產生幻覺,劍橋字典將其意衍伸,形容AI創造出來真假參半的內容,讓你我相信眼前看到的就是事實全貌。

網路上不乏網紅名人翻車的事件,過去的形象是刻意經營出來的,但你我卻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事件的全貌」。然而,沒有人是上帝,沒有人可以擁有全知視角。

今年最火紅的生成式AI非ChatGPT莫屬,去年則是Midjourney。ChatGPT被發現提供錯誤資訊,甚至可以站在不同立場產出不同的事件論述。Midjourney也曾因為生產出含有錯誤內容的「新聞圖片」,例如川普被捕、教宗穿名牌,甚至AI生成的圖片得了美術展的獎項,而產生風波。

就連專業的美術評審都可以被騙,一般大眾豈不是更容易被蒙混?

得獎者認為自己實至名歸,因為他並沒有宣稱這是自己的作品,打從最初就有說是Midjourney生產而成,只是評審不知道Midjourney。

舉我阿嬤的例子,她不知道現在科技發展成熟,動畫越來越擬真,好幾次看到動畫都以為是真的,我們需要一再地告訴她那是畫的。另外,她也深信電視台的AI主播是真人。

避免「產生幻覺」的第一步,就是知己知彼。至少要知道有這些操弄手法與工具,看到資訊時,也就能多一分的懷疑。

AI人工智慧

以上描述了一些生成式AI成為有心人士利器,大量地生產完整地假資訊。

科技來自於人性,出發點都是為了便利人類。我也會利用AI,將我的文章轉譯成英文,讓我的外國朋友們也可以讀我的文章,甚至讓更多不認識的外國人認識台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每次有新的生成式AI推出,都會有一波是否某些產業將沒落的討論。但我還是相信,AI是幫助你我減少作業時間,而不能完全取代。

例如線上工具幫我翻譯的英文文章,可能會誤會原本的語境,甚至生成式AI會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可能是錯誤的,因此我事後也需要另作修改。

過去也曾經使用AI幫我寫文章,歡迎參考為什麼移工議題需要被關注?不僅是為他人謀福,更是為己

De-influence反影響

  • 柯林斯字典&牛津辭典2023年度代表字候選字

打開你的社群軟體,是否跳出許多美食、旅遊景點或是各類商品的介紹短影片呢?

這幾年來,社群成為一種行銷方式和市場,甚至透過網紅的知名度、影響力和背書,為商品代言,吹起一陣網紅行銷的風潮。

各大業者也建立起自己的社群,並使出渾身解數,發布創意好笑的行銷貼文,或者厲害一點的,成功帶起話題又不讓人覺得被推銷。以台灣來說,某間連鎖生鮮超市的社群時常成功帶起話題,我們老師也多次以他們的社群貼文做課堂範例。

但社群與網紅所帶來的消費主義,製造假性需求,讓人們常常將錢花在不需要的物品上,產生浪費。所以也興起了反網紅的聲音,呼籲廣大民眾不要購買某些特定商品,產品可能被過度誇大,購物前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需要。反對消費主義也恰巧與國際上永續倡議不謀而合,成為一潮流。

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Re-think今年的專案「緣滅雙十一」或可為其中一例。

但,這顯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influence"。

gaslighting煤氣燈效應

  • 韋伯字典2022年度代表字

相信煤氣燈效應在華文圈應該不陌生吧?不過這只是巧合,韋伯字典選擇gaslighting跟2021年底的蕾神之槌沒有關係喔!

「煤氣燈效應」來自於一部1938年的舞台劇,《煤氣燈下》(Gaslight),1944年也被改編成電影。劇中,女主角一再地被男主角否認,包含她的感知與記憶,使得女主角產生自我懷疑,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官,最後精神崩潰。

gaslighting也被收入字典,並用來形容:嚴重誤導某人的行為,尤其是為了達成個人利益。

這項解釋和資訊操弄的目的相同,為了達成自己的利益,誤導和說服他人相信自己的觀點立場。有心人士藉由社群網絡,將特定觀點——或者更糟,散播假資訊——滲透進閱聽者的腦海。

若出現羊群效應,所有言論一面倒地傾向某一特定立場,導致持反對立場者不敢發表意見,怕被出征而形成沉默螺旋,那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成功。

網路世界真的會影響你對現實世界的看法嗎?來看看英國脫歐的例子:
現代人該思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21世紀的21堂課》讀書筆記

Nomophobia無手機恐慌症

  • 劍橋詞典2018年度代表字

現在正在使用資訊設備看這篇文章的你,應該很難想像沒有手機、電腦、平板這類用品的生活了吧!

電子設備已然成為你的體外器官,隨時隨地都必須帶在身上。若是手機無法使用,將是一件焦慮的事。

也因為你每天都離不開手機,也透過手機悉知天下事,手機成了你最信任的夥伴,輕易地相信它為你帶來的資訊。

錯誤資訊多來自手機,但你也能透過手機查證資訊。包含比對各大新聞媒體,或是利用事實查核平台。

Post-Truth後真相

  • 牛津詞典2016年度代表字

人們相信的真實,是被「再現」的「真實」。

重新將真實編寫成故事,比未經修飾的真實更引人入勝,也容易引起共鳴。

根據《紐約時報中文網》的解釋,「後」表示某項概念越發不被重視。所謂的真實,是個人願意相信、片面選擇接收的真實。

唯有能使人相信的,才是這個時代的真相。

無所不在的媒體

過去旁聽媒觀的營隊,很喜歡其中一張簡報上的字:魚在水中游,人在媒體漫遊。

漫遊媒體宇宙營隊觀摩反思:魚在水中游,人在媒體漫遊

近期有一位目前在公視工作的紀錄片導演找到100談,目前正在洽談合作。他的媒體素養教育紀錄片也恰好以水比喻媒體,片名是《魚缸裡的自覺》。

媒體已經與生活密不可分,消遣娛樂、規劃行程和讀書工作等等,都是透過手機安排,甚至聽從演算法的建議。

正是因為離開媒體已然成為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媒體識讀也不是「重要」,而是「必要」。


歡迎分享你今年檢視資訊的經驗,或是分享你心目中的年度代表字詞喔!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收藏、留言和贊助,讓我更有更新的動力!

追蹤我們:100podcast.2022
文案:Sharon

參考資料

袁齊(2023.11.28)。關鍵評論網〈《韋伯字典》2023年度代表字「authentic真實」查詢量飆升,人們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
Engoo(2023.11.17)〈【時事英文】Cambridge Dictionary 劍橋 2023 年度字 "Hallucinate" 中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選它?
Wilbur dictionary(27 NOV 2023).Words of the year 2023.
洪嘉蔚(2022.12.9)論壇報〈2022國際四大權威字典年度代表字出爐!不安擔憂或躺平 反應人心及社會現實
Avril Chen(2023.12.5)Vogue Taiwan〈rizz是什麼,你有嗎?2023牛津年度代表字反映Z世代影響力

推薦閱讀

田孟心(2023.2.16)天下雜誌〈研究揭露:ChatGPT如何助長虛假訊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51會員
193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2024/11/25
最近,密碼管理器公司 NordPass 公布了新的常見密碼名單(Top 200 Most Common Passwords)。除了全球排名,也可以切換國家常見密碼名單。
Thumbnail
2024/11/25
最近,密碼管理器公司 NordPass 公布了新的常見密碼名單(Top 200 Most Common Passwords)。除了全球排名,也可以切換國家常見密碼名單。
Thumbnail
2024/11/09
你平常查看新聞的方式為何呢?你常看的新聞來源有哪些? 根據資策會報告,截至 2023 年,網路和電視是台灣人最主要接觸新聞的方式,其中以入口網站為數位媒體的大宗,入口網站Yahoo!更是數位媒體的榜首。 依序四名ETtoday、TVBS、東森及三立皆為電視台起家。以報紙起家的自由時報位居第六。
Thumbnail
2024/11/09
你平常查看新聞的方式為何呢?你常看的新聞來源有哪些? 根據資策會報告,截至 2023 年,網路和電視是台灣人最主要接觸新聞的方式,其中以入口網站為數位媒體的大宗,入口網站Yahoo!更是數位媒體的榜首。 依序四名ETtoday、TVBS、東森及三立皆為電視台起家。以報紙起家的自由時報位居第六。
Thumbnail
2024/10/13
你有聽過「先入為主」這個成語嗎? 教育部辭典對這句成語的解釋是:「最早聽到的說法容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主觀印象,有了成見後就難以接受其他後來的意見了。」
Thumbnail
2024/10/13
你有聽過「先入為主」這個成語嗎? 教育部辭典對這句成語的解釋是:「最早聽到的說法容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主觀印象,有了成見後就難以接受其他後來的意見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又到了歲末年終,你今年還有沒完成的計劃或理想嗎?你盤點了今年的變化和進步了嗎? 那麼,你今年檢視自己接收的資訊了嗎? 許多國家在一年的尾聲都會選出年度代表字,為即將結束的一年下註解。例如今年台灣的代表字是「缺」。各大英語權威字典也選出他們的代表字。 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又到了歲末年終,你今年還有沒完成的計劃或理想嗎?你盤點了今年的變化和進步了嗎? 那麼,你今年檢視自己接收的資訊了嗎? 許多國家在一年的尾聲都會選出年度代表字,為即將結束的一年下註解。例如今年台灣的代表字是「缺」。各大英語權威字典也選出他們的代表字。 一起來看看吧!
Thumbnail
你知道日本每年年底都會公布當年度的十大新語、流行語嗎?那麼你知道新語、流行語是怎麼選出來的?又為什麼要選出十大新語、流行語呢?今年又有哪些新穎、流行的詞語有機會得獎呢?馬上點開本文,瞭解以上問題的答案吧。
Thumbnail
你知道日本每年年底都會公布當年度的十大新語、流行語嗎?那麼你知道新語、流行語是怎麼選出來的?又為什麼要選出十大新語、流行語呢?今年又有哪些新穎、流行的詞語有機會得獎呢?馬上點開本文,瞭解以上問題的答案吧。
Thumbnail
在媒體大肆報導、社群廣泛分享下,AI生成技術已經成為無人不知曉的話題。 如果說2023年是AI技術普及化的元年,我想應該沒有什麼人反對。 但熱潮發生後緊接而至的,就是一連串的社會恐慌....
Thumbnail
在媒體大肆報導、社群廣泛分享下,AI生成技術已經成為無人不知曉的話題。 如果說2023年是AI技術普及化的元年,我想應該沒有什麼人反對。 但熱潮發生後緊接而至的,就是一連串的社會恐慌....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2023年度關鍵字 如果說2022年的年度關鍵字是NFT, 那麼2023年的年度關鍵字就是AI。 那我也可以預言一下,2024年的年度關鍵字應該是元宇宙+AI。 記得我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曾經提過一個竹子成長的故事,這影片的重點有兩個,第一是凡事都需經過醞釀,才會成功。第二是任何事情在剛起步的
Thumbnail
2023年度關鍵字 如果說2022年的年度關鍵字是NFT, 那麼2023年的年度關鍵字就是AI。 那我也可以預言一下,2024年的年度關鍵字應該是元宇宙+AI。 記得我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曾經提過一個竹子成長的故事,這影片的重點有兩個,第一是凡事都需經過醞釀,才會成功。第二是任何事情在剛起步的
Thumbnail
西元兩千零二十二年
Thumbnail
西元兩千零二十二年
Thumbnail
長期以來,一直對徐仁國無法上心(總覺得是右眼下那顆痣的問題XD) 但這齣戲很對他的型ㄟ(深情歐巴當然也有效期嘛) 我總被好笑離奇與科學實證結合的劇情吸引 但吾人皆知知道,塔羅、紫微、甚至馬雅十三月曆等等, 無非都是以科學為本(統計學,ex星象、生辰,現在常說的大數據)去歸納 所以,你會發現, AI開
Thumbnail
長期以來,一直對徐仁國無法上心(總覺得是右眼下那顆痣的問題XD) 但這齣戲很對他的型ㄟ(深情歐巴當然也有效期嘛) 我總被好笑離奇與科學實證結合的劇情吸引 但吾人皆知知道,塔羅、紫微、甚至馬雅十三月曆等等, 無非都是以科學為本(統計學,ex星象、生辰,現在常說的大數據)去歸納 所以,你會發現, AI開
Thumbnail
本篇文章短文評論針砭八卦媒體,談及媒體識讀重要性,良知查證不可少。
Thumbnail
本篇文章短文評論針砭八卦媒體,談及媒體識讀重要性,良知查證不可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