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說出口,病人一起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外公是在民國100年9月過世的,想起當時過世前在醫院守候的那段時間,至今仍是無限的感傷,也有許多的遺珠之憾。以我外公的臨終前那段故事,藉以希望各位一同響應病安工作!

本身是公共衛生科系畢業,至今也在衛生行政公部門工作幾年了。雖非專業,但畢竟也讀了些衛生教育與基礎醫學,然而到後來外公的病症,諷刺地,應該是抽菸引起的肺癌。會說很諷刺是因為外公抽菸不是一天兩天了,我們卻也因為數十年來並沒有什麼異狀,即便有感到擔心,也想說就讓他安享晚年不要約束什麼,而最後得到肺癌雖然很不意外,但不斷咳嗽的預兆,加以外公沉默寡言的個性,那段時間的病程進展之快,卻仍讓我們措手不及。

到了醫院的那段時間,不短不長,卻足以讓我感到,我的所學,卻是在外公的臨終最後一刻幫不上什麼忙。我知道外公躺很久會可能有壓瘡,但我無法去避免;我知道外公吃飯容易咳嗽嗆到;但我只知道盡可能買粥類等容易吞食的食物;家人們認為要自己照顧,才能算是孝順。直到切片結果確認了,送入安寧病房後的那一天,開始請看護照顧的第一天,我們才知道可以吃布丁;可以用手術手套裝水做水球墊著身體,我們的所謂「孝順」卻是讓外公活受罪了數天!

而這一切,本可以出自我們一句詢問,向護理人員進行反應之後,可能就能獲得的資訊以及衛教,卻在我們的自以為是的當中,或是難以啟齒,未能一同融入、參與病人的照護。希望利用這樣的文章,用我自己的切身經驗,向大家一同呼籲:

一、「回應」醫護團隊的身份確認,哪怕是重複再重複,也是把關再把關,而不是在找麻煩,就如同打電話再次複誦一樣,更何況今天可能是一位護理人員照護許多病人,對於我們而言是重複贅述,但對他們而言可是重要一一確認機制,外公又是沉默的個性,而且住院那段時間精神混亂,卻又是一個矛盾的情況,好在家屬的我們能從旁協助確認。

二、「反應」任何問題,病人是我的家人,我最了解他(她),但我不知道如何醫治;醫護團隊知道如何診治及緩和病人痛苦,但不了解或只能獲知有限的病人情況,家屬的我們就是溝通的橋樑,如何把兩方面串連好,達到最有效的治療效果,需要靠家屬或本人勇於去反應問題。在期間與醫護人員協調不再積極進行抽痰的動作,因為外公顯得很痛苦,但我們卻忽略了向醫護人員雞婆地詢問另外餵食等問題,或許因為中國人的習性使然,也或許擔心麻煩到護理人員,希望這樣的通病引起的後果之鑑,能夠讓所有家屬或病人能夠勇於反應自身的病程疑慮與問題。

參與相關的活動以及擴大民眾的加入一同照護病人的團隊,照護絕非醫院一方的責任,也絕非家屬不必知道、不必關心。誰能保證自己也為醫生、護士的時候,碰到疾病上身,不會因此慌了手腳。只有大家一同開始重視這樣的議題,才能形成進步改善的力量。請大家一同為了病人安全與就醫品質,加持!加油!

avatar-img
3會員
13內容數
一花一世界,三千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文木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某日上午,一名孕婦產後不習慣使用尿壺,下床去上廁所後因身體不適而跌倒;隔天下午,一名阿伯不習慣靠別人幫助,自行下床上廁所後因身體不適而跌倒。
長期臥床的病人,在相關的感染管制上,容易發生如長期養護機構方向的疾病,如壓瘡、傳染性疾病,及本次要介紹的疥瘡。
中年期約為40至65歲,人的身體機能大約在30歲時到達顛峰,40歲開始走下坡。在中年階段,女性約在40至50歲會面臨更年期及其所帶來的在生理方面的不適,還有心理方面會遇到的抑鬱及煩躁不安,而男性雖然不向女性一般有顯著的更年期,但在約50至65歲時,荷爾蒙也會緩慢下降,出現精力下降的問題。
三讀五對是護理基礎的給藥流程,甚至到現在更發展到七對之多(症狀對、紀錄對)。 跟品質管理5H1H又有甚麼關係?筆者自己在就讀護理期間,也有在醫院品管演講中嘗試用護理的角度去解釋品質管理的一些概念。 發現在企管或品管中,有許多手法,看似很高深,其實在其他領域之中道理也是融入在其中。5W1H或說是6
某日上午,一名孕婦產後不習慣使用尿壺,下床去上廁所後因身體不適而跌倒;隔天下午,一名阿伯不習慣靠別人幫助,自行下床上廁所後因身體不適而跌倒。
長期臥床的病人,在相關的感染管制上,容易發生如長期養護機構方向的疾病,如壓瘡、傳染性疾病,及本次要介紹的疥瘡。
中年期約為40至65歲,人的身體機能大約在30歲時到達顛峰,40歲開始走下坡。在中年階段,女性約在40至50歲會面臨更年期及其所帶來的在生理方面的不適,還有心理方面會遇到的抑鬱及煩躁不安,而男性雖然不向女性一般有顯著的更年期,但在約50至65歲時,荷爾蒙也會緩慢下降,出現精力下降的問題。
三讀五對是護理基礎的給藥流程,甚至到現在更發展到七對之多(症狀對、紀錄對)。 跟品質管理5H1H又有甚麼關係?筆者自己在就讀護理期間,也有在醫院品管演講中嘗試用護理的角度去解釋品質管理的一些概念。 發現在企管或品管中,有許多手法,看似很高深,其實在其他領域之中道理也是融入在其中。5W1H或說是6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家父和家母病重期間,我還在職—在花蓮—,事實上無暇顧及如何處理的細節,父親從發現胃癌末期到過世僅九個月,雇了一個外籍看護照顧母親。白天順便看護父親(父親一直到過世前都行動自如,頭腦清晰,只是吃完東西必定嘔吐,吐出一堆青綠的黏稠物,必須準備臉盆讓他吐。)我們三兄弟晚上輪班回家照顧他。母親則是膝
Thumbnail
陪母親到醫院看診時,宣導短片正在演長輩罹癌,家屬希望醫師配合,不要告訴病人實際狀況,醫師要家屬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生病,希不希望知道實情?醫師說,如果是自己,不希望被隱瞞,好做所有安排。影片最後是醫生與家屬一同告知病人,一同商討治療方法。 剛考上高中那一年,父親罹癌,醫師判斷,最好的狀況是到年底,
案例 鄰居兼同事突然急病,住院時說要去看他,他家人再三說不必客氣,因為關係不一樣,兒女都曾麻煩他們夫妻照應,以為是客氣所以還是去了,去了才知道,探病時他家人都如臨大敵,原因是他怕被傳染(住院要不要探病是個難題),因此聊了幾句就草草告退。當時還談笑風生,隔幾天,突聽說走了。靈堂上,他兒女說怕媽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果我說,像是等了一陣子,感覺不太對,也怪怪的。但,我確實在倒數著大舅走的那一天。 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
Thumbnail
「我這麼努力地照顧罹癌的爸爸……但是他卻繼續抽菸喝酒,一點都不愛惜自己,我卻要花自己寶貴的時間陪病?這樣下去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是在照顧現場,時常遇到的矛盾和衝突。 照顧者覺得為了恢復健康,生病的家人應該要立刻改掉各種壞習慣,但偏偏患者卻想,我可能沒剩下多少時間了⋯⋯
作者分享了自己對癌症的體悟,並希望能給予有類似遭遇的人一些鼓舞與安慰。文章講述了父親與自己罹患癌症的經歷,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挑戰。最後,分享了自己透過非主流療法和內在探索使傷口癒合的經歷。這篇文章強調了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和平衡,並希望能為醫癌者帶來一些正面的啟發。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阿公已經九十高齡了。原本身子骨就虛弱(他得過胃癌,喉嚨也有一個開放的洞口,平常用布蓋著,咳痰時才掀開)的外公,前幾天小中風,住進了彰基。我星期一因為要看整型外科,所以就跟媽媽說順便去看阿公。原本以為整型外科是在上午(這也不能怪我們,我才第二次看彰基的整型外科而已),撲了個空,於是我們就直接先去看外公
Thumbnail
一位年約50多歲的病友,在十幾年前就診斷晚期肺癌,「剛開始他來看病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特別的期望,因為他就覺得自己大概活不久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家父和家母病重期間,我還在職—在花蓮—,事實上無暇顧及如何處理的細節,父親從發現胃癌末期到過世僅九個月,雇了一個外籍看護照顧母親。白天順便看護父親(父親一直到過世前都行動自如,頭腦清晰,只是吃完東西必定嘔吐,吐出一堆青綠的黏稠物,必須準備臉盆讓他吐。)我們三兄弟晚上輪班回家照顧他。母親則是膝
Thumbnail
陪母親到醫院看診時,宣導短片正在演長輩罹癌,家屬希望醫師配合,不要告訴病人實際狀況,醫師要家屬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生病,希不希望知道實情?醫師說,如果是自己,不希望被隱瞞,好做所有安排。影片最後是醫生與家屬一同告知病人,一同商討治療方法。 剛考上高中那一年,父親罹癌,醫師判斷,最好的狀況是到年底,
案例 鄰居兼同事突然急病,住院時說要去看他,他家人再三說不必客氣,因為關係不一樣,兒女都曾麻煩他們夫妻照應,以為是客氣所以還是去了,去了才知道,探病時他家人都如臨大敵,原因是他怕被傳染(住院要不要探病是個難題),因此聊了幾句就草草告退。當時還談笑風生,隔幾天,突聽說走了。靈堂上,他兒女說怕媽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果我說,像是等了一陣子,感覺不太對,也怪怪的。但,我確實在倒數著大舅走的那一天。 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
Thumbnail
「我這麼努力地照顧罹癌的爸爸……但是他卻繼續抽菸喝酒,一點都不愛惜自己,我卻要花自己寶貴的時間陪病?這樣下去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是在照顧現場,時常遇到的矛盾和衝突。 照顧者覺得為了恢復健康,生病的家人應該要立刻改掉各種壞習慣,但偏偏患者卻想,我可能沒剩下多少時間了⋯⋯
作者分享了自己對癌症的體悟,並希望能給予有類似遭遇的人一些鼓舞與安慰。文章講述了父親與自己罹患癌症的經歷,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挑戰。最後,分享了自己透過非主流療法和內在探索使傷口癒合的經歷。這篇文章強調了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和平衡,並希望能為醫癌者帶來一些正面的啟發。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阿公已經九十高齡了。原本身子骨就虛弱(他得過胃癌,喉嚨也有一個開放的洞口,平常用布蓋著,咳痰時才掀開)的外公,前幾天小中風,住進了彰基。我星期一因為要看整型外科,所以就跟媽媽說順便去看阿公。原本以為整型外科是在上午(這也不能怪我們,我才第二次看彰基的整型外科而已),撲了個空,於是我們就直接先去看外公
Thumbnail
一位年約50多歲的病友,在十幾年前就診斷晚期肺癌,「剛開始他來看病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特別的期望,因為他就覺得自己大概活不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