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魔幻寫實橋段:
我相信所有看過《老狐狸》的人都和我一樣,對於影片中後的魔幻寫實橋段印象極深刻。
魔幻寫實一直是台灣電影常見的手法,但常常表現得讓我感到扼腕🥺
每當電影進展到魔幻寫實的橋段,我都在心裡吶喊「完了!這部電影是不是要毀了!」或是帶著「加入這橋段是想幹嘛?」的疑問
《老狐狸》非但沒讓人失望,這部分處理得可以說是好萊塢等級。
光是這個片段就值得去電影院了!而我確實也因此二刷。
強力推薦《老狐狸》電影行銷團隊,把這片段直接做成短影音來推廣,請有信心,這段令人驚豔的程度,絕對足以在社群平台上引起強而有力的迴響。
請原諒我,因為太喜愛這片段,所以完全不講述這段在幹嘛,各位請進電影院看,光這段就值回票價,就必須身體力行進電影院,給予製作團隊鼓勵。
2.又美又寫實的美術、服裝和場景設計:
《老狐狸》設定在 1989 年,片中的服裝、場景還有整體美術,都還原了大家記憶中 30 年前台灣的樣子,而且是非常具有美感的還原,能獲獎金馬最佳造型真的是實至名歸。
其中謝老闆(陳慕義)的造型,和我印象中小時候的外公超像,也都會講一口夾帶日文的台語,觀影的當下真覺得好貼近那個年代。
3.鮮明的人物設計:
為了忠實還原 30 年前的台灣,片中有著大量不同口音的角色,也透過這樣子的設計,直接帶出每個角色的生長背景,這點我覺得是台灣寫實電影的必須,因為台灣本身就是這樣的社會。
不過每次看到電影用這樣子的方式呈現,我都深深為之感動,感謝這些影人透過創作把這些過去留下來。
除了口音,其他細節也都明確刻劃每個角色的特性,隨著劇情推進,帶領觀眾認識每個角色。
不會看到一半覺得「欸?這個和剛剛那個是同一個人嗎?」
也沒有出現前後矛盾的狀況,沒有那種「欸?他剛剛不是很XX嗎?怎麼突然變了?」
4.私心推薦演員表現:哎呀~明明說要寫三點就好🤗
四位主演:白潤音、劉冠廷、陳慕義和劉奕兒都表現得非常好
其中劉奕兒是我覺得最亮眼的,他平常的造型和過去的作品,讓我覺得他應該不適合 30 年前台灣流行的女性扮相,可是整部片中,他是最像那個年代的人,而且是非常有魅力的那種漂亮姊姊。
陳慕義和白潤音的表現可圈可點,獎項和入圍也都給他們肯定,不過我覺得礙於劇本架構,少了一些讓兩位演員發揮的空間,是有點可惜的。
劉冠廷是這五年我最愛的台灣演員,他每一部主演的電影都沒有讓我失望,也是我最多院線二刷的演員 ( 《陽光普照》院線四刷、《同學麥娜絲》院線二刷、《老狐狸》院線二刷 )
( 對,這段純粹只想表現我對「菜頭」的熱愛XDD )
不過《老狐狸》並非沒有破綻,主角不明確,導致主題不明確是我在觀看的過程中,覺得最困擾的。
我看蕭雅全導演在訪問中提到:「同理心是一種跨線理解對方的態度,不敢說『同理心』是消弭階級衝突的方案,但我相信,失去同理心絕對是階級衝突日日擴大的關鍵原因;這是我想說《老狐狸》這故事的原因。」
也就是說導演想帶給觀眾思考是「《老狐狸》這種價值觀,yes or no?」
但我看到不少觀影心得著重在那個世代的感受。
我自己觀看的過程之中也有類似的感覺,一開始覺得「這是一部要講述 30 年前台灣發生什麼事的電影」,看到後面才發現「欸!這是要講廖界(白潤音)掙扎成為老狐狸的故事」
我覺得會有這樣子的誤差產生,比較大的原因是廖泰來(劉冠廷)和謝老闆(陳慕義)兩個角色的配比,廖泰來(劉冠廷)太多,謝老闆(陳慕義)太晚太少。
比較難讓觀眾直覺地感受到,原來是以廖界(白潤音)角度來看,想要成為哪種人,進而去思考「《老狐狸》這種價值觀,yes or no?」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細緻的電影,這是優點也是缺點,沒有回應主題的細節過多,多到搞不太清楚誰才是第二主角,我想也是導致主題容易錯亂的原因之一。(為了不暴雷,只好這部份快速帶過,請各位進電影院品嚐~)
兩個版本的電影海報反倒有明確地呈現出主題,尤其是廖界(白潤音)在路中間有個謝老闆(陳慕義)帽子浮在空中的那個版本,我覺得是很有哲學感的表現手法
「這頂帽子我要不要戴?」發人思索。
整體節奏也不算掌握得很好,前期鋪陳偏長,收尾太過快速,不能說是草率,但確實不太好反應過來。
白潤音的長相怎麼看起來也不會長成溫昇豪吧?最後那個轉折,我第一次看超錯愕。
不過很快地就因細節安排妥當,理解是怎麼回事,這部分算是小小缺點。
但這些我覺得不夠好的地方,只能證明我是一個對於台灣電影要求嚴格的人,而不能表示《老狐狸》不值得一看。
反之,我非常推薦大家進電影院看《老狐狸》,其中所引人思考的是身而為人,活在這個世代必須思考的。
這部電影對於 30 年前台灣的呈現非常寫實且精緻,我覺得這是身為台灣人應該複習或了解的。
無論是重溫過去,還是帶著思考離開,這都是一部進電影院不會後悔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