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記》觀後感 - 多一份關心,就能擁抱即將墜落的靈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多一份關心,就能擁抱即將墜落的靈魂

(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raw-image


看完《年少日記》後意識到自己已經是邁入二十歲的人生階段了,我有長成我要的模樣嗎?


我覺得最讓我感觸深刻的是劇中有傑在每一次受挫後都能勉強站起來,可是為何最後卻下墜,我想就是因為一直以來給與其支撐的漫畫作者,選擇了跳樓結束生命。


「總有一天你會長大,成為你想成為的大人,加油!」


漫畫裡頭總有這麼一句話,而這句話不知道照亮了有傑(哥哥)多少次的失落,直至漫畫作者一跳而下那次。


我其實在電影播放前期還在心裡打量這部片到底能用多創新的視角,來描述我們貌似都知道會發生的事,但當你被有傑嘴中細小且天真的聲音領魂時就能知道,這些看似俗套例如:父親為長期施暴者、母親對於小孩的冷漠、小孩是不善讀書的設定等等,都能夠很大程度的被忽略,也不再想追根究底或者說劇情設定了無新意了,反而被小孩那種口中的希望和純真給喚醒,一度我再觀影後期便潸然淚下,久久不能自己,因為我想到我年幼的弟弟,也想到年幼的我,我們都曾思考過未來的自己會長成什麼樣子?也許那股希望和夢想支撐我們走到了現在,能夠好好的在這裡呼吸、張眼,但有多少比我們更脆弱、無助的小孩子正慢慢瓦解內心,然後選擇離開世界。

raw-image


劇中有傑的弟弟有俊提到,在哥哥離去後發現根本沒人將他看作家人,沒有對話也沒有談心,最終有傑才會在日記本裡寫下最後一頁。


「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在一幕平凡不過的小小寢室裡頭,弟弟被有傑叫醒,有傑拉起睡眼惺忪的有俊,只是在他的寢鋪上從背後緊緊的環抱著他,半夢半醒的有俊還不知道哥哥的這一抱將是他們倆最後一次的溫暖。

raw-image


導演採取了倒敘法的方式,一開始講畫面帶到有傑站在天臺的畫面,向著遠方大聲呼喊,而初始我們並不知道誰是他口中喊的那個人,那些未來要達成的夢想,透過他小小雙手圍成一個話筒送到沒有目的的遠方,他的臉龐是純真沾染上落寞的神情,直到電影末端我們才了解那些被吶喊出來的,是父親期望下逼迫自己的目標,這樣爸爸才會愛我,媽媽才會不再流淚,說不定也能和有俊一起去讀另一間學校。


我喜歡長大後的視角來描述過往的敘事手法,也許幾經美化,卻永遠沒辦法忘記。電影一開始並沒有直白說明這個故事中推進的男人到底是誰,只透過一些編劇給的蛛絲馬跡不斷游移與兄弟倆人其中之一,最後在觀影者終於蒐集足夠線索時,心中不免猜測是否有意想不到的插曲比,答案是沒有,而我也覺得不用,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樣更平淡化了整體故事的厚度,但我想的是聚焦在香港高壓教育環境下的無奈,除了顯性的父母壓力外,當然香港的大環境下,不努力升學好像就是等死而已,所以透過這種社會整體的隱形壓力加上實體的家庭肉體暴力,在學校或者家庭皆被打擊的狀態下,被奪走娃娃的有傑,每夜睡前都會與娃娃角色扮演的他早已不復存在。

raw-image


其中還穿插了長大後有俊看到一起跳樓新聞的評論而忍不住向著留言破口大罵的景象,彷彿那次他沒守護到的,這次網民路人的指指點點,他得必須大聲說出來。我更相信的是,那就是對於童年創傷的回顧,評論區裡的酸言惡語像當時的父親、母親、學校老師還有自己,這種大吼式的回應是直覺的,彷彿是一種贖罪,無以理清的悲痛和愧疚。也間接說明了現今社會人們對於心裡壓力甚至延伸至心理疾病議題的貶抑或者矮化,實在讓人心寒。


還有許多情節就先不提了,讓我感同身受的是劇中對於亞洲教育的高壓和成績為最高目標的取向,進行了大力的探討,我一直重述儘管劇情許多設定看起來太過非黑即白,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的我們是會非常有感的,小時候便送到補習班,每天寫學校作業再繼續寫額外評量,參加各種作文班、音樂班、英文班等等,週末再學更多才藝,彷彿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提線木偶行動,我想事情在香港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但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沒有聆聽和溝通是很難讓人在面對挫敗時繼續走下去的,尤其是家人間的情感,影響的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深刻。


其實當我眼淚不停不停的冒時,我想到曾幾何時自己不喜歡的讀書方式,我居然也反向的去嚴格監督我弟弟的功課方面,那種壓迫感是我沒意識到的,或者說我全然忘記了那些每晚被打手心的熱辣印子,我想我和他需要的是一個好好的平衡,在擁抱和懲罰間汲取適當的中間值,然後這次回去再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raw-image


我想說,找到那個可以陪在你身邊的人,開始溝通,也許我們也能像劇中最後,有俊展開內心成為傾聽和對話的橋樑,讓有著自我了斷想法的學生們有一個抒發的管道,不想再讓他們體驗到哥哥的無處表述,這是導演隱含的一種希望曙光,也是有俊對於十歲便消逝的靈魂的一個最大和解,或者你說,像那次夜晚有溫度的擁抱。

raw-image



avatar-img
9會員
7內容數
在日常生活裡,發現自己、發現別人或許還能發現另一個時空。用文學的方式分享生活,拆解自己也拆解他人,在一個空間裡消化情緒再轉向成能量,不一定要完美,但一定要真實。想要一直躺在文字裡,因為文字是組成你我的最小單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莫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床頭的夜燈被C開啟,但他並未入眠。 外頭沒雨,但他卻聽到水聲,時而潺潺時而洪大像十五歲那次夏日河畔的招靈。他輾轉翻身,搓揉雙腳、蜷伸軀幹,仍然睡不著。他知道他還醒著,就像這小鎮裡的每個人,做著白日裡未完的事。 小鎮某一處,J雙眼直瞪上方天花板的夜燈,雙臂擱在枕上時不時晃搖著腦袋。船隊的人永遠也不
- 身為一名宜蘭人,在雨和稻的搖擺裡成長。以往卻從來不知道,原來生活裡滿是各種故鄉給予的一疊疊文學底稿。 為什麼要喜歡創作? 但也不是說從來就沒發覺自己善於創作(小時候被大人稱讚的那一種,但是長大後發現自己是文學獎絕緣體(哭))和書寫文字的這個特質,而是更像說不知道真正的
- 六月的種種。是一種感受後的紀錄,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會和我有同樣的人生經歷,但我想誠實紀錄下來,然後繼續去感受。
- 你還記得我嗎,親愛的?不小心長成另一個模樣。 給過往的自己,在一個搖晃的臺北夜晚裡,給一個機會讓自己回到過去。回憶後回來。
夢想和夢的區別是什麼? 做夢是一件好事嗎?在人類的出生到死亡中我們究竟為何要努力?人生的意義是一種虛無亦或一種可塑形的產物? 從《睡魔》The Sandman中找到夢和夢想的差異,以及自我對其的心得探討。
床頭的夜燈被C開啟,但他並未入眠。 外頭沒雨,但他卻聽到水聲,時而潺潺時而洪大像十五歲那次夏日河畔的招靈。他輾轉翻身,搓揉雙腳、蜷伸軀幹,仍然睡不著。他知道他還醒著,就像這小鎮裡的每個人,做著白日裡未完的事。 小鎮某一處,J雙眼直瞪上方天花板的夜燈,雙臂擱在枕上時不時晃搖著腦袋。船隊的人永遠也不
- 身為一名宜蘭人,在雨和稻的搖擺裡成長。以往卻從來不知道,原來生活裡滿是各種故鄉給予的一疊疊文學底稿。 為什麼要喜歡創作? 但也不是說從來就沒發覺自己善於創作(小時候被大人稱讚的那一種,但是長大後發現自己是文學獎絕緣體(哭))和書寫文字的這個特質,而是更像說不知道真正的
- 六月的種種。是一種感受後的紀錄,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會和我有同樣的人生經歷,但我想誠實紀錄下來,然後繼續去感受。
- 你還記得我嗎,親愛的?不小心長成另一個模樣。 給過往的自己,在一個搖晃的臺北夜晚裡,給一個機會讓自己回到過去。回憶後回來。
夢想和夢的區別是什麼? 做夢是一件好事嗎?在人類的出生到死亡中我們究竟為何要努力?人生的意義是一種虛無亦或一種可塑形的產物? 從《睡魔》The Sandman中找到夢和夢想的差異,以及自我對其的心得探討。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是一部真實到令人感到心痛的電影。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議題 - 青少年、小朋友壓力問題。劇情沒有起伏很大,但是令人很壓抑。 有一天,中學老師 - 鄭Sir發現了自己班上有學生寫了一封遺書,令他想起了童年自己對哥哥冷暴力和冷漠的事。鄭Sir不但要解決遺書的問題,他還要處理自己的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因為一個小六生的祈願,她長大了!而哥哥的朋友~一個大學生卻變成一個小孩子。
Thumbnail
超迅速的看完。作者用小說形式,淺顯易懂的寫出這個主角「小哥白尼」發生的事 切換小孩和大人(舅舅、媽媽)的視角不斷交織十篇簡短的故事 最讓我動容的莫過於認錯這件事 主角害怕認錯不能得到朋友的原諒 如果不能被原諒乾脆別認錯 舅舅訓斥他 怎麼能因為如此就不做呢? 對方原不原諒是對方的選擇
Thumbnail
雖然《年少日記》不是主打催淚感人,但我喜歡這套電影的原因很emotional;只要有一個地方觸動了你、有一個角色你能代入,就會好像我一樣喊足半場(&沒有勇氣二刷)……(泣)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你們真的都是很好的孩子,但這不是讚美喔。」 面對童年逆境生存的方法,有時不適用於長大之後的環境,讓人背離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有時甚至讓人誤以為「我想要的就是這個」,卻無法看見內心真正的渴望。
Thumbnail
有些停留在記憶中的人,可能我們偶爾想到了,想他如果能活到現在,會長成什麼樣子;有些我們看著他長大的人,卻會在某一刻發現,他們好像並沒有真正完好的長大。所以我們才發現,長大從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你要先想辦法撐過內心對於自我的否定,還要想活下來之後該怎麼繼續和這個世界共存,然後它又循環了一次。 這
  想要堅持一件事很困難,而對一件熱愛的事放手卻也一樣困難,更何況有時候要放手的,是摯愛的人。從小我總是被大人的層層愛意包圍著長大,在同儕中似乎也常在比我成熟的人中,被照顧、被保護,很少有一個比我小的人可以愛,而當我有了弟弟,我換了個截然不同的角色。
Thumbnail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是一部真實到令人感到心痛的電影。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議題 - 青少年、小朋友壓力問題。劇情沒有起伏很大,但是令人很壓抑。 有一天,中學老師 - 鄭Sir發現了自己班上有學生寫了一封遺書,令他想起了童年自己對哥哥冷暴力和冷漠的事。鄭Sir不但要解決遺書的問題,他還要處理自己的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因為一個小六生的祈願,她長大了!而哥哥的朋友~一個大學生卻變成一個小孩子。
Thumbnail
超迅速的看完。作者用小說形式,淺顯易懂的寫出這個主角「小哥白尼」發生的事 切換小孩和大人(舅舅、媽媽)的視角不斷交織十篇簡短的故事 最讓我動容的莫過於認錯這件事 主角害怕認錯不能得到朋友的原諒 如果不能被原諒乾脆別認錯 舅舅訓斥他 怎麼能因為如此就不做呢? 對方原不原諒是對方的選擇
Thumbnail
雖然《年少日記》不是主打催淚感人,但我喜歡這套電影的原因很emotional;只要有一個地方觸動了你、有一個角色你能代入,就會好像我一樣喊足半場(&沒有勇氣二刷)……(泣)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你們真的都是很好的孩子,但這不是讚美喔。」 面對童年逆境生存的方法,有時不適用於長大之後的環境,讓人背離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有時甚至讓人誤以為「我想要的就是這個」,卻無法看見內心真正的渴望。
Thumbnail
有些停留在記憶中的人,可能我們偶爾想到了,想他如果能活到現在,會長成什麼樣子;有些我們看著他長大的人,卻會在某一刻發現,他們好像並沒有真正完好的長大。所以我們才發現,長大從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你要先想辦法撐過內心對於自我的否定,還要想活下來之後該怎麼繼續和這個世界共存,然後它又循環了一次。 這
  想要堅持一件事很困難,而對一件熱愛的事放手卻也一樣困難,更何況有時候要放手的,是摯愛的人。從小我總是被大人的層層愛意包圍著長大,在同儕中似乎也常在比我成熟的人中,被照顧、被保護,很少有一個比我小的人可以愛,而當我有了弟弟,我換了個截然不同的角色。
Thumbnail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