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淨土詩 ‧ 省庵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念彌陀佛貴專精,念到功深念自純。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

省庵大師的《勸修淨土詩》共有一百零八首詩偈。清初華嚴宗詩僧蒼雪讀徹《南來堂詩集》中也有一百零八首的《雜樹林百八首》組詩,是借用《楞伽經》中大慧菩薩以百八句問一切大眾法門,佛陀亦以百八句答之,代表對治百八煩惱或百八法門

此一百零八首詩偈分三年才完成,三十首寫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秋,其餘寫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夏。大師自述創作淨土詩,目的為要導引大眾,不論任何心境,均能無時無刻切記八苦,努力念佛,故將這心願貫徹於一百零八首詩偈中,作其各首詩偈的主題:

「分張品類,以勸從行。於是總陳三教,別派眾流。所謂仕隱工商,漁樵耕讀。乃至苦樂閒忙之輩,生老病死之人。莫不皆導以念佛,示其往生。」

清代彭際清居士重訂

實賢譾劣庸僧。褊卑陋器。本無大力。仰承前輩宗風。時有好懷。獨結西方淨願。雖躬行不逮。原無實得於自心。而兼濟未忘。乃有愚衷於此世。原夫淨土一門。理極頓圓。事誠簡易。在因強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淺之則夫婦與知。深之則聖賢莫測。三根普被。萬類均收。撈漉苦海之魚。信為巨網。挽回末法之症。的是奇方。離斯捷徑。出生死以奚從。捨此法門。脫輪囘而何日。

但今時泛念者多。深信者少。或有訶為著相。貶作小乘。並由不讀教文。祇是任憑胸臆。豈知中天調御。開金色口以丁寧。十方如來。出廣長舌而讚歎。文殊普賢。尚有求生之偈。馬鳴龍樹。亦有願往之文。至於智者永明之輩。中峯天如之流。並是教祖禪宗。莫不垂文著論。闡明至理。深勸後人。柰何末代凡夫。鈍根淺識。乃欲遠勝古人。置之弗屑耶。

實賢因此感慨。嘗欲發揮論議。解釋疑情。於乙未秋。著詩三十首。一時草草付工刊版。惜乎理未周圓。事多疏漏。每欲從事添削。不遑下手。戊戌夏。依紹曇老人於隆興精舍。學律安居。聽經坐臘。自恣旣竟。同學攝兄。踊躍讚歎。慫慂卒業。由是芟其繁芿。補其闕略。理隨事廣。語逐文多。不覺信筆任心。盈編成冊。

於中鋪陳依正。描寫莊嚴。廣破羣疑。深彰一理。指示工夫。以知操守。分張品類。以勸修行。于是總陳三教。別派衆流。所謂仕隱工商。漁樵耕讀。乃至苦樂閒忙之輩。生老病死之人。莫不皆導以念佛。示其往生。凡一日二六時中。每年十二月內。無時非念佛之時。無月不思歸之月。所以一其念。專其志也。

夫信是道原。故首標依正以起信。疑為信障。故次釋人情以破疑。疑障旣除。信心堪發。信心旣發。正行斯遵。故授之以工夫途路。非徒自善。尤宜利他。語貴隨機。事須逗巧。故分之以品第人倫。然有行無願。終不往生。有念無觀。亦難見佛。故授之以恆時運想。頻月致懷。末則總歎娑婆之苦。同歸淨土之樂。伸明信願。結勸往生。蓋淨土法門。不出信行願三。故為次第如此。

詩成。新舊共得一百八首。雖非法海之全珠。亦是義山之片石。文誠粗疏。語頗切實。伏乞觀者。知我苦心。鑑茲不逮。略其詞而察其意。行其事以踐其途。庶幾同脫苦輪。盡超樂土。幸勿因人廢言。徇名棄實。是所至望。


《勸修淨土詩》(一百零八首)

省庵大師著


(一)

我教原開無量門,就中念佛最為尊。
都融妄念歸真念,總攝諸根在一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如來金口無虛語,歷歷明文尚具存。

(二)

一入西方境自融,雙眸頓覺翳銷熔。
無邊剎土光中現,遍界真身象外逢。
華襯玉欄紅隱隱,樹含金殿碧重重。
色空泯合渾無寄,鏡像分明絕點蹤。

(三)

境勝由來道易修,多生習氣一朝休。
盤中甘露珠圓轉,樹上摩尼水倒流。
碧玉蓮台承足穩,真金華瓣襯身柔。
三車已息馳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四)

琉璃地上絕塵埃,宴坐經行亦快哉。
錦繡織成行樹葉,丹青畫出眾樓台。
漫空華雨諸天下,遍界香雲大士來。
何處忽生新佛子,芙蓉又見一枝開。

(五)

土淨能令心自空,無邊妙色現其中。
千燈互照身光映,十鏡交輝佛土融。
珠網重重懸寶樹,天童歷歷在華宮。
龜齡鶴算渾閑事,直得虛空壽量同。

(六)

稱性莊嚴非外得,天然果報自無窮。
一塵遍入諸塵裡,萬法全收一法中。
華映玉池人倒影,身游佛國地俱空。
色心依正原無礙,但得情忘境自融。

(七)

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
紅蕅華藏金砌鴨,綠珠簾映玉樓人。
塵沙莫計聲聞輩,海水難量大士倫。
博地亦能容入會,何時得與聖賢親。

(八)

寂靜身心自偶諧,尋常歷覽興無涯。
金幢倒映琉璃地,玉砌平鋪瑪瑙階。
自有好華堪供佛,更無塵事可幹懷。
何時得遂平生志,坐對鴛鴦水上排。

(九)

我佛慈悲相好身,隨機應現不同倫。
盡虛空界元同體,極一微塵總是真。
疊疊髻螺山頂綠,彎彎眉相月鉤新。
七重樹下金蓮上,處處追陪二大人。

(十)

相好凡夫皆具足,六通無礙異常倫。
直將果用為吾用,不改凡身作佛身。
周顧十方同指掌,遍游諸國似比鄰。
回觀此土修行者,齷齪生涯太苦人。

(十一)

彼方殊勝事無窮,依正由來總不同。
鏟盡青山鋪碧玉,收幹滄海出虛空。
法音自演風柯裡,妙義頻宣水鳥中。
諸佛眾生同一體,互相週遍盡圓融。

(十二)

淨土因何獨指西,要令心念有歸棲。
一門入後門門入,初步迷時步步迷。
直就下凡階上聖,不離煩惱證菩提。
蓮華勝友應相待,何日歸來手共攜。

(十三)

如來本願非虛誑,稱我名皆到此中。
莫患棘牆無客住,只愁枷鎖幾時空。
百川歸海水寧溢,萬國朝王地豈窮。
易往無人真可惜,不知何事戀樊籠。

(十四)

人傳天竺是西方,天竺支那在足傍。
莫向泥途分淨穢,休從火宅辨炎涼。
三千世界非吾土,萬億乾坤是故鄉。
去去莫愁途路遠,不勞彈指見空王。

(十五)

莫說西方為譬喻,須知名與實相應。
譬甜似蜜非無蜜,喻冷如冰卻有冰。
槐國阿誰招客去,蜃樓何處勸人登。
如來大聖成虛妄,謗法愆尤懺未曾。

(十六)

人言肅殺是西方,死後身空墮渺茫。
身毒應無生博望,岐山哪有活文王。
眾諸侯各朝天子,四大洲殊睹日光。
但得往生休恐怖,應知壽命實難量。

(十七)

都言念佛是愚夫,得作愚夫亦已夫。
龍樹辯才還拙否,文殊智慧是虛無。
主人底事憑居易,公據何人問大蘇。
寄語聰明宜佛念,閻君應不愛之乎。

(十八)

六字真經堪讀誦,誰言名字假非因。
即名顯體方稱妙,托境觀心易入真。
蜾蠃祝兒終肖父,蛣蜣丸糞亦遺塵。
勸君早發西歸願,臭穢何容戀此身。

(十九)

娑婆魔外事縱橫,寂滅無如安養城。
苦樂雙忘名極樂,死生俱盡說無生。
佛無彼此皆同體,地有東西是假名。
何事勸人生彼國,只緣此土道難成。

(二十)

若執往生為妄想,豈言住此便成真。
東西不著尤非理,淨穢雙忘亦是塵。
生本無生生四土,見猶離見見三身。
須知真妄原同體,迷悟由來總在人。

(二十一)

才勸往生言著相,盡思貪戀卻迷濛。
無生畢竟有生在,離相依然住相中。
念與佛融方是即,心將境異不知空。
會須心佛雙忘後,日照山川處處通。

(二十二)

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餘程是外求。
但執妄心居在內,不知真性體全收。
彌陀諸佛鏡中影,極樂娑婆水上漚。
取捨厭欣無罣礙,自家屋裡任優遊。

(二十三)

盡說厭欣為障道,誰知淨業善資成。
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
何處安居能徙宅,誰人無事肯登程。
鐵圍山外蓮華國,掣斷情韁始放行。

(二十四)

人疑念佛恐成魔,魔佛相爭不較多。
了境唯心無罣礙,將心取境便淆訛。
國君憒憒民方擾,室主惺惺盜敢過。
須信佛心常護念,波旬束手更誰何。

(二十五)

都言處處是西方,平地高山總不妨。
入廁豈宜還塞鼻,沖泥何事尚褰裳。
病來那得心無苦,夢裡焉知身在床。
莫話空言違實行,好憑落日望還鄉。

(二十六)

盡說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應。
須知念佛還成佛,大勝為僧又作僧。
白社遠公咸願往,華嚴大士亦求登。
攀龍附鳳知何限,底事吾儕不願升。

(二十七)

餘教修行歧路曲,此門直入坦途平。
三祇行遠終難就,十念功成便往生。
大石載舟還不沒,蒼蠅附驥始堪行。
颺帆順水因風便,何憚迢迢十萬程。

(二十八)

休言極樂苦難生,才說難生是障門。
佛力自能除業力,信根端可拔疑根。
深逃私債藏王府,現受官刑遇聖恩。
早晚相從裹糧去,此生終不負慈尊。

(二十九)

莫執壇經排淨土,祖機佛語並圓融。
因言薦理彰吾教,得意忘言顯本宗。
十善齊修焉造罪,群賢共會豈還蒙。
他方此土何來去,法界明明在眼中。

(三十)

念佛若言真漱口,誦經應不用開唇。
藥能醫病還成病,火本溫身反炙身。
佛見未生除甚麼,凡情尚在斷何因。
勸君莫漫閑言語,只要今生出苦輪。

(三十一)

念佛圓通攝六根,耳根誰謂獨超倫。
音聞既是圓常體,名字元非生滅因。
以念念名名固切,將聞聞佛佛還親。
由來二聖皆昆仲,同作彌陀輔弼臣。

(三十二)

不信西方不願生,都由執計未能清。
持冰喚水須融水,指木為楹豈是楹。
己佛還從他佛顯,正因須藉了因明。
慇勤苦口緣何事,只為娑婆是火坑。

(三十三)

悟後莫言休見佛,應知悟後正求生。
童蒙未可離師學,稚子猶宜傍母行。
喆老後身休更蹈,青公覆轍豈堪成。
會須親證無生後,回入娑婆度有情。

(宋喆老,住京師大剎,四十年不睡,坐禪精苦。坐化後,紙襖亦燒出舍利。後生大富貴處,一生多受憂苦。宋青草堂,後身作曾魯公。)

(三十四)

借問往生何計策,須憑信行願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種,行足還加願力堅。
路乏資糧終不到,馬無韁御孰能前。
但將三事為符契,攜手同登九品蓮。

(三十五)

念佛休嫌妄想多,試觀妄想起於何。
無心收攝固成病,著意遣除亦是魔。
救火抱薪添烈焰,開堤引水作長河。
直須字字分明念,念極情忘有甚麼。

(三十六)

佛聲易可除昏散,出口還收入耳來。
驀地亂茅隨火盡,蔽天濃霧逐風開。
通身是佛誰為念,遍界生蓮不用栽。
何待臨終生極樂,即今端坐玉樓台。

(三十七)

彌陀四字絕商量,只貴專持不暫忘。
若厭平常終隔斷,才求玄妙便乖張。
粗嘗橄欖寧知味,細嚼鹽齏始見香。
念到身心空寂處,不勞開口問西方。

(三十八)

念彌陀佛貴專精,念到功深念自純。
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
嬰兒墮水頻呼母,蕩子還家始見親。
卻話從前離別事,翻令嗚咽淚沾巾。

(三十九)

欲得工夫無間斷,直須精進始相應。
暫時失念雲霾日,瞥爾生心蛾掩燈。
小水長流終貫石,沸湯停火亦成冰。
往生作佛渾閑事,只在當人念力能。

(四十)

念佛欲知端的處,個中殊不計功程。
塵消古鏡光逾遠,風定寒潭水自平。
四性本空心歷歷,三身叵得佛明明。
一門具足諸方便,止觀匪從漸次成。

(四十一)行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
足下時時游淨土,心頭念念絕娑婆。
傍華隨柳須回顧。臨水登山勿放他。
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四十二)住

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漸朽應難住,腐棟將頹豈易蹲。
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華胎裡獨棲神。

(四十三)坐

坐時觀佛足跏趺,身在蓮台華正敷。
毫相分明隨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
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非有無。
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醍醐。

(四十四)臥

臥時念佛莫開聲,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
更無塵累心難斷,唯有蓮華夢易成。
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

(四十五)僧

僧宜念佛痛加鞭,得預蓮池清淨緣。
親聽法非徒對本,頓明心不用參禪。
明師豈若彌陀好,善友誰居補處前。
一念遍游諸佛國,笑他行腳困山川。

(四十六)儒

此方正教在儒宗,但盡今形後世空。
仁義躬行雖切實,死生才話卻朦朧。
好尋歸路思安養,莫認郵亭作故宮。
淨土原從忠孝得,金台上品奏元功。

(四十七)道

道家煉運為延齡,用力偏多功少成。
要識神仙非不死,須知淨土始長生。
持金作釧終無變,弄泡成珠但有名。
寄語學仙宜念佛,蓮池端的勝蓬瀛。

(四十八)仕

求官常恨做官卑,官愈高時勢愈危。
太璞不完慚美玉,泥途曳尾羨靈龜。
已知仕宦空無味,試看彌陀念是誰。
案牘雖忙姑少置,朝朝十念不宜虧。

(四十九)隱

處士逃名遠市闤,此身清隱翠微間。
平分嶺上半邊月,高枕床頭一片山。
白屋安貧終暫計,夕陽歸路豈知還。
蓮華佛國深深處,出世芳蹤不可攀。

(五十)工

百工居肆易成功,業有專門各不同。
旋轉化工歸手內,挽回造物在胸中。
從來命不由人做,只有心堪自己攻。
隨分妻孥且安樂,團圝頭念佛叢叢。

(五十一)商

商客經年道路行,舟車迅速每兼程。
利深不覺風濤險,物重翻將性命輕。
長恨貨多難長價,焉知身死不重生。
勸君念佛歸西去,利比娑婆萬倍贏。

(五十二)漁

漁人活計在扁舟,南北東西任去留。
劈破月華沉棹底,移來山色上船頭。
常教妻子張羅網,誰識閻翁下釣鉤。
苦海無邊休陷溺,早憑佛力懺深尤。

(五十三)樵

樵夫家住碧山垠,斤斧聲中倒亂薪。
斫斷雲根穿地脈,鑿開石齒露峰唇。
但看舊冢埋枯骨,不見新墳起死人。
及早回頭尋出路,蓮華胎裡好藏身。

(五十四)耕

農人念佛好慇勤,旋種新秧手自分。
片笠衝開楊柳雨,一犁耕破杏華雲。
曲肱飽飯欣秋熟,迴首思鄉望夕曛。
一片琉璃田地美,天然殊不用耕耘。

(五十五)讀

世間萬事總浮塵,只有詩書差可人。
千卷西窗殘月夜,數編東閣亂山春。
吟聲未若佛聲好,書味何如道味真。
識得自心清淨土,文章糟粕不堪陳。

(五十六)營福

一等世人修福業,希圖來世作公卿。
假饒位極五侯貴,何似身居下品生。
施水但滋貪種子,善芽翻長業根莖。
願回有漏成無漏,早注華間第一名。

(五十七)外道

一心差處路歧逢,自造經書立本宗。
兩扇門邊傳秘訣,三家村裡聚群蒙。
樂邦有路元平直,佛法無私本至公。
奉勸回頭歸正教,彌陀念念見真空。

(五十八)尼師

尼師念佛好隨緣,莫向深閨處處穿。
自守清貧為服藥,休營癡福更招愆。
情根斷似枯絲蕅,戒體芬如出水蓮。
他日神棲安養國,七珍池上禮金仙。

(五十九)貧

貧人念佛莫躊躇,寒餓腸中愛易除。
灶腳日斜煙未起,屋頭露落被還虛。
深知此界為囚檻,極厭殘骸是潰疽。
無限天衣諸化食,他年極樂任安居。

(六十)富

家道休誇堪敵國,從來貴德賤金銅。
無雙富莫如原憲,第一貧唯是石崇。
徒有千箱遺子息,難將一物見閻翁。
何如念佛生安養,自性財源用不窮。

(六十一)貴

貴人雖貴未為欣,死後還他一個墳。
三謝園亭空燕子,五侯門戶但寒雲。
身登上品方為貴,心悟真如始立勳。
卻到蓮池更迴首,世間螻蟻盡紛紛。

(六十二)賤

宿業今招下賤身,從來眉眼未曾伸。
頻年辛苦恆隨主,畢世勤勞敢怨人。
好向己躬勤念佛,偏宜淨土獨棲神。
他時得預蓮池會,入聖超凡貴絕倫。

(六十三)智

智人業識每彎環,好把從前念盡刪。
六個字中無計較,一聲佛外絕機關。
物情料破寧知死,世事多能只欠閑。
畢竟往生為上策,早尋歸路自知還。

(六十四)慧

慧業文人道易成,休誇才思負聰明。
數篇未足充飢餓,半字何曾敵死生。
綺語化為真實語,吟聲翻作苦空聲。
樂邦大有佳章在,水鳥風枝盡會賡。

(六十五)愚

愚夫造罪恣貪瞋,肯信從來果與因。
只道現生無後世,可知今日有明晨。
新移宅舍猶迷向,才換衣裳不識人。
生死關頭真痛切,勸君念佛莫辭頻。

(六十六)癡

癡人垂老不知休,喚殺朦朧未轉頭。
毒病偏將醫作惡,沉疴翻與藥為仇。
愛繩易縛禽投檻,欲餌能牽魚上鉤。
奉勸世緣宜早悟,蓮池種子尚堪投。

(六十七)苦

世間唯有苦人多,自造新殃可奈何。
滿地蓬蒿春不到,一身枷鎖夜難過。
稱怨莫更呼天地,叫痛應須念佛陀。
三界從來是牢獄,勸君及早出娑婆。

(六十八)樂

莫道人間樂事稠,由來樂極轉生憂。
滿城華柳攜佳客,徹夜笙歌醉畫樓。
但覺酒來人面上,那知死在腳跟頭。
西方淨土真為樂,但念彌陀便往游。

(六十九)閑

閑人念佛正優遊,莫把光陰空裡投。
老有音書頭漸白,死無官貼命難留。
身前預把資糧辦,眼底休為兒女愁。
家在樂邦歸去好,自然衣食不須謀。

(七十)忙

勸君念佛未能閑,等得閑來病現前。
心到亂時須著眼,念從忙處要加鞭。
千軍隊裡單刀入,百沸湯中勺水傳。
佛不礙忙忙自礙,便從今日奉金仙。

(七十一)少

少年念佛正精神,莫待衰遲始問津。
青草半埋紅粉骨,黃泉多見黑頭人。
獻珠龍女疾成佛,訪道善財還證真。
一旦無常音信至,此時追悔欲何因。

(七十二)老

暮年光景苦無多,電影漚華一剎那。
黃葉漸凋真老矣,秋風將至奈愁何。
無心不用貪浮世,有口唯應念佛陀。
珍重臨行須努力,莫教萬劫自蹉跎。

(七十三)病

疾病由來即藥方,深知生死是無常。
重刑受過悲牢獄,劇苦嘗來厭革囊。
念念彌陀休背覺,心心極樂願還鄉。
何時得受清虛體,壽極河沙不可量。

(七十四)死

死時莫漫自驚惶,係念慇勤向彼方。
膿血漸拋皮袋子,腥臊將脫垢衣裳。
多生煩惱真疴瘵,一句彌陀是藥王。
苦海深沉但求出,莫愁佛不駕慈航。

(七十五)寅時

平旦寅時天氣清,東方曉色已初生。
法身未顯仍居暗,慧眼才開始見明。
安得樂邦今日去,都將妄習一時平。
遙思供佛諸賢輩,衣裓盛華手自擎。

(七十六)卯時

卯時日出氣蒼茫,萬象明明不覆藏。
香霧叢中華影亂,紅塵隊裡馬蹄忙。
想成處處青蓮萼,念熟時時大覺王。
直待無生生淨土,遍周沙界是毫光。

(七十七)辰時

食時萬戶起炊煙,貧富由來事太懸。
茅屋糟糠猶不繼,朱門酒肉尚憎嫌。
夢中苦樂原無實,覺後身心始不遷。
安養此時應坐食,遙知百味現其前。

(七十八)巳時

巳時日影在禺中,恰恰還差分寸工。
正念覺來猶有覺,妄心空處未忘空。
邊邪那個非中正,偏曲何人不至公。
攝受三根歸淨土,直教萬派盡朝宗。

(七十九)午時

日輪當午正中天,普見高低物像全。
今日始知歸故里,劫初田地尚依然。
阿鼻獄中真淨土,蛣蜣身裡紫金仙。
迷家蕩子殊堪愍,背父癡兒信可憐。

(八十)未時

未時窗外日初斜,華影闌珊上碧紗。
三分光陰還過二,百年身世豈無涯。
暫居此地非吾土,遙憶西方是我家。
極樂人民無量壽,不將日月計年華。

(八十一)申時

晡時薄晚正逢申,業識茫茫喪本真。
贍部洲中多苦事,娑婆界內少閑人。
食中置毒焉知避,癢後搔瘡豈厭頻。
日暮飄零不歸去,空勞望斷倚門親。

(八十二)酉時

酉時憶佛甚懸懸,獨倚樓頭聳兩肩。
眼逐浮雲凝碧落,心隨白日下青天。
更無人去乾坤外,那有書來鴻雁邊。
坐久不知天已暮,卻疑身在玉池蓮。

(八十三)戌時

戌時萬事且休論,要把無常念念存。
大限忽來真黑夜,幽關不曉是黃昏。
持珠易念生前佛,剪紙難招死後魂。
預辦資糧早歸去,莫教前路悔無門。

(八十四)亥時

亥時人定絕喧囂,痛策身心莫漫憍。
斬斷妄心青草死,推開昏暗黑山高。
淚因憶佛渾難制,愁為思鄉不易消。
遙想白蓮華萼上,定知名字已曾標。

(八十五)子時

夜半子時群動息,陰陽往覆互迴旋。
一輪孤月千家夢,幾點殘星萬里天。
土自想成寧有外,佛從心現本無邊。
何時永滅遷流苦,華里藏身出蓋纏。

(八十六)丑时

丑时後夜曉雞鳴,起坐披衣憶想清。
一念未生真佛現,萬緣才動假名成。
知緣不實名何礙,達妄無依念自平。
安得身心歸極樂,真空幻有總無生。

(八十七)正月

春王正月是新年,賀歲家家設酒筵。
萬戶笙歌行樂地,滿街華月上燈天。
目前景物難長好,劫外風光自不遷。
安養故鄉無蠟燭,枝枝相照玉池蓮。

(八十八)二月

時當二月景堪誇,好念彌陀玩物華。
淺白梨花初破朵,淡黃楊柳乍抽芽。
輕煙薄霧鶯兒店,細雨微風燕子家。
爭似故鄉佳麗地,七重行樹語頻伽。

(八十九)三月

三月清明瞥眼過,傷心無那是愁何。
滿城風雨歌聲少,十里山墳哭響多。
早趁在生修淨業,莫教臨死怨閻羅。
故鄉春色還長在,想見芙蓉出綠波。

(九十)四月

山林四月少塵埃,自念彌陀不用陪。
新脫素衣摧粉籜,亂拋金彈落黃梅。
窮途作客真為苦,蕩子思鄉最可哀。
料得慈尊應念我,朝朝垂手望歸來。

(九十一)五月

五月端陽景物偏,龍舟競渡古今傳。
數莖蒲葉劍刻礪,一樹榴花火欲燃。
苦海無邊何日出,樂邦有路幾時還。
玉池流水洄漩處,陣陣香風泛白蓮。

(九十二)六月

六月人間暑氣高,炎炎火宅被焚燒。
一林樹影藏高閣,十里荷華映畫橋。
念佛聲悲頻有淚,思鄉心切更無聊。
清涼池上何時返,滌盡煩襟水自饒。

(九十三)七月

新秋七月氣初涼,溽暑將收夜漸長。
四壁暗風鳴蟋蟀,一池衰草語寒螿。
深宵倚檻窺殘月,薄暮推窗望夕陽。
客路竛竮久漂泊,苦求佛力早還鄉。

(九十四)八月

中秋八月有微寒,零露瀼瀼被草菅。
一樹桂華香漏泄,萬家明月影團圝。
長思故國無音信,幾欲高飛少羽翰。
行樹重重含佛土,何時親倚玉欄看。

(九十五)九月

重陽九日景偏賒,自采茱萸且泛茶。
紅錦妝成千樹葉,黃金開盡一籬華。
每登山頂瞻鄉國,卻上樓頭望故家。
想見七珍池沼內,枝枝菡萏大如車。

(九十六)十月

十月由來是小春,桃紅初破一枝新。
長看舊冢添新冢,每見新人送舊人。
萬劫死生誰動念,百年身世獨傷神。
回頭便是西方路,只要當人願力真。

(九十七)十一月

天涯又見一陽生,六管飛灰氣乍更。
粒粒寒椒梅漸破,尖尖嫩玉柳將萌。
夜長易得還鄉夢,歲暮難為作客情。
十萬餘程安養國,寸心耿耿掛長庚。

(九十八)十二月

歲盡時窮最可愁,陰雲慘慘日悠悠。
風㓟萬木皆枯骨,雪覆千山盡白頭。
但見過年忙似箭,有誰離苦急如仇。
那堪尚滯娑婆國,夢裡光陰又一週。

(九十九)

一自娑婆系業因,多生流轉實酸辛。
須臾出屋又投屋,迅速捨身還受身。
曾作王侯爭國邑,幾為螻蟻喪埃塵。
這回若不思歸去,依舊從前受苦輪。

(一百)

彌陀慈父願門開,攝受群生等一孩。
膿血團中離臭穢,蓮華香裡受胞胎。
但憑淨願為良導,只有狐疑是棄材。
濁惡娑婆難久住,早同善友賦歸來。

(一百零一)生苦

業風吹識入胞胎,獄戶深藏實可哀。
每遇饑虛倒懸下,頻驚粗食壓山來。
聲聞到此心猶昧,菩薩於中慧未開。
誓割愛緣生極樂,華中產取玉嬰孩。

(一百零二)老苦

萬事輸人已退藏,形骸自愧少康莊。
朱顏一去杳無跡,華髮新來漸有霜。
流淚暗思童稚樂,見人空話壯年強。
寧知淨土春長在,不使身心晝夜忙。

(一百零三)病苦

四大因時偶暫乖,此身無計可安排。
殘燈留影不成夢,夜雨滴愁空滿街。
自昔歡娛何處去,只今苦痛有誰懷。
豈知極樂清虛體,自在遊行白玉階。

(一百零四)死苦

識神將盡忽無常,四大分離難主張。
脫殼生龜真痛絕,落湯螃蟹漫慞惶。
甘心獄戶為囚侶,束手幽關事鬼王。
何似華開親見佛,無生無滅壽難量。

(一百零五)愛別離苦

生離死別最堪傷,每話令人欲斷腸。
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
淚深江海猶嫌淺,恨遠乾坤未是長。
諸上善人俱會處,願教曠劫莫分張。

(一百零六)怨憎會苦

苦事人情皆欲避,誰知夙業自相招。
有錢難買閻翁赦,無計能求獄卒饒。
兵敗張巡思作鬼,身亡蕭氏願為貓。
何時得預蓮池會,積劫怨仇好共消。

(一百零七)求不得苦

窮達由來有夙因,轉生希望轉因循。
颺帆屢見沉舟客,掛榜偏傷落第人。
畢世耕耘難果腹,頻年紡織尚懸鶉。
樂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區區更苦辛。

(一百零八)五陰熾盛苦

逼迫身心苦事多,哀聲無地可號呼。
肝腸斷處情難斷,血淚枯時恨未枯。
臨海廿年持使節,過關一夜白頭顱。
何當淨土修禪觀,寂照同時離有無。


發願偈 :

稽首釋迦文,娑婆說法主。
皈依無量壽,淨土之導師。

我今承佛力,闡揚淨土教。
詩成百八章,章各有八句。

為順此方機,故以詩演說。
若我所說語,違背於諸佛。

欺罔世人者,應受地獄苦。
百千萬億劫,猶故不能盡。

如其不然者,幸各生諦信。
慎勿懷疑惑,而生增上慢,
及以卑劣慢。

由斯二種心,自致失善利。
伏願見聞者,展轉遞相勸。

若有勸一人,乃至於多人。
功德不思議,譬喻莫能盡。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同生極樂國。


《勸修淨土詩》完

***


《四念處頌》

~ 省庵大師著

佛垂涅槃。囑諸比邱。依四念處住。如佛無異。今時丁末法。正念者少。顧此法門。何人修學。豈唯不思其義。抑亦未識其名。可勝歎耶。余山居無事。讀涅槃遺教品。因取其意。以入聲律。俾歌詠者。正念增長。妄心息滅。置諸座隅。日以自警。幷不忘遺誡云。

* 觀身不淨

一興顚倒想。遂有幻緣身。膿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紙黏皮裹肉。藤絆骨纏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眞。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立主賓。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囘首。賢愚共愴神。徒生復徒死。誰識本來人。

* 觀受是苦

衆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順違才領納。取捨便縱橫。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怨從親裏出。哀是樂中生。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幷。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戚戚終何益。悱悱漫不平。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若悟眞空理。憂欣何處萌。

* 觀心無常

妄心無住處。體相竟如何。閃閃風中燭。搖搖水上波。一家門戶別。(六根)六箇弟兄多。(六識)擾擾各馳競。(如眼逐色。耳逐聲等。) 紛紛總不和。(如眼不與聲和。耳不與色和等。) 青黃俄改換。(眼識無常)動靜屢遷訛。(耳識無常)臭別香隨到。 (鼻識無常)甜來淡又過。(舌識無常)炎涼翻易覆。(身識無常)好惡每偏頗。(意識無常)境滅心安寄。情忘智亦孤。掀翻五欲窟。搗盡六根窩。劫賊歸王化。飛禽出網羅。何當悟常住。諸妄盡消磨。

* 觀法無我

諸法從緣起。初無我主張。因緣有生滅。念慮遂低昂。欲得翻成失。求閒反遇忙。畏寒冬不輟。苦熱夏偏長。貧憶富時樂。老追年壯強。有誰憎順適。若箇好危亡。(得失閒忙冷熱等。皆從緣生。不因我有。)自在方為主。遷流豈是常。離根念何起。無識境還忘。內外無些子。中間有底藏。六窗虛寂寂。一室露堂堂。但得塵勞盡。居然大覺王。


《四念處頌》完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寶王論》 —飛錫法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妙叶禪師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蓮池大師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十念一念,亦能見佛。縱十惡罪人,佛亦不棄,況十善凡夫,一生發願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稱洪名,滅罪八十億劫,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 《西方發願文》為蓮池大師之著作,大師並親自作科判及解文。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為其復作註文,謂其文可分為六章:自發菩提心為始,而後懺悔三障、立四宏誓以此立願求生淨土。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十念一念,亦能見佛。縱十惡罪人,佛亦不棄,況十善凡夫,一生發願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稱洪名,滅罪八十億劫,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 《西方發願文》為蓮池大師之著作,大師並親自作科判及解文。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為其復作註文,謂其文可分為六章:自發菩提心為始,而後懺悔三障、立四宏誓以此立願求生淨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善導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23) 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 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善導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23) 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 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