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閱讀觀點83】用更深刻的洞見,看清世界的底牌--《底層邏輯》

2023/12/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底層邏輯》是作者劉潤把在「五分鐘商學院」中講述底層邏輯的內容做總結,全書共有五章,分別是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與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關於底層邏輯,作者認為是不同中的相同之處、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如果教各行各業的方法論,那是「授人以魚」,一旦環境出現變化,乾貨就不再適用。但如果教的是底層邏輯,就可以透過不變的底層邏輯,推演出順應時勢的方法論。

西恩的理解是,就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句話,你可以很多不同門派的武功,
但是「快」是底層邏輯,只有理解這個道理,並且實踐,就能破其他的門派武功。

raw-image

是非對錯,該如何判斷?

綁匪經過縝密計畫,綁架了首富兒子,最後首富付了大筆贖金把兒子贖回。

誰錯?就法律上來說,是綁匪錯了。不過首富卻認為是他錯了,竟然在清晨出門時,毫無防備,讓綁匪得以輕易攔車,把兒子綁走。

作者認為,一個人要有三種對錯觀,法學家、經濟學家與商人的對錯觀。

另一個例子是,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沒有鎖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請問是誰的錯?

以法學家的觀點,是A錯;經濟學家的觀點,可能是C錯,因為整個社會為了避免B被A誘騙進入C的成本,比C把工地鎖上的成本高;就商人的觀點,是B錯,因為最後B死掉了。所以誰的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

所以當一件事出現不好的結果,自己有所損失時,只能怪自己。

時間管理的底層邏輯

劉潤在書中提到「時間顆粒度」的觀念,有的人的時間顆粒度是一小時,有的人是十五分鐘,所以如果時間顆粒度是一小時的人,跟顆粒度是十五分鐘的人約行程,並遲到三分鐘,對方直接離開,可能會被冠上「耍大牌」的稱號。所以,我們必須理解別人的時間顆粒度,同時細化自己的時間顆粒度,隨著自己越來越成功,時間顆粒度也會越來越小。

書中也提到以年、天跟小時做時間管理。年的時間管理是制定年度行動計畫,包含職業/施活目標、強項/弱項、具體的支持行動等;天的部分,要從工作、睡覺以爲的第三個小時創造,用在學習上;時的部分則要在每個小時做到100%專注。

很多人問劉潤,這樣的時間管理有何樂趣?劉潤的回答是「習慣」,當覺得很痛苦時,那是時間在管理我們,當一切習慣成自然,才是我們在管理時間。

另外,也有人要劉潤「不要那麼拼命工作,要好好休息」,劉潤用「工作/消耗、玩/枯燥」建構四個象限,一般人覺得唱歌、購物、看電影的「玩」被歸類在消耗性的玩,作者以「成就我們」為出發點

事實、觀點、立場與信仰

我們常說事實是客觀的存在,觀點則是個人主觀的看法。不過,其實還可以細分為事實、觀點、立場與信仰。

事實是獨立於人的判斷的客觀存在,觀點是對事實的看法,立場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

比如「今天很熱」,並不是事實,事實是「今天是攝氏32度」,熱是自己的觀點,但如果你在公司上班,有人問你熱不熱,一旦說熱,別人就會要你開冷氣,所以只好說不熱,這就是立場。

當一個人持有的是觀點,而不是立場時,你應該做的事,是對他說「這對你有益」。反過來,也要時刻自省,自己說的話,是事實、觀點、立場與信仰?

最後,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邏輯體系,信仰比立場更厲害。你信基督教,我信佛教,信仰內邏輯自洽,信仰間卻互相矛盾,此時只有選擇,一旦選擇就無法被擊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不要攻擊別人的信仰,因為既不可能會獲勝,還會失去這個朋友。

人脈的底層邏輯

一個人的基本財富,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自己的本事,二是與他人連結的本事。

前者是1,後者是1後面的0,而且後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關於人脈,作者認為,「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的交換,所以,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因此,如果要累積人脈,自己能做的,就是不斷累積自己的價值,且持續輸出自己的價值,當能幫到越來越多厲害的人時,人脈品質才會越來越高。



西恩後見

文章一開始就有提到,《底層邏輯》是作者劉潤把在「五分鐘商學院」中講述底層邏輯的內容做的總結,所以每章彼此是獨立的,而每章裡面的內容,也不是完全彼此關聯,好處是搭配上作者舉的例子,相對易讀,不過會少了一些系統性。

但總體而言,這本書提供許多思考、邏輯以及成功方面,作者更深層的看法,有很多方面確實是自己之前沒想過的,本文中所舉的是個人認為比較印象深刻的點,相信每個人來看這本書,感受到的點都會不一樣。

76會員
116內容數
閱讀面向會包含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習慣強化、閱讀寫作技巧與人際關係等面向,並希望整理不同作者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想法,打造適合自己的系統。如果這也是你(妳)追求的目標,歡迎一起加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