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體驗做人,其實就是來選擇體驗受限制。這句話並沒有批評的意味在裡面。做為人,體驗到受限制,本就是很自然的事。不過同時,理解這種局限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你總是可以擴展你體驗的範圍。
做為人,想體驗完全的無限制是不可能的。然而有一點不僅是可能,而且很容易,那就是你完全可以超越你的無助感,以為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超出你意識控制之外,而且你的命運要靠他人的憐憫。
看起來大多數人在他們的一生中,都是被動的對人生的遭遇做出反應,而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理解正確的話,意思是當我們定義好自己想要的體驗,我們就會在這個物質世界創造自己的生活,而且我們擁有絕對的力量去準確的決定我們想遇到的事情,以及如何去體驗它們。
確實如此。能清楚決定體驗是關鍵,也就是說,對你此刻身臨的體驗,要有全面﹑完整的理解。因為缺乏這種理解,你就將自己放在一種被動反應的狀態中,而被動的去反應,暗示的就是一些不是你計劃的,不是你想要的事情已經發生在你身上了。
相反,如果你很清楚人生的體驗究竟是怎麼回事,你會發現自己很容易明白人生中所有事情都是在你控制範圍之內。也正是你對自己體驗的清醒認識,擴展了你的注意力和覺察力,讓你對所有的體驗有全面﹑完整的理解,這也會幫助你不再做一個被動的反應者。
不過,對於那些身陷困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來說,讓他們超越對困境的恐懼,擴展他們的視野,開闊他們的心胸,能更全面的看待人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現在,說一說什麼是一個完整的體驗。希望你注意這樣一個事實,當你試著去明白體驗的完整性是什麼時,你可以將你的思維習性看成你人生體驗中的一個個座標,因為它們可以清楚的指出你正在 捲入什麼樣的體驗。它們會告訴你之前你一直體驗的是什麼。
如果你能允許自己客觀的審視這些思維習性,那麼你就會明白自己希望從體驗中學到什麼樣的功課。 當這覺察力越來越清晰,你回首往事時,你會驚訝的發現這些習性都完美的帶來了它們相應的體驗,此時你就更容易的明白,人生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在幫你體驗,認識這些思維習性。
之所以說它們是習性﹐因為它們不停的重複出現,而它們之所以重複出現,是因為你還沒有意識到你想從中學些什麼。一旦你認出了該學的功課,一旦你明白了你希望這些功課帶給你的意義和價值,那麼這個習性就會停止,因為它存在的目的已經達成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能清楚的意識到每一刻你的體驗﹐能明白它背後的功課﹐是最有價值的。
結束習性不僅僅是認出它,要結束它,需要你去親身體驗並且融會貫通你自己選擇的功課。你的親身體驗才能決定它的價值。很多次﹐你會看到功課的意義只是顯示恐懼的無意義。
然而,只要你還是簡單被動的對恐懼做出反應,你就無法明白恐懼確實沒有任何意義。那樣的話,你所恐懼的東西,會以不同的形式一再出現,正是如此,思維習性造就了反覆事件。
如佛家所謂的“業障”(Karma),“業障”,我會說,不過是一個藉口,好讓你重複你已習慣的習性。最常見的一個思維習性就是,認為世界本就有好也有壞,要完整的體驗任何一件事,你必須體驗它的好與壞。其實,這不過是一個選擇而已,不是必須。不過,如果你一定要選擇體驗好與壞,那這就會變成你的一個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