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裡面,昏黃街燈映照著一個小小的攤子。邊上擺放著一塊立牌,寫著大大的鳥卦二字。案上則放著幾張粉紅色的紙,桌面的角落兩個小籠中有兩隻跳動的小身影。「算運勢」女子輕聲說著,算命師打開籠子,小巧玲瓏的文鳥探出頭來。
在小小的籤筒裡面挖呀挖呀挖~
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但未來推算我們吉凶禍福的可能不再是文鳥、烏龜、章魚或是神奇海螺。隨著AI的演進,AI算命未來可能成為主流。丹麥與美國共同合作研發一款AI模型「life2vec」,他能用大數據來判定一個人的死亡時間,且正確率高達78%!
由丹麥技術大學主導的AI模型,收集了600萬人的教育內容、醫療經歷、診斷史、收入以及職業類別等,將這些優質的數據作為教材供給機器人學習。並透過演算法來推算未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此次專案的研究團隊在《自然計算科學》(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中提到life2vec接收了自2008~2016年的大數據,且準確地預測2020年的死亡人數,其正確率達到78%。要知道,絕大多數保險業者使用的死亡率統計AI模型其正確率僅有67%左右。
但研發life2vec的小組強調,保險業不該將AI用於預測死亡,因為保險業的本質是分擔購買者的風險。預測買家的死亡時間違反互保的概念,這樣買賣雙方的資訊不對等只會對產業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保險業者也在權衡使用AI的必須性。
那到底這組AI模型有何價值呢?從公衛的角度來說,對於一大區域人口的壽命預測,可得知該地的人民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有哪些?了解健康風險後就能針對這些疾病去做預防措施甚至政策的改進。
公衛之外,AI也能從年齡預測中嗅到貧富差距的問題,因為這項大型統計數據除了預期壽命外,也能推估一個人接收的醫療品質甚至飲食和生活品質等各項資訊。
死亡就像是潘朵拉的盒子,人們害怕裡面的東西但又懷抱期待的想將之開啟。但提前知道壽命真的好嗎?是否會讓人不願再去努力,又或是讓一些生病的人放棄希望,甚至產生新一代的倫理問題。我相信任何資訊只要用在正確的地方都是有價值的,畢竟把資訊變成危害和威脅的,正是我們人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