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來總結我的2023年就是:瘋狂工作、瘋狂輸入輸出。
其實本來沒那麼想寫個年度總結,頂多提一提自己今年經常使用的寫作工具與方法。結果不知不覺間,發現當人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候,確實全宇宙都會去呼應與幫助。要說是吸引力法則嗎?應該是吧,但我更傾向於這些累積一直存在於我們的大腦和周遭,只是我們無法清晰明確地找到他們之間的關聯,最後將其運用在眼前的目標上。
因此,最後還是決定把我今年感受到的、與寫作有關的重要事項整理下來,告訴自己一直都走在想要走的道路上吧。
今年有兩本書和一些課程大幅度影響了我。雖然看書跟上課的時候一直哀哀叫,我到底為什麼要給自己沒事找事做,但事後整理發現,是宇宙意志在提醒我這些都是我長期以來的問題啊啊啊(夠了)。
韓國作家金英夏的散文三部曲之二,也是三本裡面我最喜歡的一本。當中整理了他的演講與訪談稿,談寫作,但也可以說不只是在談寫作。
當中最打中我的一段是:
人只會對跟自己切身相關的議題有共鳴。
韓國的中產階級中心主義很堅固,與這類生活方式無深度相關的議題就很難取得共鳴。例如通常會對教育問題與治安問題有爆點,勞工罷工或財閥的繼承權就不會有同等關心。
無獨有偶,之前參加的編劇課程中,老師也反覆詢問我們一個問題:
為什麼不找其他編劇,而是非你來寫不可?
這世界上能寫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到了某些時候,已經無關乎你寫得好或不好,而是為什麼這個作品非你不可呢?
仔細回想,最初寫作的初心當然是為了自己發聲,為了發洩心中的不公與憤怒,但是當這件事逐漸變成了一項技能、工作時,我卻沒有繼續去尋找我為何要寫?長久下來,我總是在寫與我無關、無感的事,我沒有感覺到這個故事非我不可,我自然也少了絕對的動力去完成它。
這並不是在說我可以去挑工作的意思。但,有些工作需要我作為一個機器,那就一定也有些工作是需要我的心,對嗎?
至少在我手上滿是無從選擇的工作時,我還是該找到一些故事,是只有我想說、我可以去說的。
三浦紫苑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雖然身為一個還沒將其作品全部看完(只是買完)的讀者而言,這樣說實在太不知恥了。
但她確實在方方面面都鼓舞了許多人,也是我想成為的樣子。
這本書是集結了專欄內文,主要關於給予小說獎參賽者的各種寫作建議。但我更喜歡將它當作一個職人的散文集。
小說也許是比較難一眼看出文章的個性,但換個角度來說,個性也不過是這種程度的東西。
有段時間我還滿在意自己的文風。很在意自己沒辦法讓讀者一眼就鑑別出我的東西,很在意沒辦法在精簡與華麗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所以看到這句個性不過是這種程度的東西,真的有種被隕石砸到的感覺(笑)
以及這段,對我來說是已知事項,但我一直不知道怎麼用言語去描述(唉,我的文字能力為何這麼差):
以編輯(或商案)的需求為基礎,寫出自己獨有的作品:稍微偏離主題或需求的角度去發想,藉由偏離這個動作,每個人的特色或喜好才能充分發揮。當然也不能忘記還是要重視與傾聽對方的要求。
稍微偏離主題的角度去進行發想與再建構,就能把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內化成你自己的東西哦!但請千萬不要忘了甲方爸爸的真正需求,拜託託。
今年不斷反覆地練習著,要如何用語言(文字或口述皆是)去精確描述自己的需求與想像。我很容易犯一種錯誤,經常認為某些東西是常識,但那僅僅是從我的角度而言是常識,對他人而言並非如此。因此在傳達時,必須更加站在「任誰都能聽懂」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溝通。
例如,上面提到的兩本書,過去的我看完之後就是看完了,我連篇心得感想都寫不出來;今年我也許可以進展到試著與他人分享內容,但我還無法做到進一步舉出實例,並聲情並茂(?)同他人述說。
嗯......這或許不是絕對必要的練習項目吧,但我受益許多,所以希望繼續練習下去。
今年嘗試將所有資訊、知識等視覺化,從筆記的方式到寫作的方式皆是如此。
其實過去在架構故事時我就經常這麼做了,但都是想到才做一下的程度。今年則是因為工作轉換與認識卡片盒筆記法,接觸了Heptabase跟好用的電子白板miro。(本篇沒有要介紹卡片盒筆記法或是軟體使用,且我實踐的時間不夠長,還不到可以公開分享的程度。)
透過視覺化與卡片拆解,可以把很複雜的東西變得清晰易懂,同時大腦也能更容易發想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排序與結構。同時使用自由書寫跟很多其他聯想法,就能大幅提升寫作的效率。
希望明年一整年也能繼續實踐,有更深入的心得再整理出來和大家交流。
另一個做的斷斷續續的東西是寫作日記。
這個方式我很早就聽說過,但從來沒有實踐,直到今年上編劇課時聽到老師又提一次,覺得或許能協助我脫離每天都想逃避寫稿的困境,所以做了短時間的嘗試。
做法很簡單,只要每天記錄自己寫了些什麼,書寫前後、過程的心境與想法即可。他不只可以做為一天寫作開始的暖身與收操,同時也能觀察自己究竟在逃避什麼。
例如,我寫了一個禮拜的寫作日記後,發現我每天都會出現類似的句子:我寫不好。但是再結合那周我實際寫作的內容會注意到,嘿,我那周都在寫初稿,誰的初稿會長得好啊?但過了那個禮拜進入修稿後,我的日記裡就沒有再出現寫不好三個字了。
這似乎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發現,但我覺得起碼觀察到自己最鬱的期間總是在寫初稿的時候,所以只要我用盡方法逼自己寫完初稿,其實一切都會好起來(?)
不過目前我還沒辦法做到持續寫日記,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書寫,所以這件事就排到2024繼續嘗試吧~
紀錄一篇每個月都會拿出來讀一讀的文章:
【閱讀夏LaLa_陳夏民專欄】不要等到完美才出手,八十分就可以GO!-Taipei Walker (walkerland.com.tw)
一個人工作的時候,想糾結到天荒地老或許無所謂,但只要工作涉及團隊,就請放下完美主義──何況,這世界上的讀者,真的、真的、真的沒有多少人看得出來八十分到八十五分的差別。
仔細想想,我也是個對文字很不敏銳的人,我真的確定我看書的時候能感覺作者所有的用心良苦嗎?怎麼可能啊。
我今年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得過且過,定稿沒幾天,再次看到某段文字總是想偷偷改一下。(但我有忍住自己的手TT)
如果距離完成時間過去很久,或許還可以說是自己已有增長,或想法上的改變,因此對自己的作品有不同的見解。但短短幾天的時間裡,恐怕還是對於作品的不安,主掌了我的腦袋。
寫完比寫好重要,共勉之。
最後,我深有所感這是活到現在心靈最富足健康的一年。
今年很忙,忙到沒什麼娛樂,忙到沒有生活,卻很難得地會主動說出我很快樂。
我不確定是因為正在做喜歡的事,還是我終於悟出自己的做事方式,或者終於放下一些執著。但很確定的是這種變化沒辦法來得更早,它就是需要我在這世上活過這段日子才能獲得的。
前陣子和一名寫作朋友深入聊聊,他談到我們都不該對年輕的孩子心急,他們都有很棒的才能,但他們需要時間開花結果,那是教不來也逼不來的。
這似乎又呼應了三浦紫苑小姐提到的,小說是用語言所構成,靠文字去描述那些不可言說,若沒有累積語言是很難得出佳作,故文壇上早慧的天才必定是有,卻永遠不像其他領域一樣多數。
有很多人幫助過我,現在才能讓我稍微看到一點點點點點點點開花結果的樣子。我希望總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某人開花結果的養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