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2023/12/3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也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也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題解「妙行無住」: 

 《金剛經六祖口訣》云:「得宗而行,不住於相。故受之以妙行無住分。」〈大乘正宗分第三〉裡,佛陀教示「應如是降伏其心」。緊接著佛陀繼續回答須菩提另外一個問題:「應云何住」。上一分裡,佛陀教示菩薩應當發起如是廣大第一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菩薩悟佛心宗,得宗而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度與不度,其心不二,是為常心。廣大第一常,不住於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心不顛倒,如此四心具足,即名降伏,應如是降伏其心。本分延續前一分的內容,得宗而行名妙行,不住於相名無住,應云何住?妙行無住也。

raw-image

◇經文導讀:  

【復次】:其次、再者、另一方面,為連接前後文之詞。  

【法】:這裡指的是「一切有為法」,指一切存在的假有現象,包括了物質和精神的現象。有為法亦稱緣起法,眾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去而滅,如幻假有,時刻剎那皆在變異,生滅無常。  

【住】:執著對待分別。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應是應當,無所住是指心不執著。一切有為法皆是暫時的假有之相,不可執著。菩薩廣大第一心,其心不顛倒,即是降伏;既能降伏,即能離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於相不起執著,即是無所住。於「理」應無所住,於「事」行於布施,理事不二,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布施】:請詳見之前分享的文章【十九、多結善緣多結果,慈心施捨不為呆】以及【三十六、般若為導,五度為伴】  

【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應無所住」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合稱為六塵。當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緣到了六塵,吾人的六識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會起作用。這句經文就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所說的:「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般若為導,五度為伴,六度萬行,行一直心,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即是安住第一義,於第一義而不動,即是安住般若波羅蜜,是般若三昧也。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財施、法施、無畏施,不管是何種布施,都不能著布施的相,也就是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受布施的人,沒有所布施的物,施空、受空、施物空,三體皆空,是名「三輪體空」。住於無心而行布施,「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菩薩應如是不住相布施。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二乘聖人觀我空,斷煩惱,捨世間,入小乘涅槃,不度眾生,著「空」之邊見。今聞佛教示,當迴心向大,修六度萬行,廣度眾生。初發心菩薩,悲智雙運,智心應無所住以修慧,悲心行於布施以修福,福慧雙修。修六度萬行,廣度眾生就是要入世間,布施以及福德皆是世俗諦的概念。佛陀教示「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即言入世間,於世俗諦莫著「有」之邊見。又世俗見者,布施是為求福,若不住相,如何當獲福德利益呢?佛陀順所執之情,復次又言「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隨宜破之。初發心菩薩,本當福慧雙修,如何修福?行布施也。但若求福德之心著相,福德雖有,卻是限量有窮;反之若能離相,則福德不可思量。如此以有福破無福之疑慮,再以無相之不可思量破對於有相之執著,空有不二,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是般若波羅蜜。般若為導,五度為伴,悲智雙運,福慧雙修,常心不懈,直到彼岸。離苦得樂,度脫彼岸之福德,是無上之福,更無有上,實不可思量也。  

又,善有善報,如響應聲,法爾如是。那麼不住相布施,行無相之善,報之以何呢?報之以無相之福德也。無相無邊,何能思量?故言「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又,無相布施,布施度慳貪,無相治我相,乃至無有四相。所謂布施,布施心中捨,內捨貪愛與執著,捨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花開見佛悟無生,既本無生,何來有滅,本無可捨也;試問成就法身值多少?實不可思量也。《金剛經六祖口訣》云:「內除貪愛,外行布施,內外相應,獲福無量。」  

【於意云何】:你認為如何呢?  

【虛空】:這裡指的是天地之間的空間概念,也作宇宙之解。虛空是佛教六大無為法之一,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相對於物質現象的空,虛空是非勿質的現象,佛教常以虛空比喻吾人的真心自性。《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虛空雖空,但能含藏萬有;虛空雖有,卻是無形無相,了不可得。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處處不住相,無相之心量,猶如虛空,不可思量,所獲福德,亦復如是,故佛陀以虛空作喻。 

【四維】:指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等四個方位。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東、南、西、北方合稱四方;四方加上四維合稱八方;八方加上了上、下二方則合稱「十方」。十方泛指整個法界、整片宇宙。《佛說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  

【無住相布施】:前面說「不住相」,這裡說「無住相」,意思相近,卻用不一樣的敘述,為什麼呢?筆者以為,虛與空,是「無」之別稱,言「無住相布施」即是向前呼應「虛空」之無。  

【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思量者,有相方能思量,無相則思量不可。菩薩行無住相布施,三輪相不存於心,施空、受空、施物空,三輪體空。布施既空,則福德亦空,何謂空?福德廣大猶如虛空,虛空無相,不可思量。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佛眼所見,吾人之色身,雖落著於大地,然而不過是落於南瞻部州之一隅,而地球就和所有星球一樣,皆是懸空於無邊無際的虛空宇宙之中,總在空中,實無落處也。古時吾人因不見宇宙天體之相,不見故不想,雖身處虛空,未覺不安。真心亦復如是,求心之住處,起心即是妄,不求不住,不起妄想,則無住即是安住於無相之虛空也。須菩提迴心向大,不復住空,心著有相,故求落處。佛陀順所執之情而說福德,無住相布施,報之以無相之福德,無相本空,空是虛空,虛空廣大,不可思量。只管如所教住,無住於相,行於布施,一相一行,妙行無住。能離於諸相,則法體清淨,清淨之行,行一直心,直心即真心,直緣真如本性,如是自心歸依自性,即見眾生本俱之如來智慧德相,即是安住於本來面目,《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云:「無住者,人之本性。」菩薩修六度萬行,般若為導,五度為伴,但應如所教住,無住相布施,妙行無住,無住即是住,住般若波羅蜜,此住名為「修行住」。彌勒菩薩偈曰:「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金剛經#妙行無住#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8會員
    9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