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30分鐘live重寫5分種文章 Ep.1:Lack Is Good

2024/01/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歡迎來到更多的實驗:

我將稍早發布的5分鐘文章,以實況的方式重新以30min計時重寫。

人與文字都完全沒濾鏡!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1t7ID6hDud/?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igsh=MzRlODBiNWFlZA==


讓我們來一起看看我都寫了什麼:


30 min on:

Lack is good-

先前說過我爸輸了很多錢,然後我把這件事給當成文章。

我不是要嘲笑我爸,而是他那種物質城堡真的讓他很不健康。

國王自己一個人住在偌大的城堡裡,好玩嗎?成天擔心自己的寶藏被偷或城堡出現雜質,通常這只會增加神經質和煩躁吧?

Lack is good會建立在:

你已經很富饒,並且不享受一個人。

這不代表你不享受富饒,而是你也許不喜歡分享,或者還沒真心地嘗過分享的果實。

我從前是個這樣的人,直到我慢慢享受到分享富饒的美好,我就漸漸成為人稱的Party Master lol。

我的問題在於:我不會承接住富饒,所以當我把富饒都花在別人和社交分享上(which is true at the time),我沒有想太多,因為我真心地展現我的本質。

後來當我完全匱乏,這也是我的能量(包括物質)進出我自己的結果,我理解到別人仍然無償,甚至很誇張地不在乎程度地幫助我。我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在我低潮時我出現跟我爸一樣的想法:這些人一定有目的:是不是要利用我,或是利用我的連結或未來可以索求回去之類的。很爆笑的paranoia。但人在低潮或ego時真的會出現這種paranoia。

不過又當我有點累積,又朝著這些無償幫助我的人丟回去我的真誠分享時,我頓時覺得他們那種享受我熱情的臉,才是他們真正要的,或者,更精確地說:是我真正要的。

人就像鏡子,我看別人只是反射我的心境,98.6%都是這樣。

名言:”他人即地獄”,就是說明蘇軾對佛印說的話。

他人即地獄另一件事是在講我們一開始離開自己的城堡時的感受。

那種我們重新開始連結,第一次走出創傷或不知道第幾次走出的那種心情。

可以理解,但也得把對自己的慈悲慢慢變成對外的擁抱。

這個轉變得透過匱乏。匱乏是最大的導師。

但也是最嚴厲的之一。

許多人覺得物質累積是高度,所以以為自己被匱乏給摔到地上。

但事實是,他們忽視別人關懷的網,多半,不是因為覺得別人多事,而是覺得自己「不值得」、「很丟臉」。

我也都理解。因為我都體驗過。也正因為我體驗過,我完全能在我父親身上看到那塊「shameful of oneself」的料。

匱乏會是他的恩師,無論他想不想。

精神分析學派有這樣的說法:

若一個人覺得他做事不成功或者物質的失去是對他做為人的本質侮辱,那麼這個人跟母親的切割或者與第一重要他人間的切割可能沒有很完整。

也就是說,對這種人來說,「對事不對人」這件事很難。

相對的,這種人的obsession也會比較深。

有好有壞:好就是這種人通常對成功、擁有或被肯定非常執著。

譬如說以前的我,譬如說我父親。

我對物質是還好,但我對被肯定和成功是有異常的執著。現在就還好,因為匱乏讓我打開心防,也讓我懂得失敗的美和如何謙遜。

父親只是「知道」這些事,甚至會掛在口邊,但是它本質上「不想要」被否定、或面對匱乏。因為他與物質和世俗的成功間的連結被執著綁得太緊了。

所以這就是我說匱乏是一件好事。

儘管這不代表匱乏一定會讓人學會知足,但匱乏的人一定知道知足的滋味。

你可以選擇「永遠不要再嘗到匱乏的滋味」,那麼你專注在匱乏上。

或者選擇「我想要知足的滋味」,那麼你就會專注在知足上。

這種蛻變需要震盪與他人洗革,但更需要從內而外的自我變革。

匱乏會強烈質疑一個人的內在動機,這也是為什麼它是一件好事。

如果本身知足的人是不會因為匱乏而覺得震盪的,那麼也就是說匱乏只會成為那些還不懂得知足的人的導師。嚴厲而不留情,但其實你懂它它是溫柔又為你著想的。

30min fin。

這是實驗室,歡迎各位Homeless Cosmopolitans,意指「無家可歸的國際客」。在文字裡無家可歸是很正常的,就如同我自己從不喜歡有家可歸。這是一種人生狀態、這是一種生活模式、這裡只在乎:【不做選擇跟做出選擇有著同等的高尚】。 這裡是我個人創作工作室Studio WKL--走吻學工作室--的一部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