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個記憶片段:大約十八年前在遊覽車上,幾個同業一起參加苗栗桐花季的媒體行程,一個女生帶著一種誇張的口吻對著我們說網路購物有多麼方便,她說:「你只要輸入紫色,整個商場紫色的衣服都會列出來,妳不用一件一件去找,超方便!也不用去百貨公司逛街這麼累!」我清楚記得,當時聽她說的我們都帶著一種不可思議、躍躍欲試的表情。
為什麼記得那麼清楚?因為那大概就是我網路購物的「啟蒙」,奇摩購物成了我每天晚上睡前必瀏覽的網頁,我最愛的事情不是購物,而是比價。
接著過了四年出現了臉書,初期還為了要用本名登錄這件事遲遲不願意使用,但當身邊有越來越多人有了臉書身分後,戒心就卸下了,加入後熱絡按讚給愛心,也樂於留言,彼此認識的朋友也會像到餐廳吃飯,突然看到隔壁桌有認識的朋友就一起併桌般地聊起天。沒想到,這一聊,就聊了十幾年,聊到這個平台的宣傳打品牌目的大過於朋友間純粹的問候關心。
自從看了一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驚覺自己一直是被設計的,包含當你開始覺得自己發的文沒有什麼人關注的時候,系統就會想辦法讓你的貼文被看到,當陸續有人來按讚或留言,你就又會回到平台上去做回覆,又或是去看看那些按讚朋友的近況之類的,這都是以人性作為基礎的設計。明知如此,我還是一不小心就在社群網站花了很多時間,無意識地一則又一則,時間就這樣過去了。這時會慶幸自己刻意不下載抖音這類短影音,我完全可以了解所謂的抖音腦是怎麼來的。
疫情那幾年,滑手機看電腦的時間又更多了,幸好,我那有智慧的身體開始發出一些警訊提醒我,該做點改變。
開始發現自己接觸3C產品的藍光明顯感到不舒服,也發現到當我無意識在網站上主動查找或是被動被推播的大量資訊時,身體有一種負荷不了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奇特,感覺那些資訊像大浪席捲而來,臉書上有點流量的人都在業配、找個需要的資料卻有更多看似相關但不實際相關的資訊冒出來、看個文章不停被廣告頁面打擾,身體告訴我,這一切對我來說都超載了,必須停止!
身在這個時代,我不會刻意避開網路資訊,但我得重新省視這件事該如何幫助我提昇生活品質、讓我過得更愉快,而不只是消磨時間,認真細數剩下的人生天數(以活到八十歲來計算,把年份化成天數),其實剩下的時間也沒有真的太多,如果花在虛擬世界的時間太多,身而為人,有些遺憾。
這就是我開始實踐數位斷捨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