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團法人雲林縣人智學教育協會的安排下,我在12月中有了機會前往台灣最重要的華德福基地之一:宜蘭慈心華德福觀課!這次謝謝慈心的詩閔副校長為我安排了二位資深老師的課程:穆傳蓁老師的《營養學》、郭朝清老師的《圓錐曲線》,2門8年紀乍看都是很硬的課,而這將為我帶來什麼樣的養分,實在令我期待。
之前就有來慈心上師培課,我坐在慈心草地的大樹下看許多的小精靈在那開心的跑跳,這片流動著能量與活躍的教育沃土會長出什麼樣的課程呢?
傳蓁老師是個親切無比的資深教師,第一天戴了頂大大的毛帽的她看起來就像位可愛磨菇奶奶。《營養學》這堂課基本上是實驗課,我們做了馬鈴薯實驗、燒麵粉和澱粉碘液實驗,基本上和「澱粉」密切相關。傳蓁老師的實驗課重視安全守則,她要求嚴格但對違規不訓斥,而是明確說出什麼地方做錯了、什麼東西沒做好,然後直接開始處理「事情」,使學生不覺得被針對。
此外,傳蓁老師也會運用小組、值日生組等模式,來讓課堂的效率提升,偶爾運用「你們做得很好,OO組+5分」這種方式來增加小組內部的團結力或約束力(實際上並有沒任何的計分板,但孩子們仍在乎這個「被老師加分」的榮耀感),使課程推進順暢有效。而傳蓁老師溫和又童言童語的講話方式,使她和同學有著很強的連結感(看得出來同學們也很喜歡這位磨菇帽婆婆),大家很積極主動的發言與舉手。
當然也有過於躁動的孩子,有孩子刻意嘻鬧想引起注意,傳蓁老師會選擇「適度的忽略」,並在他玩得太過份時,堅持住自己的規則要求他改進。我第二天有看到某位孩子接近失控的玩鬧,傳蓁老師停下課程專注的凝視他(全班似有共同意識般地也逐漸安靜),直到那位孩子發現。傳蓁老師明確給出一個任務請那位孩子完成,非常明確的指令與步驟使他可以將過盛的精力投入其中,這位躁動的孩子因為有明確的工作要做,原本的躁動便被成功壓制,課程教學再繼續。最後這門營養學就在大家幾乎都完成實驗,並各自畫著漂亮鮮艷工作本的狀態下順利結束。
朝清老師的教學方式則完全不同於傳蓁老師,我第一次見識到在華德福教育中強調的「權威」,他以細心與專業構成了自己的課程、大量的板書與教材讓學生看得目不暇給,如同指揮家一般,完全主導了課程的節奏,放入大量的QA時間也不影響步調,因為朝清老師完全可以同步與掌握學生們的回答速度。
這堂課是幾何與數學為核心的課,過往的經驗讓我以為這門課會很無聊,但朝清老師大量的圖畫、故事,使我投入得無法自己......
朝清老師在課程上也大量運用互動來激起課程的能量,每個人都要回答問題,答不出來沒關係,再一題、又一題,逐漸引導學生回想起他學到的東西,過程不碎念不調侃,我只感覺得到朝清老師多希望能讓這位學生因想起了答案而笑出來,這樣的心念滿溢了整個課堂。
「我們時時刻刻都活在『橢圓』的世界裡」從宇宙星軌講到哥白尼,在教雙曲線時自艾菲爾鐵塔講到調飲杯,再談談為何清酒瓶也要有雙曲線的細瓶頸(因為容易倒出酒,所以「替客人倒酒」變成一門謹慎的藝術)......生活中無處不是朝清老師的教材,彷彿他腦中有著永遠說不完的例子,真是不可思議!
我在課後分別為二位老師做了訪談,我才明白這樣精采的二門課是如何成立的:
是對教育、對孩子無比的愛
傳蓁老師是生物背景的老師,管理慈心的實驗室。他有30年的教學經驗,而他會來到慈心,是18年前發現慈心為學生準備的午餐居然要求全有機食材:「如果連吃什麼都在乎,那這個教育系統一定無比愛孩子」,所以她便帶著孩子來到慈心,不久後加入了慈心的教學陣容中。課堂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有位孩子暴衝和旁邊的同學打起來,傳蓁老師立刻停止課程,請三位同學中止,她先適度忽略其中一位孩子暴衝和躁進的發言,要求他們更換座位,並要求當時最控制不住情緒的孩子可以先到外面。
「先處理事情,再處理情緒」,傳蓁老師說的這點和我以往聽聞的親子教育想法並不相同,但她說因為所在的地方是實驗室,事情得先處理好,不然桌上各種藥劑或點著的火焰傷著了人怎麼辦?
此外,請學生出去並不是要他滾蛋:曾經有孩子在課堂上打架後爆哭,但老師帶他到辦公室坐著,請他冷靜一下再回來陪他,這樣的過程有助孩子靜下來,思考自己有必要這樣嗎?而傳蓁老師課程一結束也就到辦公室好好的處理「情緒」,這時孩子已沉澱好自己,下課後的聊聊也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被遺忘,使孩子明白「先出去一下」並不是懲罰,而是一個中斷,讓學生可以整理好自己的緩衝期,孩子也因此更願意與老師溝通下去。
「當然啦,我也是花好久才明白這些。孩子犯錯是好事,他們才會好奇與小心。對於犯錯的人也不用苛責,他已經歷錯誤了,何必再罵他呢?」
傳蓁老師帶的都是實驗課,她提到我未來教的課(打鐵)也是有一定危險性的課,當然我們可以打個安全牌,老師示範一下就結束寫工作本,但這樣孩子真的能學到什麼嗎?然而大方授權、放手,還是得建立在老師自己的經驗與沉著上,永遠堅守安全守則(這是老師的絕對權威,永不可以放下),想好出事了的備案是什麼、緊急處理的方式是什麼......絕對不要自亂陣腳,因為你的慌,孩子是看得出來的。
而在和朝清老師的訪談中,我才明白他課程的行雲流水是如何而來:
他深入去研究了注意力上限的概念,他明白學生注意力的上限就是10~15分鐘(也和TED的18分鐘短講概念類似),朝清老師精準的時間感,使他每10到15分鐘就會切換一個工作——QA結束換畫圖、畫圖結束換分享、分享結束講故事......不只使課堂流暢無比、間不容髮,更使原本想玩鬧的孩子的力量可以被轉化分散、沒精神或沒興趣的學生可以在不同階段中被戳中樂子,這使課堂上沒有不投入的學生、沒有不專心的學生,因為他們「沒有空」去不專注。
「教學就是『呼吸』,平順穩定的呼吸有益身體健康,這自然也表現在教學工作上。」
讓學生呼出想法、答案或作品,讓學生吸入知識、能力與圖像,並要善用「回憶」讓他們記住,並鼓勵他們去發現,學生發現到的才是他們自己的。課堂上,老師是權威的指揮家,如果無法使他們呼吸順暢,那也就不用期待學生能夠學會什麼。
「在教學上老師永遠有自己的罩門,不過你不用孤軍奮戰,因為整體華德福社群與學校能支持你,但你是否真心想幫助孩子才是重要的,因為孩子們絕對感覺得到。」教了26年書(22年在慈心裡),他才逐漸明白意志、情感、思考在課堂的比例如何協調,朝清老師請我未來不要急,絕不要自己亂了呼吸,持續學習、真心投入、同理學生,我終有一天也會找到自己的節奏。
觀課結束了,我安排了一個額外行程,就是採訪也在慈心又同時是第一屆慈心畢業生的碩班同學庭怡老師來為觀課行程收尾,短短的小聊也讓我獲益良多:
聽著身份由學生變老師,與原本象徵愛與權威的師長轉換為同事的庭怡說故事,她在訪談中所給我的切入點,又讓這趟旅程更加豐盛。
「教學現場,不是老師、學生、家長三個角色,是一個班、一個整體,是『我們』,大天使所看顧的是『我們』而非『我』」
我在觀課期間正好遇上他們的8、9年級的音樂發表會,在樂聲中,我看見大天使擁抱著每一個人,不論你會不會唱、樂器表演得好不好,都被祂所擁抱。
是的,沒有辦法明白「我們」的老師,是無法明白華德福教育的。
我在慈心看見的群體感、一體感,是我在學習與閱讀各部書籍中所載的具體實踐,實在很慶幸我能在成為華德福教師前,看這一場由所有慈心人所共舞出的教育現場。
那接下來將投入教育圈、進入學校的我,又將在那創造出什麼樣的「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