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是《孤獨的美食家》的某一集。男主角五郎前往期待已久的湯咖哩餐廳。店家端出招牌料理,一道有著雞腿肉與豐盛蔬菜,並融合藥膳熬煮而成的湯咖哩。與傳統口味不同,加入藥膳後的咖哩變得更近似「鍋物(なべ物)」。五郎一如既往,面色沉靜地享用著湯咖哩,偶而露出驚喜的表情,隨即收斂神色,卻仍不時於內心發出讚嘆。他先是品嘗咖哩湯,舌頭被溫潤濃郁的味道包裹,再以湯匙剝下燉得嫩軟的雞肉,接著一一品嘗碗中的各色蔬菜,所有食物的味道皆巧妙地相互融合,即便是氣味濃厚的青椒都恰如其分地藏身料理中,他為此驚歎不已。每樣食材各自展現其本性,又彼此協作,共奏一曲。料理雖名為藥膳咖哩,看似跳脫傳統咖哩的範疇,然而,以咖哩作為中介者,使食材間進行了溝通,儼然成為另一種境界的咖哩。
五郎於內心低吟著:「這湯咖哩深具知性,不僅接納了一切的食材,更毫無破綻地建築出一個獨立的世界。而她所具備的包容性,使濃郁的湯與辛辣的咖哩兼容並蓄,當中所包含的藥材也毫不讓人感到煩躁,碗中的彼此彷彿是一場命中註定要發生的邂逅。」
關於這樣的包容性與命中註定的邂逅,也曾聽日本好友提及過。
年幼時,他特別期待數學考試,並非因考試成績出色,他自嘲是數學苦手,即使簡單的四則運算都學得吃力。每回發考卷,看著試卷上的數字,他便明白回家肯定得挨打了。
他說:「還記得第一次拿到個位數分數的考卷,我回家後在餐桌前如坐針氈。父親返家看完考卷後,沉默不語。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安靜地望著頭上昏黃的燈泡發呆。當我看得出神時,父親猛然揮來一巴掌,然後再一巴掌,我整個人愣住了,不知作何反應,只得保持同樣的姿勢,繼續望著燈泡,感覺眼淚不停地滑過臉龐。」
過後幾天,他與父親一句話都不談。直至週日午後,父親鎮日於廚房裡忙著。近晚時分,他在房間內聞到濃郁的咖哩香氣。父親居然在做咖哩。印象中,父親從不下廚,母親早逝,他自小吃外食長大,超商便當反而是更為熟悉的「家的味道」。
當晚兩人於餐桌吃咖哩。父親做的咖哩中有馬鈴薯、紅蘿蔔、煎過的雞腿肉,口味甜中帶辛,尾韻滿是洋蔥清香。咖哩搭配的不是米飯,而是年糕。那是他第一次知道父親會做菜,也是第一次知道父親吃咖哩喜歡搭配年糕,更是他倆第一次經歷冷戰後進行關係的修復。沒有道歉與言語,沒有爭執與恨意,父子倆靜靜地坐在幾日前發生巴掌事件的餐桌同吃咖哩。咖哩彷彿是鑰匙,開啟兩人的心扉,以無語進行溝通,口中咀嚼軟嫩濃郁的咖哩年糕盛載父親的心意,甜中帶辛。
他說:「父親始終不知道怎麼關心我,後來我也總是挨打,挨打後便吃咖哩年糕。可能如何適切地愛人也是一種學習。」
如何以適切的方式愛人?
寺地春奈的《咖哩時間》探討的就是這樣的課題。
故事透過兩個主角外祖父與外孫,兩種時空背景,探索如何適切愛人的方式。兩個性格天差地遠的人,外祖父暴躁易怒,不聽人勸,粗手粗腳,說話不經大腦;外孫溫柔理性,時時為人著想,行事有條不紊,總是斟酌用詞。兩人因祖父的意外事故而同住一個屋簷下,透過故事的進展,讀者得以發現祖孫倆其實互為表裡,二者有近似重疊的部分。作者藉由寫作技法,不明述各章節中的「我」是外祖父或外孫,必須透過閱讀的感受逐漸分辨出是何者,同時更能清楚感覺出二者的相似之處。
這樣的角色描摹與故事敘述,也如同故事想傳達的核心概念:「橋」。
如作者所言:如果沒有「橋」,這邊和那邊永遠無法往來。
「橋」是一種中介,不只串起兩地,連接二者,更讓雙方能走到對方的內心,窺看與理解彼此的心意。
然而,故事述說的不僅於此。作者亦藉由「橋」的概念談及人的情感需透過傷害與撫慰建立,更必須經歷時間的催化。一段關係裡,無論家庭的親情、男女的愛情、職場與生命中的友情,每種感情都必然經歷傷痛,修補縫合。有時彼此能找到適切的方式繼續前行,建立新的橋樑,持續往來;有時則無法覓得溝通的可能,必須接受橋樑的傾塌覆滅,不復以往。
如書中的兩段話語:
「過去是永遠不會消失的,總是停留在人的內心,無論是討厭的事情或是痛苦的事情都是如此。」
「訴說過往的行為總是伴隨著某種粗暴。用感情、用話語擷取、連結、固定在這裡流逝的時間。用話語訴說的過往有如用針固定的蝴蝶標本,不管怎樣弄,還是和活著的時候有些不一樣。」
朋友的父親幾年前逝世。某次與朋友吃飯時問他:「如果有機會,你想再吃到父親做的咖哩嗎?」他搖頭:「比起再吃父親做的咖哩,我更想做出與他一樣的味道。如果有機會,我想做咖哩給父親吃,我想告訴他,如今的我已經可以一個人好好活著,但即使如此,我仍記得他做的咖哩的味道,現在的我是帶著他傳承給我的味道生活著的。」
《咖哩時間》書寫的即是這樣的故事:帶著另一個人的味道或想法,擁有彼此共同生活過的記憶,記憶總是軟嫩濃郁,甜中帶辛。過去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恆久停留於人的內心,即使是討厭的事或痛苦的事,依然渴望將這份心意永久地放在心中,甚至以「家的味道」作為橋樑傳承給自己所愛的人。
(原文刊載於OK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