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一場聚餐上,鼓起勇氣問了他的心理學指導教授一個卡在他心裡好一陣子的問題:「你覺得認知心理學,真的會讓世界變得更好嗎?」雖然作者覺得這個問題問得有點莫名其妙,因為作者已將一生投入這個研究領域,現在才問似乎有點晚了。最後,在啤酒幫助之下他終於鼓起勇氣發問。指導教授向來以含糊籠統出名。因沒想到,指導教授簡單的回答「能。」
作者發現人們似乎都渴望心理學能帶給他們指引。因此開了一門名為「思考」的課。告訴學生,心理學可以如何幫助他們認清和處理現實社會的問題,幫助他們對人生做出更好的決定。
作者選了八個主題,這八個主題與每天切身相關,強調這本書不是在講人到底有什麼毛病,之所以會發生「思考的難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建構的,大腦之所以如此建構往往有相當充分的理由。推論更是我們的認知高度演化後的副產品,讓人類這種物種能夠倖存到今天。這些難題的解決之道,未必那麼容易找到。事實上,不論要消除哪一種偏見都是無比艱難的。所幸,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我們確實有可行的策略來做出更好的推論。這些策略能幫助我們設想我們無法掌控的事,甚至告訴我們某些乍看頗具希望的解決方案,到頭來可能會怎麼招致反效果。
這本書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主要資訊來自其他認知心理學家,但也有一些是作者自己進行的研究。
這裡指的是「流暢效應」(fluency effect),當遇到我們的心智可以輕易處理的事務時會引發過度自信。
人們常產生這種幻覺:見到某人不費吹灰之力的做某件難事,自己一定也沒問題。當我們看到看似流暢、熟練或稀鬆平常的成果,我們便會犯下這種錯誤:相信造就那個成果的過程,一定也是順暢、平穩、簡單。
作者舉了幾個實際的例子,她發現學習技能的時候,看了10遍20遍的人,並不會比只看了一遍的人表現得更好。
流暢效應衍生自認知心理學家所謂「後設認知」的規則,意思是你知道自己知道什麼,要是你不會游泳,你就知道就算你需要在大熱天涼快一下,也千萬別跳進水很深的池子。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隨便關掉這樣的機制,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
流暢效應固然源自我們認知系統的適應力,但這不代表我們無力加以克服。有一個簡單的解決之道,就是透過「親身嘗試」來讓任務沒那麼順暢。或許是看似在明顯不過的解決途徑,但令人訝異地,真正付諸實行的人卻不多。
這裡指的是確認偏誤。作者舉了個例子,有個學生從高中開始就有個離奇的健康問題。他只要吃東西就會反胃,有時甚至嘔吐到暈過去。有一次他去看一個新的醫生,那位醫生聽了他的描述問他:你喜歡吐嗎?你喜歡吃東西嗎?你想自殺嗎?這個學生明白這位醫生懷疑他得了厭食症,當時他氣到走出了診療室。但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他的症狀消失了。推算很可能是對某種東西過敏,在一次出國的旅行中讓他遠離過敏原,所以免疫系統平靜下來,他始終沒有接受厭食治療。現在我們知道,那位醫生的厭食診斷是錯的。那位醫生偏離正軌的原因在於,他只問能證明自己的懷疑無誤的問題,而且是以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式問,不管他怎麼回答都一樣。
這種確認偏誤,違反了「人人應平等對待的根本道德原則」,確認偏誤也不是理性的。作者認為他真的會對我們的社會造成更實際的影響。
那麼要如何來來抗衡確認偏誤呢?關鍵在於,不要只想著一種假設,而要想著兩種互斥的假設,試著證明兩者。
作者提到一個統計學的概念:「均值回歸」。做測驗也好、從事運動、音樂或其他活動也好,永遠有隨機因素影響他們的表現。當隨機因素對他們有利時,表現會超越天賦。但在統計學上那不可能,也不會永遠持續,這不是說表現卓越的人純粹是運氣好,一旦運氣用罄,就會退化成一般水準。這就是均值回歸。要是忽略均值回歸,我們便可能犯下俗稱「回歸謬誤」的不正確因果歸因。例如,我們會認為某位選手成名後變得自大或懶惰,而其實他輸掉那場比賽,只是因為均值回歸。有個方法可以避免因為別人所犯的回歸謬誤所害。那就是「擴大你的樣本」。
另外一種人們經常出現的心理學狀態:「負面偏誤」。作者舉了他一個實際的例子,他在網路商城尋找手機殼,他最終找到一個照片中看起來最喜歡的樣子,網路評價也很好,在五顆星裡平均拿到四顆星。然後看到一則一顆心的評論後,先前讀到的那些是五顆星沒辦法好評沒辦法抹消這個一顆星負評造成的傷害。因此舊手機殼又用了一年。
行為經濟學家提出的革命性概念,他們認為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同樣的貨幣價值,取決於我們賺錢賠錢,這就是所謂的損失規避。
傳統經濟學家會說,不論你獲得ㄧ百元或損失一百元的價值都一樣。這似乎是非常理性的思考方式,因為金額確實沒變。所以,如果你洗衣服時在烘衣機裡發現一張百元鈔,那會讓你高興得不得了,然後,當那張一百元從你口袋掉出來,得而復失,那一百元在我們獲得和損失的時候感覺起來並不一樣。
另外一個例子,一位精明的賣車業務員是這麼銷售的,從全配車款30,000美元開始,接著說,如果你要放棄可能救你一命的X設備,價格是28,500美元,如果你也不要讓路邊停車更容易的Y設備,價格是28,000美元。當業務員用你會失去的設備,來建構你的選擇,這就會啟動你的「損失規避」按鍵。這樣有效嗎?研究發現,從基本款開始添購設備,就會讓消費者多掏出1700美元出來。
負面偏誤最顯著的代價,就是促使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我們可能因為讓少數負評抵銷數10個好評10個好評,而錯過一本原本可能改變我們一生的書,可能因為太過擔心損失一點錢的可能性,而放棄看起來相當好的投資機會。
因此,當你覺得自己被負面因素過度干擾時,不妨把問題改成正面的問法,或許就能取得較中立的平衡
有人比較不容易受偏誤影響嗎?事實上,比較聰明的人反而更容易做偏頗的詮釋,因為他們更知道怎麼駁斥抵觸信念的事實。書中舉了許多的例子,所謂聰明的技能並無法使人脫離不理性的偏誤,有時反而會使偏誤變本加厲。
你想要現在拿340美元,還是六個月後拿350美元呢?多數人會選擇現在拿340美元。就算六個月後拿390美元,仍然大多數人會選擇現在拿。因為天曉得未來六個月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往往會低估未來報酬的用處,且頻率高的不合理。許多行為經濟學的實驗,顯示我們在延遲滿足上似乎做得不夠。
每當我們面臨涉及延遲滿足的選擇,我們偏愛確定性(現在就要)勝過不確定性(未來再拿)會成為要素。如果我們是因為對不確定感到焦慮或恐懼而無法承擔風險,或不願意等待未來跟豐厚的獲利,一個明顯的解決之道,是強化我們對未來的信心。
一個以證實有效的方法是盡可能具體、詳盡的思考未來事件,讓未來感覺更真實。
讓延遲的選項跟事件綁在一起,例如45天後拿到較大的報酬,可以有一個「羅馬假期」的幾個字。提醒人們未來的計劃可大幅緩和,對未來報酬不理性的貶低鼓勵選擇延遲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