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科學家告訴你:八大類思考偏誤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教你幫思維模式debug--《思考101》

更新於 2023/10/11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也許你讀過查理蒙格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提醒讀者:千萬不要輕忽「思考偏誤」對於思考與決策的影響。所謂的思考偏誤,來自於在演化過程中,為了因應弱肉強食的環境,人類的行為遺留了許多不自覺且難以改變的思維模式。然而這些有助於原始人求生的模式,未必適用於現今複雜的世界,可以比喻成大腦作業系統中待升級修正的bug。

蒙格強調每個人都必須了解自身與他人受到這些心理偏誤產生的效應,除了避免決策犯錯,也可以運用來影響他人行為,達到自身目的。若你認同查理蒙格上述的觀點,那麼《思考101》會是你一定要讀的一本好書。

《思考101》作者安宇敬任教於耶魯大學心理學系,並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支持下專攻認知偏誤相關主題的研究。就專家的角度,她堅信「認知心理學真的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好的世界是更公平的世界,而為求公平,人們需要更不帶偏見的思考。」書中挑選了八個與你我日常生活高度相關的主題,把最常發生的思考偏誤類型與成因與可行的解法逐一展開。

這八個行為偏誤主題分別是:

  1. 為甚麼人們總是把事情看得太簡單,把自己想得太厲害?--流暢效應
  2. 我們為何只看見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確認偏誤
  3. 真的能夠斷定每件事該歸功或咎責的對象嗎?--因果歸因
  4. 特別容易被故事與特例影響。忽略數據分析—例子的危險
  5. 你也有把損失看得比收穫來得重的問題嗎?--負面偏誤
  6. 別說你絕對沒有偏見,不會積非成是。--偏頗的詮釋
  7. 覺得自己很能夠同理與共情他人?沒那麼容易。--設身處地的難題
  8. 只看眼前的好處,低估未來的價值與問題,你我都一樣。--延遲滿足的麻煩

《思考101》並不是一本心靈雞湯型的書,並沒有把思考偏誤簡化成只需要有意志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作者安宇敬以輕鬆且帶幽默的文字,點出你我必然有過的謬誤經驗,以及可以如何運用不同的思考模式破解與修正。她坦言這就如同修習瑜珈困難的動作般並不容易,但如果目標值得追求,伴隨練習而來的不適應也會令人甘之如飴。

以為很簡單?當心『「順」的誘惑』讓你把事情想得太容易

「順的誘惑」(流暢效應)是指當我們看到某件事情看起來進行得很順暢,我們就會低估它的難度和風險。這種思考偏誤會讓我們過度自信,忽略可能的挫折和失敗。作者分析了「順的誘惑」的三種形式:

  • 習得技能的假象(以為很簡單就能學會)
  • 知識的假象(以為能用簡化的方式理解複雜事物)
  • 不相干的事情引發的假象(以偏概全,自以為成理的解讀)

作者提醒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態,避免被表面的流暢性所迷惑,要多加實踐和驗證,才能真正掌握一項技能或知識。

舉個例子,也許你看過TED演講的影片,人們可能會因為看到演講者流暢、熟練或神情輕鬆地發表十八分鐘的演講,而認為準備這樣的演講一定很容易。但事實上,這些演講者都需要投入數星期乃至數個月的時間準備內容與精煉、修改,並且要排練六十遍以上才能看似不費力的一氣呵成。因此,不應該低估這些演講的難度,也不應該過度自信自己能夠輕易做到同樣的水準。

要克服「順的誘惑」對我們的影響,可以這麼做:

  1. 盡可能實際試看,獲得真實的經驗值
  2. 為計劃多留一些一些時間餘裕,增加彈性
  3. 避免盲目樂觀,用之前的案例經驗提升判斷

確認偏誤:為什麼人們會相信不正確的事

「確認偏誤」是指我們傾向於尋找、注意和記憶那些符合我們既有信念的資訊,而忽略或否定那些與我們信念相反的資訊。這種思考偏誤會讓我們陷入自我欺騙,無法客觀地評估事實和證據。作者分析了「確認偏誤」的三種表現:選擇性搜尋、選擇性解釋和選擇性記憶。他建議我們要主動尋找反駁自己的資訊,要用邏輯和數據來評估不同的觀點,要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才能克服「確認偏誤」。

書中有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名學生被一名醫師誤診的故事。這名學生有一天突然感到頭暈去看醫生,醫師簡單的問了她一些問題,提出的診斷是她可能有腦瘤。這名學生非常驚恐,但後來發現醫師是根據他自己的假設來問問題,但沒有考慮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醫師沒有問她是否有貧血、低血糖或其他症狀,也沒有給她做任何檢查。這就是選擇性搜尋的例子,醫師的提問只是想要找到支持他的診斷的資訊,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更合理的解釋。

另一個「確認偏誤」的例子,古代醫學認為「放血」可以把體內的壞血排掉,讓病人恢復健康,但美國國父華盛頓就是因為喉嚨痛被放掉1.7公升的血液而喪命的。為什麼古人會相信「放血」有用呢?是因為大部分痊癒的人可能是因為體內的自癒機制自然康復,跟放血無關。如果當時的醫生有觀察那些沒有放血的病患,將會發現說中有些人也自然痊癒了,進而推論出痊癒與否跟放血無關。

那麼要如何克服「確認偏誤」的影響呢?作者建議可以刻意用兩種彼此相抗的觀點或理論來解讀同一件事,進而得出更全面與符合事實的結論。

因果歸因:為什麼不該輕易地歸功或指責

「因果歸因」是指我們傾向於將事情的發生歸因於某個原因,無論這個原因是否合理或有證據支持。我們常常會過度確信自己的歸因,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釋或影響因素。這種偏誤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甚至可能導致不公平或不合理的結論。

書中有一個例子是關於「基本歸因誤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這是指我們傾向於將別人的行為歸因於他們的內在特質,而忽略了外在情境的影響。例如《與成功有約》作者史提夫柯維在書中提到,他有一次在捷運上看到一個男人放任孩子大聲喧鬧,認為對方是失職的父親,柯維因而出言斥責那男人,才知道男人的太太剛過世,他因為陷入悲傷才沒注意孩子。像這種偏誤情況會讓我們對別人過於苛刻或刻板印象,失去同理或寬容。

另外,像是「經濟成長」。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聽到一個簡單的解釋,而相信經濟成長是由於政府的特定政策或某些產業的發展所致。但這個解釋其實是不完整的,並且忽略了其他共同產生影響的原因,例如國際貿易情勢、技術進步、自然災害等。因此,我們不應該過度地歸功或指責某一個因素,也不應該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

還有,我們會比較容易歸咎「作為」,但忽視「不作為」的影響,舉例:若是A股票價格今天下跌,在今天買進A股票(有「作為」)的人會很懊惱自己做出不智的投資,但昨天買A股票今天繼續持有的人可能不會意識到,他沒有及時賣掉A股票(「不作為」)導致他也同樣有損失。

在牽涉到自身福祉的決策時,我們要如何不被錯誤的「因果歸因」影響呢,一個好的做法是嘗試讓心態抽離,例如以旁觀者的角度思考,會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真正導致因果關係的那個「為什麼」,不會當局者迷。

例子的危險:當心喜歡聽故事會帶來的風險

「例子的危險」是指我們常常根據個別的例子或軼事來推斷一般的規律或現象,而忽略了完整的解釋或證據。這種偏誤會讓我們過度相信自己的經驗或直覺,而不願意接受統計數據或科學研究的結果。也會讓我們容易受到媒體或廣告的影響,常常藉由生動的故事或案例來說服受眾接受特定觀點,但沒有提供具體的數據或來源供人們理解全貌。

書中舉出了一個例子,就是關於「疫苗接種導致自閉症」的謠言。這個謠言是由一篇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雜誌上的研究引發的,該研究聲稱發現有十二名接種了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MMR)疫苗後出現自閉症症狀的兒童。這篇研究引起了許多家長和媒體的關注,並導致了許多人拒絕接種MMR疫苗。

然而,後來發現這篇研究有嚴重的缺陷和違反研究倫理的行為,例如樣本數太少、選擇性報告數據、沒有對照組、存在利益衝突等。因此,《刺胳針》雜誌撤回了這篇文章,並宣布其結果無效。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大規模、高品質的研究證實了MMR疫苗與自閉症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但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相信「疫苗接種與自閉症」的謠言,拒絕讓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接種MMR疫苗。這是因為受到了「例子的危險」的影響,只相信之前錯誤報導中的例子,而不願意接受完整的科學證據。

另外像是常見的「陰謀論」。有些人可能會因為一些看似合理的例子,而相信陰謀論能夠解釋某些事件的真相,例如有人主張沒過當年並沒有真正登陸月球,只是電視特效做出的假象,否則為何沒有再繼續登月?藉由一些不充分的主張,卻刻意忽略了其他更有力的證據,例如科學數據、歷史文件、目擊者證詞等。

因此,我們必須小心曲折離奇的軼事帶給我們的影響,也不應該忽略了其他更可靠的資訊來源。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在舉例說明一件事時,除了注意要找貼切的例子避免誤導之外,不妨多用幾個案例強調同一個重點,以免聽者只記得故事細節,卻沒有接收到真正重要的訊息。

負面偏誤:過度在意損失,會造成誤判

負面偏誤是指我們對於會造成損失或不利的情況比對於收益或有利的情況更敏感、更在意的心理現象。這種偏誤會影響我們的決策、風險評估和情緒反應。負面偏誤可能源於我們的生存本能,因為我們需要避免危險或威脅,但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偏誤可能會讓我們錯過一些機會或忽略一些正面的資訊。

書中提到一個負面偏誤的例子是「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指的是我們在面對已經投入了時間、金錢或精力的事情時,難以放棄或改變,即使這樣做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結果。例如,有些人可能會繼續坐在戲院裡看一部不喜歡的電影,只因為他們已經花錢買了票,不看可惜,但卻忘了看電影的時間可以改做其他讓自己更開心的事;或者有些人可能會堅持一段不快樂的關係,只因為他們已經在一起很久了。這種行為反映了我們對於損失的恐懼和對於浪費的罪惡感,但卻忽略了未來的機會成本和幸福感。

另一個負面偏誤展現在我們行為面的是「稟賦效應」指的是人們對已擁有物品賦予的價值超過原本沒有擁有時的價值。這種現象導致人們在面對失去已有物品的情況時,會有超出理性預期的強烈反感。

例如,假設你獲贈一個價值100元的杯子。之後有人出價120元想向你購買。理論上,你應該接受這個價格,因為你還多賺了20元。然而,由於稟賦效應的影響,你可能會感到若賣掉這個杯子,會失去一些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價值,因此你很大可能會選擇保留它不賣。

另一個例子是投資股票。投資者往往對買入的股票有過度的情感依戀,即使面對公司基本面惡化或市場情況變壞,他們仍然不願意賣出,這也是受到稟賦效應影響,進一步擔心若賣出後該股票價格上漲,自己會感到極度遺憾,因此留下可能導致損失的股票。

要克服稟賦效應,我們要設法轉換思維問自己「假如現在回復到我還沒有這樣東西的狀態,我會願意用這個價格/代價獲得這樣東西嗎?」,也許可以讓我們恢復理性做出判斷。

偏頗的詮釋:提防標準不一產生的偏見

偏頗的詮釋是指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或模糊的資訊時,會根據自己的信念、期待或情緒來解讀其意義,而不是客觀地分析事實。這種偏誤會影響我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以及我們對於不同情境的反應。偏頗的詮釋可能源於我們的動機、情感或認知負荷,因為我們傾向於選擇符合我們既有觀點、讓我們感覺舒服或省力的解釋。

書中提到一個偏頗的詮釋的例子是「自我服務偏誤」(self-serving bias),指的是我們在面對成功或失敗時,會不同地選擇歸因於自己或外在因素。例如,當我們考試考得好時,我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聰明或努力用功;但當考得差時,就可能會認為是因為題目太難、意外發生或不公平待遇。這種行為反映了我們對於保持自尊和避免責任的傾向,但卻忽略了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

要克服偏頗的詮釋並不容易,我們看到人類文明的演進中,逐步地透過倡議、辯論進而形成慣例、立法的方式逐步消弭各種偏見,雖然進程緩慢,但不失為是一種藉由「系統」來抗衡偏頗的方式。

設身處地的難題:不要自以為能夠完全同理

設身處地的難題是指我們在嘗試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或行為時,會受到自己的觀點、經驗或知識的影響,而無法準確地推測他人的心理狀態。這種偏誤會導致我們對於他人的反應或需求產生錯誤的預期,並可能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或衝突。設身處地的難題可能源於我們的自戀、自信或自利,因為我們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或普遍的,而忽略了他人可能有不同的觀點或價值。

書中提到一個設身處地的難題的例子是「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指的是當我們對某個主題很熟悉時,我們會難以想像沒有那些知識的人會怎麼看待那個主題,也就是我們已經「回不去」自己還對其無知的思維狀態。例如,當我們要教別人如何使用一個新軟體時,我們可能會忽略一些基本或重要的步驟,因為我們覺得那些步驟是顯而易見或不言自明的。這種行為反映了我們對於自己知識水平和他人知識水平之間差異的盲點,但卻可能造成教學上的困難或失敗。

基於設身處地的困難,若我們要能夠精確離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信念或知識,不能靠猜測對方的心思或感受,因為我們會過度自信以為自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但猜測結果卻大錯特錯。唯一有用的方式:問就對了。直接向對方蒐集事實是唯一可靠的途徑。

延遲滿足的麻煩:其實現在的我並不瞭解未來的我

延遲滿足的麻煩是指我們在面對現在和未來的選擇時,會受到自己的偏好、情緒或認知的影響,而無法準確地預測自己未來的需求或滿意度。這種偏誤會導致我們做出不符合自己長期利益的決定,例如過度消費、拖延工作、忽視健康等。延遲滿足的麻煩可能源於我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不可知性或不重要性,因為我們傾向於重視當下的感受,而忽略了未來的後果。

書中提到延遲滿足的麻煩案例是「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present self and future self),指的是我們對於自己現在和未來的身份有一種心理距離,使我們覺得未來的自己跟現在的自己是不同的人。例如,當我們設定明天早上要早起運動時,我們可能會想像未來的自己會有足夠的動力和毅力去執行這個計畫。但當明天早上真正到來時,我們可能會發現現在的自己更想多睡一會兒,而忽略了未來的自己會因此而失望或後悔。這種行為反映了我們對於自己隨時間變化的偏好和價值的盲點,但卻可能造成我們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或夢想。

另外像是當我們在面對飲食、健康、學習、工作等方面的選擇時,我們可能會傾向於選擇即時的滿足,而忽略了長期的影響。例如,我們可能會選擇吃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而忽略了這些食物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或者我們可能會拖延學習或工作,而忽略了這些行為對未來的影響。

另外,延遲滿足的麻煩也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例如,當我們在面對感情、友誼、家庭等方面的選擇時,我們可能會傾向於追求即時的滿足,而忽略了長期的關係建立和維護。例如,我們可能會因為一時的不滿或衝突而放棄一段重要的關係,而忽略了這些關係對我們生活和幸福感的重要性。

該如何決定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手?作者的建議是,讓自己享受做事的過程,而不只是重視結果。讓自己對值得追求的目標與過程同時甘之如飴。如果自己一直沒辦法享受某件事的過程,也許就該重新思考它的優先順序,或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

《思考101》的最後,作者安宇敬認為,理解人的思考中存在的這些謬誤,讓我們知道哪些思考偏誤可能造成錯誤的決定與後果。同樣的也能夠預期他人的缺失,對他們更有耐性,也更公平的對待所有人。



avatar-img
26.6K會員
179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作者史托伯格是一位成長教練,協助人們邁向卓越及成功。他曾因忙亂以及對成就感的渴求,引發心理疾病「強迫症」,在他逐步協助自己復原的過程中,體會了「踏實感」的重要。 所謂「踏實感」,指的是堅定的內部力量與信心,讓自己不再陷入無效的窮忙,專注於落實核心價值、追尋內心真正渴望,以自我滿意的方式展現真實自我。
體育向來是研究人類表現的重要領域,許多關於學習、成就與表現的重要著作都源自於觀察分析運動員的成績。本書的課題是:究竟難以定義又無法衡量,讓成員產生正面、積極感受的「團隊默契」,到底對比賽成績有沒有幫助? 《無形資產》分析球隊、球員的數據中找出研究的標的,實地採訪運動員與相關人員,嘗試告訴你答案。
你知道嗎?根據研究人們只花26 秒閱讀一篇內容,點擊網頁後在頁面的停留時間不到15 秒。- 我們身處在內容大量被產生與傳播的時代,但仍用1980年代的方式寫mail、文章:但當時的觀念是文章的長度等於深度與重要性,已經完全不適用。必須改用直接且簡短的內容,節省受眾閱讀的時間,才能發揮真正溝通效果。
我們通常覺得成功必須要努力付出,忍受中間的辛苦過程,要等成功之後才能享受快樂。但壓力與過勞會危害我們與人建立連結的能力、妨礙工作的創意,甚至會導致在面對挑戰時缺乏韌性,飽受身心不健康的折磨,反而影響了你獲得成功的機會。《你快樂,所以你成功》要破除上述迷思,告訴讀者如何將快樂轉化為讓我們成功的驅動力。
彼得杜拉克這麼說:「要成為經理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頭銜,一間大辦公室或是其他外在的職務象徵,而是需要高度的能力與績效。」「經理人有兩項特殊任務:第一項任務是創造加乘效果,也就是創造一個能讓投入資源產生比加總之後更多效益的環境。第二項任務則是調和決策與行動的短期與長期需要。」
根據政府統計,台灣的自雇者人數已經達到132萬,約佔總就業人口的12.6%,也就是每8位工作者中,就有一位是自雇者。 《一個人工作聖經》作者蕾貝嘉希爾本身是已經以自由作家的方式工作了11年以上的自雇者,根據他個人經驗與訪談,告訴你自雇者要怎麼樣提升自己的滿足感、工作成效以及生活平衡,快樂過生活。
作者史托伯格是一位成長教練,協助人們邁向卓越及成功。他曾因忙亂以及對成就感的渴求,引發心理疾病「強迫症」,在他逐步協助自己復原的過程中,體會了「踏實感」的重要。 所謂「踏實感」,指的是堅定的內部力量與信心,讓自己不再陷入無效的窮忙,專注於落實核心價值、追尋內心真正渴望,以自我滿意的方式展現真實自我。
體育向來是研究人類表現的重要領域,許多關於學習、成就與表現的重要著作都源自於觀察分析運動員的成績。本書的課題是:究竟難以定義又無法衡量,讓成員產生正面、積極感受的「團隊默契」,到底對比賽成績有沒有幫助? 《無形資產》分析球隊、球員的數據中找出研究的標的,實地採訪運動員與相關人員,嘗試告訴你答案。
你知道嗎?根據研究人們只花26 秒閱讀一篇內容,點擊網頁後在頁面的停留時間不到15 秒。- 我們身處在內容大量被產生與傳播的時代,但仍用1980年代的方式寫mail、文章:但當時的觀念是文章的長度等於深度與重要性,已經完全不適用。必須改用直接且簡短的內容,節省受眾閱讀的時間,才能發揮真正溝通效果。
我們通常覺得成功必須要努力付出,忍受中間的辛苦過程,要等成功之後才能享受快樂。但壓力與過勞會危害我們與人建立連結的能力、妨礙工作的創意,甚至會導致在面對挑戰時缺乏韌性,飽受身心不健康的折磨,反而影響了你獲得成功的機會。《你快樂,所以你成功》要破除上述迷思,告訴讀者如何將快樂轉化為讓我們成功的驅動力。
彼得杜拉克這麼說:「要成為經理人,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頭銜,一間大辦公室或是其他外在的職務象徵,而是需要高度的能力與績效。」「經理人有兩項特殊任務:第一項任務是創造加乘效果,也就是創造一個能讓投入資源產生比加總之後更多效益的環境。第二項任務則是調和決策與行動的短期與長期需要。」
根據政府統計,台灣的自雇者人數已經達到132萬,約佔總就業人口的12.6%,也就是每8位工作者中,就有一位是自雇者。 《一個人工作聖經》作者蕾貝嘉希爾本身是已經以自由作家的方式工作了11年以上的自雇者,根據他個人經驗與訪談,告訴你自雇者要怎麼樣提升自己的滿足感、工作成效以及生活平衡,快樂過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此文有開車,未成年勿上車) (1)前陣子和網友Donna聊了一陣子, 後來就爆掉被封鎖了。 我想知道犯了什麼錯, 跑去問五四愛情學苑的派特, 他把諮詢過程剪成以下這部影片, 血淚警世-"網路交友幽默開局,為何最後慘遭封鎖,到底哪一步開始說錯話?": https://www.youtube.com/
Thumbnail
『 How to Not Die Alone 』這本書的中文譯名-哈佛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 實在太恥,要是在書店看到根本不會想拿起來讀,其實它跟一般的兩性教科書很不一樣。
Thumbnail
【書】《哈佛X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讀後心得 依照自己的經驗,喜歡還是會喜歡,不喜歡的就算約會多次一點也只是普通朋友。總之,這不但是一本脫單指南,還寫到分手的情況,也是一本分手指南,這對我而言更是多餘而且可能備用的資訊了。
Thumbnail
人類過於注重負面經驗而忽視正面經驗 生物人類學家指出,人會反覆思考負面事情。例如,相信大家都對以下的情境不會感到陌生,自己明明做對了十件事,卻沒有得到上司的讚賞。做錯了一件事,卻被他記在心中,印象分大打折扣。這是由於人類演化時,需要大腦更清楚記住負面經驗,以提醒我們未來要避免這些經驗。例如,差點
Thumbnail
在我身邊,大多數的女性朋友都明言,如果第一印象沒能讓她們產生感覺就不會把對方放在可發展的潛在對象中。作者在本章明確指出,這種對愛情火花的執着是非常危險的感情觀,因為它會讓我們忽視了對方可能的美好特質,從而錯失了好的伴侶。 感情關係的初期通常沒有悻然心動的感覺 心理學家曾作出以下的實驗,他找來一
Thumbnail
避免單憑單一的特點就假設對方的人設 作者提出,很多時候他的客人看見某一種特質就會單憑這一點去判定他/她是不是合適的對象。例如,可能會因為過去的賤男前任是射手座,就會預設所有的射手座都是賤男,類似的前設還適用於其他特點例如職業、與趣等等。過去的經歷並不代表未來的他,作者鼓勵客人應以開放的態度去選
Thumbnail
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相信大家的身邊總有類似的朋友,他們有以下的想法: 愛情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完美的另一半有一天終會從天而降。一但找到了他/她,就有擁有一百分的關係,完全不需要經營。而有這種心態的人會影響他們找對象的方式。 例如,我身邊有一位只有一次戀愛經驗的女性朋友A,有時我會問她為甚麼你還單身,她
Thumbnail
相信大家身邊總有人會這樣子想,為甚麼大家都能找到對象,就我還沒? 作者在書上提及這些人都擁有類似的行為模式,正正是這個原因使他們難找到另一半。 浪漫派 你希望找到靈魂伴侶,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你相信自己單身是因為還沒有遇到對的人,你的座右銘是: 愛會在命中注定的時候到來。 完美派 你喜歡研究所有的
Thumbnail
另一半不是父母安排,而是自己選擇 在他們的年代,他們的婚姻大多數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太多的選擇,選定一個就從一而終,彼此互相遷就可以過一生。相反, 在現今這個社會,我們擁有自由戀愛的權利,我們不需要也不願意聽從雙親的安排,寧願自己去尋覓相守一生的伴侶。同時,我們也感到恐懼,萬一選錯了也只能埋
Thumbnail
在許多第一次約會,我感受不到火花,因此猶豫是否前往第二、三次約會。其實,「遇到對的人一定會怦然心動」是種迷思,許多感情關係初期並沒有火花,而是等待火花漫燃。因此,不必因為第一次約會沒有火花,就把約會大門硬生生關上。可以真心認識對方,進行第二、三次約會後,再考量彼此是否合適。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此文有開車,未成年勿上車) (1)前陣子和網友Donna聊了一陣子, 後來就爆掉被封鎖了。 我想知道犯了什麼錯, 跑去問五四愛情學苑的派特, 他把諮詢過程剪成以下這部影片, 血淚警世-"網路交友幽默開局,為何最後慘遭封鎖,到底哪一步開始說錯話?": https://www.youtube.com/
Thumbnail
『 How to Not Die Alone 』這本書的中文譯名-哈佛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 實在太恥,要是在書店看到根本不會想拿起來讀,其實它跟一般的兩性教科書很不一樣。
Thumbnail
【書】《哈佛X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讀後心得 依照自己的經驗,喜歡還是會喜歡,不喜歡的就算約會多次一點也只是普通朋友。總之,這不但是一本脫單指南,還寫到分手的情況,也是一本分手指南,這對我而言更是多餘而且可能備用的資訊了。
Thumbnail
人類過於注重負面經驗而忽視正面經驗 生物人類學家指出,人會反覆思考負面事情。例如,相信大家都對以下的情境不會感到陌生,自己明明做對了十件事,卻沒有得到上司的讚賞。做錯了一件事,卻被他記在心中,印象分大打折扣。這是由於人類演化時,需要大腦更清楚記住負面經驗,以提醒我們未來要避免這些經驗。例如,差點
Thumbnail
在我身邊,大多數的女性朋友都明言,如果第一印象沒能讓她們產生感覺就不會把對方放在可發展的潛在對象中。作者在本章明確指出,這種對愛情火花的執着是非常危險的感情觀,因為它會讓我們忽視了對方可能的美好特質,從而錯失了好的伴侶。 感情關係的初期通常沒有悻然心動的感覺 心理學家曾作出以下的實驗,他找來一
Thumbnail
避免單憑單一的特點就假設對方的人設 作者提出,很多時候他的客人看見某一種特質就會單憑這一點去判定他/她是不是合適的對象。例如,可能會因為過去的賤男前任是射手座,就會預設所有的射手座都是賤男,類似的前設還適用於其他特點例如職業、與趣等等。過去的經歷並不代表未來的他,作者鼓勵客人應以開放的態度去選
Thumbnail
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相信大家的身邊總有類似的朋友,他們有以下的想法: 愛情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完美的另一半有一天終會從天而降。一但找到了他/她,就有擁有一百分的關係,完全不需要經營。而有這種心態的人會影響他們找對象的方式。 例如,我身邊有一位只有一次戀愛經驗的女性朋友A,有時我會問她為甚麼你還單身,她
Thumbnail
相信大家身邊總有人會這樣子想,為甚麼大家都能找到對象,就我還沒? 作者在書上提及這些人都擁有類似的行為模式,正正是這個原因使他們難找到另一半。 浪漫派 你希望找到靈魂伴侶,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你相信自己單身是因為還沒有遇到對的人,你的座右銘是: 愛會在命中注定的時候到來。 完美派 你喜歡研究所有的
Thumbnail
另一半不是父母安排,而是自己選擇 在他們的年代,他們的婚姻大多數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太多的選擇,選定一個就從一而終,彼此互相遷就可以過一生。相反, 在現今這個社會,我們擁有自由戀愛的權利,我們不需要也不願意聽從雙親的安排,寧願自己去尋覓相守一生的伴侶。同時,我們也感到恐懼,萬一選錯了也只能埋
Thumbnail
在許多第一次約會,我感受不到火花,因此猶豫是否前往第二、三次約會。其實,「遇到對的人一定會怦然心動」是種迷思,許多感情關係初期並沒有火花,而是等待火花漫燃。因此,不必因為第一次約會沒有火花,就把約會大門硬生生關上。可以真心認識對方,進行第二、三次約會後,再考量彼此是否合適。